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二.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写作背景
20多年后,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
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
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
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
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
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
3、抓标题
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
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
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三、整体感知
1.正字音,明节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舞榭歌台(
)
元嘉草草(
)
封狼居胥(
)
佛狸祠下(
)
xiè
jiā
xū
bì
2、
[译文]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
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
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
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3、诵读诗作浅品味
词作的主旨句是哪句?主旨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手法体现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运用典故。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明内容,识形象
1、上片、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古人、古事?(具体)
明确:孙仲谋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2、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明确: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两人都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3、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
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
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4、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5、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6、“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
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7、“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
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
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9、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10、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
五、含英咀华识其趣
1、小组讨论品深味
本词当中有五个典故,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它们分别与谁有关?情感用意
是什么
孙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景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
刘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
廉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分析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
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