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死海不死》课堂实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上:《死海不死》课堂实录+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2 20:39:54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更好更清楚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
1.列数字: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2.举例子: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3.打比方: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4.作比较: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
5.下定义: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列(画)图表
7.摹状貌:使说明生动形象
8.引言论(引用说明)
9.作诠释:对说明对象进行解释说明
10.分类别: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条理分明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三.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科学性
周而复(1914~2004)
中国小说家。 原名周祖式。原籍安徽旌德,
生于南京。学生时代即开始文学习作。1936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行集》。他创作的长
篇小说《白求恩大夫》,曾产生广泛影响。自1977年起,以主要精力写作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壮阔历史的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共计6部),代表作《上海的早晨》以改造民族工商业者为题材,塑造了各具个性的资本家形象,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有小说集《春荒》、《高原短曲》、《山谷里的春天》,中篇小说《西流水的孩子们》,长篇小说《燕宿崖》等。
死海位于约旦-死海地沟(560公里〔350里〕长)的最低部,是东非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这是一块下沉的地壳夹在两个平行的地质断层崖之间。
  死海是一个内陆盐湖,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约旦谷地。
死海长80公里,宽处为18公里,表面积约1020平方公里,平均深300米,最深处415米。 湖东的利桑半岛将该湖划分为两个大小深浅不同的湖盆,北面的面积占四分之三,深415米,南面平均深度不到3米。无出口,进水主要靠约旦河,进水量大致与蒸发量相等,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天然水体之一。死海是地球上气压最高的地方。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让人感到呼吸自在。
死海在日趋干涸。在漫长的岁月中,死海不断地蒸发浓缩,湖水越来越少,盐度也就越来越高。唯一向它供水的约旦河水被用于灌溉,所以死海面临着水源枯竭的危险。不久的将来,死海将不复存在。
死海的实际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它的面积正日益缩小,而地质假说还没有更多的事实加以论证,死海的未来仍然是一个难解的。
游弋:
谕告: 安然无恙:
转瞬:
干涸:
执迷不悟
告诫:
改邪归正:
(yì)
(yù)
(yàng)
(shùn)
(hé)
(zhí)
( jiè )
(xié)
游来游去。
告诉,使人知道。
平安无事,没有遭受病害或灾祸。
极短的时间。
水干,枯绝。
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警告,劝诫。
改正错误,回到正道上来。
问题:(1)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都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2)如何将文章分段?为什么?并概括每段段意。
1
2
文章中介绍了死海的哪几种特点?
请找到答案,并将相关内容与同学
们交流。
2.浮 力 大
1.无 生 物
3.咸 度 高
特点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意思是因为死海的浮力很大,所以无论是会不会游泳的人都能浮在水面上;利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写出了死海“令人惊叹”的现象,表现了死海有浮力的特点。
读过文章之后,你能找出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吗?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地形特点:大裂谷中段
化学成分:河水含很多盐类
物理变化:河水蒸发、盐类沉淀
用原文的语句说明死海为什么吸引游客来参观?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
死海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为什么这么咸?
死海的源头:约旦河的河水含有很多盐类
河水不断蒸发,大量的盐类沉积下来
积年累月,越积越浓
死海经历了那些变迁? 温馨提示:可以从死海的昨天、今天、明天考虑。
死海的变迁
昨天:
今天:
明天
几十年前还是一片荒凉;
修建工厂,游乐场;利用海水治病;
目前:
将来:
水位下降
可能干涸
1.“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分别是什么意思?
2.“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死是什么意思?
3.文中三次提到“死”与“不死”找出并说明意义。
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第一个指“寸草不生”,第二个指“干涸”。
干涸、消失
答案
通过学习这篇
课文,你有什么收
获?请和同学们交
流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逻辑顺序
(1~4)说明死海的特征
(5~6)死海的形成原因
(7~8)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死”(1段):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胜
“不死”(2、7段):人不会淹死,开发利 用,出现生气
“死”(8段):死海终将干涸
说明死海特征和形成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叙述和描写。使文章既不是失其知识性、科学性,又具有生动性、可读性。《死海不死》课堂实录
(这是在在“山东省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实验研究开题暨中小学美育研究现场研讨会”上的公开课。执教人:徐洁。时间:2010年11月15日下午。地点:泰安六中新校。)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先说一件我的尴尬事。公元1989年的夏天,那时候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你们。那一年,连降暴雨,泰山上存了不少水。我和爸爸妈妈在长寿桥下面的大石上游玩。突然,我不小心踩到了青苔,脚下一滑,顺势就滑进了一个两米左右的深潭里。我的眼镜被冲掉了,越挣扎越往下沉,我想喊救命,“救”字还没喊出,一口水就灌进了肚。幸运的是后来我得救了,否则,今天我就不能站在这里给你们讲课了。我想,要是有一处水源,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够在里面尽情嬉戏而不会被淹死,该多好!世界上真有这样一个地方吗?
