粤教版必修3:微型小说两篇 学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3:微型小说两篇 学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2 16:05:58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小说
黄山制作
编辑跟某武侠作者约稿,要写一篇既打破世俗伦理,又包含同时涉及3大门派多年恩怨情仇,同时情节还要扣人心悬,大有血雨腥风呼之欲来这样的微型武侠小说。
第二天,有人投稿,全文只有十个字:“秃驴,竟敢跟贫道抢师太!”
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坐在屋子里,这时候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这据说是地球上最精短的一部科幻小说,只有25字。尽管字数少,却渲染了一种气氛,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猎狮
伊莉获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伊莉获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地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是小说文体的一种分支,一般篇幅不超过1500字,具有“立意新奇、结构严密、结尾惊奇、语言精练”(欧·亨利)等四个主要特点。
艺术特色主要在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言简意赅。
等待散场
刘心武
刘心武,笔名刘浏、赵壮汉等。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
短篇小说另有《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
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
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他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一、快速阅读, 复述课文
  作品通过写剧场外的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散场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为不舍得浪费这一张带着深情厚意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地等待着散场的故事。
二、结构梳理:
偶 遇
“我”
小伙子等待散场
少女等待散场
等 待
观 察
天鹅湖
人物形象
小伙子:一个执著诚挚、恪守承诺的男青年。
妙龄女郎:一个温婉可人、善解人意的女青年。
三、探讨:
1、在文中,作者“我”的作用是什么?
“我”在里面起了线索的作用,通过“我”把在剧场外等待的小伙子与在剧场内等待的姑娘联系在一起,将小伙子和在姑娘之间的纯真爱情表现出来了。
  小说需要环境的渲染、烘托,雨景既为小说塑造了朦胧、缠绵的活动氛围,同时又在无声的语言中凸显了男女青年间纯洁美好的爱情
2、小说将故事安排在雨天进行,你觉得描写雨景对表现小说有什么作用?
  《天鹅湖》是一种象征,它是故事的起因,同时也见证着男女主人公的纯洁爱情,而幸福的结局似乎也隐喻着他们会有一个美满的未来。
3.小说以《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作为结局,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永恒的旋律 ” 的含义有两个:一指的是实在的舞剧,是作者真实听到的。另一层含义指的是小伙子和女朋友之间永恒感人的爱情。
4. “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
差别
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
差 别
两人同样的职位
两人不同的薪水
买 土 豆
布鲁诺: 三趟才搞明白信息
阿诺德:
一趟掌握土豆和西红柿的信息

《差别》最后用老板的一句问话结束,小说并没有告诉读者什么,只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会。
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
布鲁诺和阿诺德的真正差别是思维方式。两个人都很勤快,但阿诺德在勤的同时,更做到了巧。做事情不能总按别人教你的方法去做,更要懂得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观察。
微型小说的特点
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截取片断,以小见大
布局谋篇,独具匠心
人物速写,传神写照11 微型小说两篇
1 、课文解读。
等待散场
(1)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刘心武 (1942 一 ) ,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 1950 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 196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 15 年。 1976 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 1979 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 《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人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1987 年赴美国访问并在 13 所大学讲学。 1958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7 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 《我爱每一片绿叶》 (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 《母校留念》、 《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 《大眼猫》、 《都会咏叹调》、 《立体交叉桥》、 《 5 . 19 长镜头》,中篇小说集抛口意》、 《王府井万花筒》、 ( 木变石戒指 ) 、 《一窗灯火》、 《蓝夜叉》,纪实小说 ( 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 ( 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 、 《风过耳》、 《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八卷本《刘心武文集 ) , 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英、日、法、德、俄、意、瑞典等文字出版。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任务同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做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2) 基本解读。
