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 课件(16张PPT)—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师说》 课件(16张PPT)—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7 07:3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师说
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推崇儒学,力排佛老。主张写文章要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为唐宋实用散文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正面阐述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特殊句式举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状语后置句(找出该段中其他的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的几个标志:
1.“于xx”结构的状语后置句,这是古文中最常见的状语后置句式。
例: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佚之狐言于郑伯。
2。“乎xx”结构的状语后置句。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相与枕藉乎舟中。
(苏轼和友人)一起在船里相互靠着睡着了。
3.“以xx”结构的状语后置句
例:申之以孝悌之义(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
4.“如xx”结构的状语后置句
给贡职如郡县。(给……职:完成……的职责;给贡职:完成缴纳贡赋的职责。)(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
小结:
动词+于、乎、以、如
“于”独门助记口诀:在这里,由于“到”路曲折,从“被”后和向对面过来比较快。
“以”的独门记法:
因为按照凭借,把用拿来
修辞手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顶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这一段的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是否尊师重道,
是圣愚分野的
关键所在
自相矛盾的从师态度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点出本文写作的缘由
文章结构:
师说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写作缘由:赠李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