生:死海。
师: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文章《死海不死》(板书)。这是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不少,因此,这节课我想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要由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声音不是很宏亮,有信心吗?
生:有!(洪亮地)
师: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主要探究目标:
(多媒体)探究主题:学习如何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特征。
师: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生:死海。
师:说明文要求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说明,那么,死海的特征是什么?
(多媒体)探究问题一:死海的特征是什么?
下面给大家四分钟的时间,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地读一遍课文,可以出声读。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第一个特点是:浩翰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第二个特点是:人到了海水中沉不下去。
师:很好!第一个特点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述?
生1:死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死”(板书)这个字来表示死海的特点。第二个特点你能不能概括得再简练一点?
生1:不死。
师:不死(板书)。死海本质上的特征还可以怎样表达?文章中有吗?想一想出现这种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2: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这样,就使死海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沉不下去。
师:嗯,请你简练地概括一下。
生2:咸度很高,密度大。
师:咸度很高(板书),在“高”的前面作者加了一个修饰词:很。(多媒体)大家看,这个人悠然地躺在死海上多么快乐!这个人一边躺在死海上,一边打着太阳伞,多么惬意!请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有趣的现象呢?谁能谈一谈其中的科学道理?
生3:死海海水的含盐度很高,使它的密度变大,人体的密度相当于水的密度,死海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人就可以在表面漂浮。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她学得物理知识不错,谁还能进一步地解释一下呢?她刚才谈到了一个物理量叫“密度”,还能进一步从力的关系角度解释吗?那位穿格格褂的女同学。
生4:根据 F浮=p液gv排,因为死海的密度高,所以浮力就大。
师:当人所受到的重力与所受到的浮力相等的时候,人就漂浮在水面上了。你说得非常专业,很好!死海的特征我们已经探究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呢?这就牵涉到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看探究问题二:举例说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多媒体)探究问题二:举例说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下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看谁能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生5:找到了两种说明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列数字。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63.7亿吨氯化钙;20亿吨氯化钾。第二种方法是引用传说。
师:还有同学发表意见吗?
生6:我觉得另外一种说明方法是作比较:第七段,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
师:不错。还有想说的吗?
生7:还有下定义:第六段,死海是一个咸水湖。
师:好。这篇文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较典型,现在请同学们再举几个例子。
生8: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约146米,最深的地方约有400米。
师:找得很准确。在第四段中“135.46亿吨”、“63.07亿吨”,这简直都是一些天文数字!我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对死海海水的含盐量印象就特别强烈。同学们请看多媒体,老师把这些数字抽走了,改成了描述性的语言,大家把这一段与文中的这一段对比一下,体会体会这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做个比较,请说一说与使用数字说明有什么不同?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许多氯化钠(食盐);有不少的氯化钙;有大量的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全部海水的相当比例。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
可以直接站起来说。请戴眼镜的男同学。
生9:描述性的语言不能突出死海的特点,不能说明矿物质的多少。
师:还能说得再准确些吗?描述性的语言和用了数字之后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生10:更加科学准确。
师:他说了一个词:准确!非常好!在列数字的说明中,有一类数字可称作“确数”(板书),有一类数字可称作“约数”(板书),请先举一举“确数”的例子。
生11:135.46亿吨氯化钠,63.7亿吨氯化钙。
师:再举几个约数的例子。
生12:海水平均深度约146米
师:找得很对,你怎么知道这是约数。
生12:带个“约”字。
师:所以,约数一般都有一个显著性的标志,你能说出几个关于约数的标志吗?
生13:约、大概、估计、差不多
生14、可能
生15、左右
生16、几至几。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少,文章中就有“23%至25%”,这个地方我如果改成“23%和25%”,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17、表达不准确了。
师:怎么不准确了?
生17、“23%至25%”里面还含有24%等,“23%和25%”就只有这两个百分数了。
师:你说得又清楚又正确。约数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用那些标志性的语言来表达,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表达方式吗?
