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石 壕 吏
杜 甫
唐代诗人。字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 ,在成都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 ”,诗人被尊称为“ ”。
杜甫(712~770)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夜喜雨
江南逢李龟年
你还记得吗?
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细 无 声。
野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
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
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
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
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佳作,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写作背景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三吏
三
别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háo
yú
yè
shù
qún
yìng
yè
Yù
暮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 )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字词:
投宿
越过
跑
多么
上前
说话
最近
苟且的活着
吃奶的孩子
老妇
应征
能够
断绝
只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连夜回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
呼 啼 怒 哭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全诗小结:
主要人物:
老妪、石壕吏
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
对话描写
全诗内容的核心:
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思考:
课本剧欣赏:
1、你觉得石壕吏、老妪分别是怎样的人?
2、作者通过这首诗要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
横暴,如狼似虎,奸诈刁蛮。
老妪:
为儿子的死悲伤愤慨,勇于承担苦难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诗 旨:
表演
评价
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逾墙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诗人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泣不成声,逃走归来的老翁独自一人与诗人作别。此时的老翁是何心情?用200字左右写出老翁的心情。余杭区东方学校 杨慕燕
2012年3月21日
《石壕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本文三首诗歌正好能够反应杜甫诗作风格的转变过程,由青年时期的壮志昂扬到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忧国意识。前面的两首诗歌能够让学生大致了解杜甫的诗风,并且了解本诗学习的背景,奠定了重要的学习前提。本单元的古文都是作者面对生活中最常见的景物或事件抒发自己情感的文章,本诗也是这样。作者借赴任途中看到的一户普通农家:“有吏夜捉人”的事件。借此事件来表达作者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本文是一首叙事诗,与学生平常所看到的四句或八句的诗歌不同,质朴、凝练的语言,精炼的叙事,使文章兼具生动性和具体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说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在原有古文字词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书本注释,能够疏通全文,理解文章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理解性背诵全诗。这是本文的重点,通过用现代文叙事文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理解故事所有情节,能够复述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本文高度凝聚且质朴的语言风格。这是本文的难点,语言一直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困惑,尤其是古文的语言更难理解,但本文的语言有鲜明、但易懂的特色,对掌握古诗语言特色有很大的益处。
通过比较本诗与前两首诗歌在内容的变化,体悟本文作者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意识,让学生感受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和珍爱生活。情感体悟也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但本文的情感理解较为容易,但必须在全面理解三首诗歌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本文情感,这样对本诗情感的体悟更加透彻。
三、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朗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自由读、齐读、演绎读等方式,通过多读来掌握、理解文章,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
本文是叙事诗,因此具有一定的故事的情节行和生动性,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主要采取讨论法和猜测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悟人物和故事背后的内涵,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说学情
本校学生时来自各地的外地务工子女的子女,他们普遍的特点是不爱学习、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动机不明、上课容易开小差、家长不重视不关心子女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辛苦死;学生在下面,无聊死。”的局面;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获得同学、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他们的关注点,将课上得精彩生动是最重要的,在吸引其注意力的前提下,将文章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本诗的学习,采用的讨论法和分角色演绎法,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最大的课堂活动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将学生的表现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在自主、自觉、自我深入的学习中,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春望》中描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景,在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下,国家呈现出一派破败、萧条的状态,人民的生活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战争不断,经济凋零,各处破败不堪。诗人“浑欲不胜簪,白头搔更短。”更是将一个为国家前途忧心忡忡、劳思伤神的爱国形象跃然纸上。本诗作者更是亲历了一幕当时战争中,“强征人”的悲惨经历。这里说的是“征人”,而非“征丁”,同学们应该能听出其中的怪异,那就自然引出了本人主旨句“有吏夜捉人”。
(二)、预习及背景介绍:
结合课文注释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结合《春望》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所作的思想基础,让学生自我感知诗歌是在一定背景下,作者的有感而发这一知识点。
(三)、自由朗读,疏通全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结合这两个要求,自由的朗读课文。学生在自己朗读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古诗的语言在音律、节奏上的美感。
字音方面:强调戍-shù、妪-yù、衰-shuāi、咽-yè等字的读音;
节奏方面:本文基本上一句一个动词,因此在划分停顿节奏上比较简单,一般是二三式或三二式,朗读起来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律感。
在自由读的同时,集体讨论、归纳、总结,自主的学习顾问朗读的技巧。
通过小组讨论的手段,让学生在自己和同伴的帮助下,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已有的古文知识,疏通全文,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每句诗的意义,程度较好的同学能够用诗话的语言来表述诗句的意义。
(四)、理解课文,掌握内容
结合本文是叙事诗的写作特色,用现代文中叙事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根据记叙文六要素,请你用原文的句子或词语找出本文的六要素。让学生在文中找信息理解课文的主要信息(时间:夜;地点:石壕村一老妇家;人物:吏、老妇、孙母、乳下孙、老翁、作者;起因:捉人;经过:老妪的陈述;结果独与老翁别。)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理清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老妪的一席话,这段话里面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请问你说以下大致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分3层:家中男丁的状况;家中其他人的情况;老妪请愿应征。这3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老妪一步步说明家中认定的惨状。)
(通过上一问知道老妪的话有3部分内容,并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继续追问)那老妪一口气怎么会说这么多话?
(吏的步步紧逼)你能试着猜测吏问了哪几个问题吗? 射击以上各化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揣摩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揣摩老妪这段话的层次,探究式的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桌试着用老妪和吏的身份进行对话,要求说出吏和老妪的语气和情感,课适当增加符合实际的自己的语言来演读。用情境教学的发放,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设置的氛围,体味作者所需表达的情感,
理清文章思路和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试着背诵课文,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分析主要人物吏和老妪的人物形象,在此寄出上体悟作者的情感、分析其写作意图。
(五)、讨论
题目是《石壕吏》但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妪,只对官吏简单叙述是否不妥?培养学生深入文本、组织语言,表达自我意见的能力。
(六)、总结
结合故事的内容和作者情感,让学生谈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自我感悟现实社会和故事背景的差距。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时间:暮
地点: 石壕村
人物: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事件: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