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科学2.2《呼吸与健康生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科学2.2《呼吸与健康生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26 22: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呼吸与健康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量不同状态下人体呼吸的状况及对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对比,让学生经历:体验-发现-推理-阅读反思-论证的思维过程,认识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气体交换、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本课教材围绕本单元
“呼吸与消化”的核心概念,设计了2个活动。首先阅读“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资料,推理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试着理解呼吸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气体交换;第二个活动是体验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通过统计与分析安静、运动后两种状态呼吸的次数,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其气体,成分有什么异同?不同状态下,人的呼吸情况会有什么变化?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课的研究,可以先从让学生体验安静状态及运动状态下的呼吸状况,将让学生先感知呼吸在不同状态时的的变化,积累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气体成分比较柱状图,论证人在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加的原因。
【学情分析】
人在不同活动下,呼吸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运动后、情绪激动时呼吸频率会加快,人会明显感觉到气喘,这些体验是大部分学生不陌生的。但是,对于运动后呼吸变化的定量研究是缺乏经验的。此外,对于吸入气体及呼出气体的具体成分变化,学生的认识时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部分学生认为:人吸入的气体都是氧气,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呼吸过程是在肺部进行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前后气体成分会发生变化;人体运动后,需氧量增加,呼吸次数也会增加
科学探究目标: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在合作中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认识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能帮助让我们维持生命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呼吸体验活动,依据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了解运动会加快我们的呼吸,并能对呼吸次数加快的原因进行分析。
难点:通过实验及表格分析,推理人体运动量大,消耗氧气多,因此需要增加呼吸次数
【材料准备】
实验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回忆呼吸
播放运动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视频
教师提问:运动后,我们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回忆、概括、表述自身经验
设计意图:运动后,会出汗、心跳加速、呼吸变得急促,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切入,能让学生快速聚焦到本课的主题“呼吸与我们的健康”
2.改变呼吸
要求:自然呼吸,不刻意控制自己的呼吸
活动1:测量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活动2:测量原地蹲下30次后的呼吸次数
活动3:测量原地快速跳动30次后的呼吸次数
学生活动:操作实验,完成记录
教师提问:运动前后,呼吸次数有什么变化?这个过程中,你注意到心跳的变化了吗?
学生活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提问:通过分析实验记录,我们知道,运动能增加我们呼吸的次数。有哪些活动能减少呼吸次数呢?
设计意图:出于安全考虑及受场地的限制,设计学生在原地能完成的活动:原地蹲下、原地跳动两种运动。此外,将测量活动安排在分析资料之前,旨在让学生先积累丰富的呼吸变化经验,进入理论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呼吸次数增加”的生活经历,但对于“呼吸次数减少”的关注比较少。因此,在完成实验部分的研讨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减少呼吸次数”的活动。
3.理解呼吸
出示“气体成分柱状图”
教师提问:阅读柱状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观察图表,挖掘信息
设计意图:出示柱状图后,给学生抛下一个开放性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深入挖掘图片中的信息。从图中,学生可知: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不一样;呼吸前后,氮气含量变化小、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吸入的气体是混合气体、呼出气体也是混合气体……等。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做适当补充。
出示“资料卡”
教师提问:结合资料,你能分析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吗?
设计意图:体验——验证——推理,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活动经验及补充资料,推理解释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加的意义。
【板书设计(生成)】
【学生记录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