生思考。
师:没想起来吗?可以讨论一下。
这只鸡七八斤重,跟刚才不大一样,是不是也是表示约数?
生:对!
师:现在请问同学们,在说明文中约数是不是就说得不够准确呢?也就是说,在说明文中用“确数”表达是不是就比用“约数”表达更准确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举例说明。
生18、像刚才老师说的“23%至25%”表达的是一种范围,如果改成了“23%和25%”,就成了确数,就改变了原有的意思,成了只有23%和25%了。
师:就不符合客观实际了,还有吗?请同学们猜一猜我的年龄,随便猜。
生:(七嘴八舌)
师:同学们这样说我听不见,请一个一个地说。
生19:28。
生20:35~40。
生21:20~50。
生22:18岁以上。
生23:21,因为你刚才说过了1989年。
师:哈哈,1989年,不是我刚刚出生,而是死里逃生。说我年轻的同学我很高兴,但是遗憾的是你答错了。说28岁的同学也答错了,很遗憾。说35~40、20~50、18岁以上的三位同学,恭喜你们,答对了!但是呢,你们所说的准确性还是要斟酌,在数字的范围上还可以缩小。因为你不知道我的实际年龄,如果肯定地说我是21岁,而实际上不是21岁,你说的就不准确了。反而是说“约数”的同学可以说的准确。因此,可以看出,在说明文中什么时候用“确数”什么时候用“约数”要根据客观情况而定。比如,有时你所使用的仪器非常精密,测量出的数据非常准确,就可以采用确数,正确地把握“确数”和“约数”的使用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说明更加准确。
看来同学们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还是不错了,下面我们看探究问题三:举例说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多媒体)探究问题三:举例说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说明文的应用广泛,一般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两大类。文艺性说明文一般称为科学小品文。
请大家看一下这段文字,这段文字是《辞海》中对“死海”的一段解释。
(多媒体)《辞海》(1999年版)对“死海”的解释
(Dead Sea)西亚著名大盐湖。位于约旦同巴勒斯坦之间的西亚裂谷中。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4.8~17.7公里,面积1049平方公里。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400米,平均深300米,最深395米,是世界陆地最低处。有约旦河等注入。气候炎热,蒸发强烈,湖水盐度高达300~332。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故有“死海”之称。氯化物储量在420亿吨以上,并有溴化镁。可提炼各种盐类,尤以钾盐和溴最有价值。20世纪40年代于西北岸洞穴中,发现两千年前古代考卷,称死海古卷,富考古价值。沿湖已建为浏览地。
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与手中的短文对照阅读,你来思考一下:科学小品文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在能马上说吗?不能的话,可以边看边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师:谁来发表意见?
生24:科学小品文虽然是用了一些准确的数字,但是却表达得不死板,作者引用了一些故事让人容易接受。
师:说得不错,能用更简练的话来概括就更好,我们可以用“什么什么性”来概括。
生25:文学性。
生26:大众性。
生27:客观性。
生28:普遍性。
师:这位同学刚才说的“普遍性”,是写给一般读者看,让大部分人容易接受。
生:(一起)故事性、趣味性。
师:趣味性(板书)。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个特点,还有吗?
生无人回答。
师:科学小品文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说明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生:科学性。
师:科学性(板书)。
生:生动性。
师:生动性一般是用来描述语言的。还可以给你传达一定的知识。
生:知识性、教育性。
师:知识性(板书)。一篇科学小品文如果没有知识性和科学性,就达不到写作的目的。所以知识性和科学性是科学小品文的本质属性。如果一篇科学小品文写得非常死板,不够生动,人们不愿意去读,那么,就失去了趣味性。所以趣味性是科学小品文的重要属性。下面我们就以趣味性为研究重点,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了你的兴趣?谁来说?
生29:我觉得作者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引用了两个古老的例子来说明事物。
师:古老的例子,你具体说一说是什么例子?
生29:文章的第三段,把奴隶放到死海中但是淹不死。
师:这是引用了一个故事,是不是
生30:是。第五段引用了一个古老的传说。说了死海是怎么形成的。
师:讲了一个神话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吗?
生31:比如说第四段。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
师:能从设问句的角度思考,不错。还有一处设问句,在哪?
生31:第五段。
师:还有吗?可能有些难度了,需要大家用心去体会。给大家提示一下,请同学们从材料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两个方面去思考。材料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稍一沉吟),能想起来吗?
