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 课件(24张PPT)—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 课件(24张PPT)—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7 07: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主要人生经历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初读读准字音
xiè

duó
wěng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敛裾
fàn
zhuì
shāo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通读文章梳理散文脉络: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并点明游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去荷塘路上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4—6),赏荷塘。集中描绘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第四部分(7—10),有眼前的荷塘联想到采莲,最终思绪回到现实。
2、请找出作者的行踪?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找出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和抒情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①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颇:对不宁静的强调)
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2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3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第6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7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8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第四段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月下荷塘的景色?
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
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
叶子像“舞女的裙”
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
像“明珠”“星星”,
(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
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
(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
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
静态美
认识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称之为移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请找出其他通感的句子
本文动词锤炼得很形象,请找出几处简要赏析:
“月光……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点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气朦胧的境界。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全文的比喻很多,且各有贴切而鲜明的个性。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7)塘中的月色……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8)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9)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本体
喻体
完整的句子
相似点
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白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树色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路灯光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小结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