小说没有直面写爱情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是如何相爱的,描述这个故事。而是通过“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 “我”去看芭蕾舞剧《天鹅湖》,迟到了,遇见一个在雨中等待的小伙子。故事看到这里,读者和“我”都以为这个小伙子是在等待退票。但是他却是等待散场的女朋友。
“我”似乎也和所有的读者一样,愿意成人之美,把手里的票让给小伙子,让他和恋人在剧场里相会。不料小伙子“很难为情”地拒绝了,以为, “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可见,小伙子虽然身在剧场外,心却在剧场内,他在忠心守候对方。
“我”只好自己进入剧场,既是意外也是意料之中地在剧场前廊里遇到小伙子的恋人——一位妙龄女郎。女郎虽然身在剧场,心却已然和小伙子一起。他们相互守候对方,也守护了圣洁的爱情。
故事结尾, 《天鹅湖》里的爱情乐曲回荡,小伙子和恋人虽然没有在一起看舞剧,却以自身的爱恋向世人宣告,爱情是人间永恒的美妙旋律。
差 别
(1) 基本解读。
故事开头告诉我们,阿诺德和布鲁诺同样受雇于一家店铺,但前者“青云直上”,后者则“原地踏步”,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结局呢 是布鲁诺不勤劳,不会溜须拍马,还是他长得差强人意 故事没有立刻告诉我们,而是让老板出来解决谜底。
老板让两人一起去观察集市情况。结果是布鲁诺跑了三次得到的信息,阿诺德一次就得到了,还带来了许多有利的相关信息。
事实告诉我们,二者的差别不是外貌,也不是勤劳程度,而是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
(2) 问题探究。
广东人有句话叫“懒人出智慧”。这个“懒”字指的是“利用巧劲来减少体力、精力或时间上的损耗”。人类就是因为这种“懒”才发明了飞机、汽车和各种全自动机器来减轻人们在体力、精力或时间上的负担。那么这种“懒”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思想。汽车大王福特说过:思考是世上最苦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它。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思想的方法,正如不是每个懂说话的人都懂语法一样。 小说里的阿诺德就是一个懂得思想的人,仔细观察获得大信息量,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
2 .习题解答。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
参考答案: “永恒的旋律”就是指无私伟大的爱情。两个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彼此相爱,心牵对方,只想着对方。他们自己的爱情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奏出人间至善至美的永恒旋律。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
命题意图: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并能结合现实思考。
参考答案:阿诺德和布鲁诺的真正差别是思维方式。两个人都很勤快,但是仅仅做到“勤”还是不够的,为什么在生活中有些人比较聪明而有些就不太聪明呢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如果任何事情总按别人教你的方法去做,那你不可能有什么惊喜和收获。布鲁诺在接受任务后,懂得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观察,在勤的同时,更做到了巧。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了解微型小说的情节安排特征。
参考答案:两篇微型小说的结尾都比较突然。 《等待散场》中,小伙子本要进场欣赏音乐,但拿到了退票却不进场,为的是恪守承诺;进场的目的本来是欣赏音乐,可女郎却站在“前廊门边”,时时隔着玻璃窗往外看。 ( 差别 ) 中布鲁诺每次都能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可阿诺德的能干却让人感到意外。而且,两篇小说都留给读者想像的余地, 《等待散场》以叙述者沉浸在《天鹅湖》中的“永恒的旋律”结束,而 ( 差别》最后用老板的一句问话结束,小说并没有告诉读者什么,只是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体会。 '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 、相关资料。
撕掉标签 (创作谈)
刘心武
   批评家给你的创作贴标签,多半是出于好意,倘若传媒报导中引用,那更是你 “ 走红 ” 的象征。但那实际上是一桩可怕的事,相当于被关进了一间天鹅绒制成的牢房。在天鹅绒铺敷而成的牢房里,你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是个王子或公主,正享受着宫殿里的快乐生活似的。
   写小说这么多年,我也曾被贴上过一些标签,比如 “ 伤痕文学 ” 。虽说这标签很快就贬值了,但刚贴上的时候,还是很风光的,特别是在香港,有的传媒贴的标签更具 “ 爆炸性 ” : “ 大陆伤痕文学之父 ” !天哪,为保持这一份风光,我是否应坚守 “ 伤痕 ” 题材,直到读者们对累累斑斑的 “ 伤痕展览 ” 胃口倒尽?后来,又有 “ 问题小说 ” 的标签接踵而至, “ 问题 ” 当然不止是 “ 伤痕 ” ,这间天鹅绒牢房相比而言可是宽敞多了;然而,企图在每一篇新小说里提出一个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这样沉重的担子,能把你整个人压趴在地。有的 “ 伤痕文学 ” 兴盛时一起写小说的朋友,后来挂笔而去,甚至于匿迹于文坛,因素当然不止一端,然而为标签所限,不堪重负,难以为继,应是因素之一吧!
   我在一进入八十年代,便自觉地撕掉了 “ 伤痕文学 ” 与 “ 问题小说 ” 的标签。这并不是放弃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而是在写作实践中努力地进入文学的本性之中。于是有《如意》、《立体交叉桥》、《钟鼓楼》出现。但新的标签又追踪而来。其中有一个是 “ 京味小说 ” 。这是把!