请看第三段和第四段,如果这两段交换一下顺序,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为什么那样就不好了呢?
生32:先举出这个例子,然后再解释为什么这样。
师:作者先说了一个传说故事,然后才说出原因。
生32:是为了引出下文。
师:作者在说这个传说故事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会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造成了一个——
生:悬念。
师:悬念。也就像猜谜语一样,如果我先把谜底告诉你,你还愿意猜吗?
生:不愿意。
师:同样,五六自然段也给作者造成了悬念。这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你在写作文中也可以想办法引起读者的悬念,使你的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除此之外,还有吗?
没有找到。我们把第一段,从“但是”开始,齐读一下,“但是”,一二,读!
(生朗读。)
师:读完了,有感受吗?请这位男同学站起来说一下。读完这段文字,有什么感受吗?
生33:没有。
师:没有不要紧。请看大屏幕,请你把红字去掉再读一遍。
(多媒体)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生33:(朗读)。
师:再把红字加上,加重红字的语气读一遍。
生33:(再次朗读)。
师:能谈感受了吗?
生34:这些红字标的词,我觉得是让读者产生了共鸣,为下面的解释作铺垫。
师:说得不错。刚才那位男同学,还是你来谈谈感受。“但是”是什么词?
生33:转折词。
师: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33:震撼,感到出乎意料和惊讶。
师:文章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34:第二段。
师:请看大屏幕上的红字。
(多媒体)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同学们说了半天,还没说说题目呢!“死海不死”,到底是“死”还是“不死”。
生:有悬念。
师:请问同学们第一个“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鱼虾,没有水草。
师:概括地说就是“没有生命”。第二个“死”是什么意思?
生:淹不死,不淹死。
师:以前同学考试的时候就容易犯这个错误,是“淹死”而不是“淹不死”。再看文章的最后: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生:消失,干涸。
师:一个“死”字在文中有三个意思,这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关于科学小品文我们说了这么多,现在,谁来总结一下。
生35: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吸引人。
师:他这些主要说的是什么?
生:趣味性。
师: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请这位女同学再来说一说。
生36: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
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我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难度的问题,说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朗读)。
师:作者推断死海要死的依据是什么?
生37: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注入的水量。最近10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来推断出死海要死。
师:死海的蒸发量,这里也牵涉到一个物理量:蒸发。蒸发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38:温度的高低、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
师:死海的水面下降之后,蒸发量会随着怎样变化?死海真的会像作者推断的那样会死去吗?
生:39:不会。死海的海水每年下降,死海的面积也会逐渐缩小,蒸发量随着死海海面的逐渐缩小而减少。
师:事实上,死海的海面下降不仅有自然的原因,还有……(老师没有说完,就听见有学生发表意见。)
生40:人为的原因。
师:好,请你站起来说说,什么人为因素?
生40: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温升高,西亚是沙漠国家,很多国家从约旦河取水,造成了约旦河水量的下降。
师:很多国家,像以色列和约旦,他们的城市用水和灌溉截流水源,造成了死海的水面下降。有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死海可能要干涸。但是,人们也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拯救死海。同学们是希望死海死去呢还是活着?
生:活着。
师:像我这种怕水的旱鸭子更希望死海是活着的。让我们做一个环保主义者,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珍爱自然界中的一切美丽的生命。我以死海的口吻写了一首诗,下面我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里我用的是“湖”,死海其实是海吗?
生:不是。
师:朗诵:
朋友,请在我心湖里荡漾
作者:徐洁
朋友,请在我心湖里自由地荡漾
看蓝天上雪白的云朵
金色阳光精灵般嬉戏
在我粼粼的身上焕出霞光
朋友,请在我心湖里尽情地荡漾
四周的清风滴着香露
天空的明月颤着银光
听啊,我正温柔地为你歌唱
朋友,请在我心湖里沉醉地荡漾
请舒展你美丽的裙裳
让幸福的琼浆溢出心房
来吧,快乐地投入我软软的柔波

朋友,请永远在我心湖里荡漾
不要让我流尽最后一滴眼泪
不要说有一天我将会干涸
亲爱的朋友,我要你,好好爱我,好好爱我

(教师朗诵完,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真诚的掌声。
今天的作业是:搜索资料,以《拯救死海》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请把你写好的短文发至我的邮箱:taxj6@。相信同学们会比我写得更好,期待大家的精彩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