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红烛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诗人简介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写作背景
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红烛啊!(语调饱满上扬)
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朗诵示范(片段)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古诗中关于“烛”的意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
以烛花喻眼泪,表现诗人对爱情的忠贞
彻夜不眠、喁喁诉说,不时剪去蜡烛结出的蕊花,这是漂泊异乡、归期无定的诗人对团圆的梦想。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初见红妆。(唐·张萧远)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秉烛以游”的生活方式,普遍反映着人性深处对死亡的抗拒、对生命的渴望。
一片灯火辉映天地,构成壮观景象,唤起生命的激情。
以烛花喻眼泪,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分析语言,品味形象。
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犹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让其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体现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作者用问答的形式抒发诗情,那么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
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迁移训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诗人借助这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分别用来修饰“土地”和“河流”,它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借助这些形象表达了当时对祖国大地正在遭受苦难的沉重心情,写出了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使我们体会到了人民奋起反抗,正在与侵略者进行的斗争。“悲愤”的河流汹涌激荡,被“激怒”的风呼啸奔腾,人民的力量正在“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上,显示着极大的威力,这几句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激动心情。“黎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