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6 22: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3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学习目标




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点,掌握新闻各个部分的基本特点。
掌握运用现场景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以及焦裕禄的先进事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要品质。
用心感受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用心感受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
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以及焦裕禄的先进事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要品质。
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点,掌握新闻各个部分的基本特点。
教法与学法
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在历经156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所以先让我们来重温那激动而自豪的一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别了,不列颠尼亚》。
1.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2.新闻的结构
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文体知识:新闻
3.新闻的要素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因素、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新闻的特点
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
文体知识:新闻
(1)阅读文本,划分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二、课文内容研读
导语
(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主体
(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结语
(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2)精读主体部分,概括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仪式或场景。
①2-4段,英国的告别仪式拉开序幕,先举行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
②5-6段,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③7段,第二次降旗仪式。
④8-9段,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⑤“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赏析新闻标题的独特之处,品味这篇消息的语言特色。
①标题采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②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③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④“别了”,委婉的语气中有嘲讽的意味。
(4)文中三次降旗的意义是否相同?阅读文中写到的三次降旗仪式,分析三次降旗的意义。
第一次降旗是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港督旗帜,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不由港督来管治。
第二次降旗是当天香港岛的每天一次的降旗。这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标志着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管治,标志着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5)分析下列语句中所体现出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特点。
①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②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③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的现实意义。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仪式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6)这篇消息的写作视角很独特,请试分析。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庄严或庆祝活动的热烈,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香港这个独特的视角,新颖而别致。
在这个视角下,作者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穿插对英国人驻港、管治香港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这篇消息报道了香港经历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使我们感受到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阻挡的趋势,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文章主旨
作业
作者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结合历史背景,郑重地记录下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既没有只写中方,又完整反映了英方撤离的情况;既没有对英方讽刺挖苦,又突出了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含蓄而有风度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本文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我也想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现场记者,?面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你想说些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情境导入
第二课时:
你知道以人名来命名的树吗?
在兰考县就有这么一棵树,“焦桐”。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作“焦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焦裕禄的故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文体知识: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常见的写法有:
(一)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活动一】
阅读课文,梳理焦裕禄的典型事迹,概括人物的精神品格,完成表格填写。
二、课文内容理解
说明:小标题有的是焦裕禄自己的话,有的是群众或作者的评价。在阅读原文填表格时,重要的是对照小标题,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思考这些事例表现了焦裕禄怎样的精神品格。
分层
小标题
典型事迹
精神品格
1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
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2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风雪天,访寒问暖
艰苦奋斗
身先士卒?
3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关心他人身体状况,自己却忍着病痛坚持工作
无私奉献
亲民爱民
4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病重时,时刻关心兰考工作情况,希望死后葬在沙丘之上。
心系民生
勤政为民
5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兰考发生的巨大变化
?
【学习活动二】
为了宣传先进,弘扬榜样的精神,社区宣传板要开设一期“学习焦裕禄专栏”。
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组选择一个角度,设计一个主题专栏,选取一组与主题相对应的典型事例,来展示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可以打破小标题的限定,重新组织材料。
要求:
1.为专栏命名,并写一段简要的专栏介绍说明。
2.从课文中挑选出能够表现专栏主题的3-5个典型事例。
3.用四字词语概括评价事例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或精神品格。
说明:梳理文本,概括典型事件,感知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感知人物精神风貌,并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专栏简介】
本专栏集中反映焦裕禄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选取了焦裕禄时刻牵挂百姓生产生活状况的典型事件。他号召所有干部“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他将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建构为“母子”关系,对待人民群众像对待父母那样充满关爱和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名句,以此为标题,既符合焦裕禄的形象特征,也可以增加题目的文学性。
示例
主题专栏一:“俯首甘为孺子牛”
【典型事例】
1.冒雨查看洪水,因雨天群众缺少烧火的东西,坚决不留下吃饭。
——关心百姓,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2.风雪天,安排减灾救灾工作。
——关注民生,细致周到的好书记
3.冒着风雪,访寒问暖。
——心系群众,关爱百姓的好公仆精神永存。
【相关段落】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贫农。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
评:这段内容突出刻画了一个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关心群众、严于律己的党员干部模范形象。正因为有这样的党的好干部,兰考人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也增强了奋发图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专栏简介】
本专栏主要表现焦裕禄一心为公,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干部楷模。他坚持走群众路线,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与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使命和责任。
主题专栏2: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典型事例】
1.视察工作,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好党员
2.考虑群众生活困难,不肯买药吃药。
——关心群众,克己奉公的好书记
3.病重时,提出死后要埋葬在沙滩上。
——心系兰考,一心为公的好干部
【相关段落】
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张钦礼,然后说道:“钦礼同志,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评:焦裕禄站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在灾害来袭的紧要关头镇定布置工作,到许楼访问无依无靠老人,肝痛难忍仍然坚持听取汇报,躺在病床预见兰考新未来,住在医院仍然急切询问兰考人民抗灾斗争情况……这一个个典型而具体的材料,无不显示出一名模范共产党员面对难时的英雄精神,面对群众时的公仆情怀,他勇敢乐观、无私幸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与情操令人感怀。他以自己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他的事迹和崇高的品格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书记曾多次考查兰考,专程拜谒焦陵。在全县干部群众座谈会上,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文章主旨
全文通过讲述焦裕禄到兰考任县委书记以来,不顾身体健康,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与百姓同甘共苦、舍身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迎难而上以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文章主旨
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很多平凡人的事迹令我们感动,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人物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