   我往一所精致的四合院里轰。四合院当然很不错,何况是精致的。被贴上这一标签后,我被询问得最多的问题是: “ 在中国作家里,给您影响最深的是不是老舍?请谈谈您是如何继承老舍的文学传统的? ” 老舍当然是极优秀的作家,对我影响也是有的,但我自己并不是土生土养的北京人,我出生在四川并在那里度过童年,虽说八岁就到了北京并定居至今,可是我一直和家族中人说四川话,因之,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四川籍作家李(吉力)人,他的《死水微澜》我至少精读过五遍。我佩服老舍,但我不可能用他那样地道的北京话 ( 有时是旗人的土话 ) 来进行文学思维,特别是,老舍先生不仅能让笔下的人物说原汁原味的北京话,而且,他的叙述语言多半也用的是与人物对话 “ 水流平齐 ” 的北京语汇,这是我不可能 “ 继承 ” ,而且,也没有必要去师法的。我对老舍先生创作中不那么恪守北京话规范的《月牙儿》、《微神》,反倒更倾心。我写当代北京的故事,人物如是北京老市民,当然要让他们说地道的北京话,然而我的叙述语言,是自觉地不用北京话,而用普通话,甚或南腔北调,更甚或吸收 “ 欧化 ” 语法,以及大量使用书面语言的。因此敬告各方,赐我 “ 京味小说 ” 标签盛情可感,但我在文学跋涉中却必须撕下这一标签,以便更自由地扇动文学想象的翅膀,在广阔无垠的文学空间中翻飞!
   近几年我的文学活动越来越边缘化,因之热心给我贴标签的人也就少了。这是我的福气。得?以八方飞翔,四处采撷生活的花粉,酿多味文学之蜜,甘苦自择,浓淡随缘;当然蜡重蜜薄的情况也有,但没被拘囿在天鹅绒牢房里,坚持努力,总还有希望酿出一点别有趣味的新蜜吧!最近我的短篇小说,如《大家》上的《最后金蛇》、《北京文学》上的《绣鸳鸯》、《山花》上的《水锚》,以及《钟山》上的《人面鱼》,正体现着我个人的这种 “ 撕却标签任翱翔 ” 的状态。
小说家与评论家谈微型小说
  王蒙:微型小说是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抓住了就表现出来的本领。
   因而,它是一种眼光,一种艺术神经。一种一眼望到底的穿透力,一种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的叙述能力。
   它是一种情绪、怅惘、惊叹、留连、幽默,只此一点。
   它是一种智慧。简练是才能的姐妹。微型小说应该是小说中的警句,含蓄甚至还代表了一种品格,不想强加于人,不想当教师爷,充分地信任读者。
   蒋子龙:写微型小说难,难在要有冒险性,拼命追求新、奇、怪、深,追求不同凡响。"步步求险,节节求艰",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反映生活,它宁肯容忍偏激,也不能容忍平庸、温和。保守。
   写微型小说难。难在可得不可求。靠"天机偶发",突然智来、神来、情来、兴来。它是一瞬间爆发的激情、感觉、思想,是一种智慧的信息。
   写微型小说难,难在靠思想推动情节,而不是靠情节推动高潮。它的尖锐是被一种巧思激发出来的。它侧重表现的是思想的世界,不是外部世界,甚至也不十分推崇感情世界。因此它不太注重故事发展的外在逻辑,破坏传统的情节构成方法。
   写微型小说难,难在下笔如针灸,观人于微,观事于微,意境深而微,化雄奇、壮阔、崇高、恢宏为精巧。
   许世杰:微型小说更要善于选材。有人说:"对微型小说来说,取材角度选准了,便是成功的基础。"虽是生活中一幅剪影。一个镜头,但只要像针灸医生选取穴位一样,撷取到"以小见大"的角度,就能使人获得思想的启迪,艺术的享受。同时,还需要合理布局,精心剪裁,在构思上下功夫。作者的苦心孤诣,很大程度体现于此。正由于篇幅微小,微型小说要力求含蓄,隐而不显,注意唤起读者的情绪、联想,调动读者完成作者所开始的工作。
   黄子平:微型小说是通过"小形象"暗示出"大形象"而达到意义的升华。倘若赤裸裸地直奔主题,就难免事倍功半。于是微型小说对自身的超越是为了返回到自身,使自身充盈艺术的光辉。微型小说对结构的安排、字句的锤炼、文体的敏感,要求便非常苛刻,并由此达到某种诗的境界。
   姚建新:因为微型小说受字数所限,所以它在结构、情节、人物诸方面往往呈现出"不全"的特点。在情节的安排上,它一般只有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只包含一个矛盾结,这个结一解开,故事也就结束了。有时,它还突破常规小说的限制,只取一端,或者有头无尾,或者有尾无头,有的甚至无头无尾,只取腰的一段。但是这种"不全",并非孤立的断砖残瓦,在这"不全"的部分中,包含着一定的"完整"因素,具有"全"的统一美。文缺意不缺,体残质不残,美在"不全"中。
   大话小小说当代小小说经过20来年的摸索和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如今,小小说不仅有固定的刊物,隐定的作者群,也有自己学会,更积累了一批有分量的佳作。将小小说视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其进行理论探讨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特选发一组讨论小小说的文章,并打算以此作为开头,不断推进小小说理论的成熟,因为惟有理论的成熟才意味着小小说文体的真正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