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故 乡
鲁 迅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选文开头写天气很冷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加点的“终于”一词表现出闰土心理上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为什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闰土外貌时,处处拿“记忆上的闰土”进行对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简要概括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出闰土变化之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俗话说“言为心声”。请揣摩“分明的叫道:‘老爷!……’”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用课文中的三个四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1.故 乡 滋 味
凸 凹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但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0日)
1. 揣摩品味语言。
(1)“故乡滋味”中“滋味”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中“酸楚”所包含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题为“故乡滋味”,而内容以写“母亲”为主,作者是如何将“母亲”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辣椒。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1.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我”一心想离开村庄,但全文却抒发了他对村庄永远无法舍弃的深情厚意。
B.无论是在省城读书,还是在机关工作,“我”都曾为受到家乡话和“老土”做派的困扰
而自卑。
C.离开村庄时,“我”的行囊里装着整个村庄,曾抖掉它却又不能,觉得家乡永远是个累
赘。
D.“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村庄的亲切感。
E.这是一篇用诗的语言、按时间顺序、以村庄的贫富变化为线索写成的优美散文。
2.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下列两个画线的句子在句式、语意、语气方面的不同。
①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
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②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和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
的丑陋翻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故 乡
1. 衬托闰土身穿极薄的棉衣,暗示闰土生活的困窘。 2. 见到儿时的朋友,内心是高兴的,但由于生活的艰辛,心情不觉凄凉,在如何称呼我时,闰土思想上有短暂斗争,但终于不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以完全不同于儿时的态度来对待我。 3. 借以突出故乡农民的日益贫困。 4. ①形貌上的变化;②精神上遭受的严重摧残。 5. 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已在成年闰土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不得不把真情埋在心底而面对现实,像闰土一样的人们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由此可见封建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 6. 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拓展阅读
故乡的滋味
1. (1)质朴、温暖的感觉。(2)①为母亲年老,我受宠的日子越来越少而伤感。②为我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太短而愧疚。③体会到相对于母爱,“爱情”“伦常”“友谊”美丽而忧伤。(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 (1)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2)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3)喝母亲为我温的早酒。(4)重走故乡的山路。 3.母亲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故乡仍带着质朴,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 4. (1)人到中年,仍有思乡的冲动,而且感情很强烈。(2)回到故乡,始终感到故乡的温暖。(3)虽然故乡依旧没有变化,但对故乡仍有深深的依恋之情。(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 5. 示例:①借写母亲给我的爱,含蓄地表现故乡对我的情。②借我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对故乡的依恋。③故乡就像母亲一样,给我滋养,给我温暖。④故土难离,就像我对母亲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难于割舍。
带着村庄上路
1.CE(C项所说“他觉得家乡永远是个累赘”不恰当,E项所说:“用诗的语言”、“以村庄的贫富变化为线索”不恰当) 2.(1)“别的东西”是指勤劳、淳朴、真诚、善良等美的精神、品德。(2)①句与②句相比的优点是:句式匀称且相互交叉呼应,话意表达充分且得到了反复强调,话气舒缓且深沉。 3.(1)我想离开村庄,抛开村庄,因为觉得只有离开她才有出息;(2)“我”尽力隐藏村庄,但村庄却像影子一样关照我,“我”不断得到她的恩惠,这使“我”开始懂得我们永远是村庄的骄傲,对村庄心存感激之情;(3)“我”反省自己,认为自己对村庄应有所回报。 4.句中的第二个“我”是一个全新的“我”,考生对“我带着我去上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示例1:“我”带着“新我”去上路。“新我”是对村庄有了新认识的“我”。“新我”对村庄怀有深情厚意,不再因为村庄而羞涩。“我”要带着村庄去上路。示例2:“我” 带着“新我”去上路。“新我”是指对自己有了新认识的“我”。“我”已经和村庄融为一体,一辈子不可能摆脱村庄。村庄的精神将永远与“我”同行。示例3:“我”带着“新我”去上路。“新我”不打算再打扰村庄,不再向村庄索取,而想让村庄休息。“新我”要更好地回报村庄,为村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