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纲要下册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达标检测(基础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纲要下册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达标检测(基础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7 16: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基础卷)
1.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
)
A.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
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
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
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
2.下表为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表。该表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个师
130多万人
A.科技应用于军事使大战充满了危险性
B.—战消耗巨大且伤亡惨重
C.一战陷入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D.两大军事集团都对战事有些力不从心
3.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华工出国(
)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4.1917-1918年因战争形势紧张,美国香烟的销量激增。20世纪30年代香烟再次充当了人们精神过敏症的安慰剂,其销量从1930年的1230亿支增长到1936年的1580亿支。材料现象折射出(
)
A.民众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
B.经济危机有所缓和
C.轻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D.消费结构渐趋合理
5.《凡尔赛和约》有一著名的“战争罪”条款,条款指出这场战争是“由于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而强加到协约国身上的”。根据这项条款,德国应毫不含糊地对协约国由于战争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负有责任”。此“条款”的写入,主要目的是要证明“和约”下列哪一规定的正确性(  )
A.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B.处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C.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D.协约国向德国索取赔款
6.下图为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所作。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上的货物写着“无尽的赔偿”,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蹄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该漫画意在揭示凡尔赛体系(
)
A.违背了英法两国意志
B.对德国制裁过于严厉
C.迫使英国放弃“大陆政策”
D.导致对德“绥靖政策”产生
7.1917年俄历2月25日,俄国二月革命爆发,随后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漫画说明(
)
A.美国支持二月革命
B.美国希望俄国推翻临时政府
C.俄美是战时同盟者
D.俄国与美国由对抗转向合作
8.莫斯科收到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的电讯后,全城工人立即开始政治总罢工。莫斯科街道涌满了示威游行的人群。同彼得格勒情况一样,游行队伍解除了警察的武装,争取军队士兵,夺取了军火库。到(俄历)3月1日傍晚,莫斯科的卫戍部队已全部投向革命。此时,政府不但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也失去了官僚、资本家甚至军部的支持。这场彼得格勒起义(
)
A.推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
B.宣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C.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9.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10.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己经完成。”这一任务完成的主要意义在于(
)
A.有效遏制了经济危机的蔓延
B.快速恢复了一战以来的粮食产量
C.为工业化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D.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在一战后高涨,他们有的拿起武器抗争,有的用和平手段示威,印度圣雄甘地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代表人物。下列事件中采用同样策略的是(
)
A.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反荷运动
B.埃及华夫脱党反英运动
C.埃塞俄比亚塞拉西一世抗击意大利
D.尼加拉瓜桑地诺反美运动
1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而反英情绪强烈,
由此爆发了华夫脱运动。该运动(
)
A.使埃及获得有条件的独立
B.使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被废除
C.使英国给埃及以彻底独立
D.迫使埃及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北非和东非一些国家的民族意识独立意识已经觉醒,拉丁美洲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特点有(

①地区上具有普遍性
②参加者具有广泛性
③运动具有平衡性
④“民族自决”成为普遍诉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表是美国1925—1937年零售市场出售的食物指数表(每人每年消费量)。1934—1937年消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5—1929
1930—1933
1934—4937
谷物
100
93.3
86.7
奶和奶制品
100
100.9
98.5
瘦肉、鱼类
100
96.2
94.7

100
100
93.7
A.失业人数的剧增
B.提供居民农副产品补贴
C.农产品价格提高
D.市场零售食物供应过剩
15.为了摆脱国际奥委会等组织的控制和歧视,1966年11月25日,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以奥林匹克理想同万隆会议精神作为宗旨,在柬埔寨的首都金边召开,来自亚洲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名运动员同场竞技。这场运动会的召开(

A.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
B.体现了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C.促进了亚洲新兴力量国家的团结
D.反映了体育赛事政治化趋势的加强
16.在雅尔塔会议上签署的雅尔塔协定中明确规定: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与恢复……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这一规定体现了雅尔塔会议(
)
A.在努力构建二战后的世界和平
B.是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延续
C.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D.是以苏联为主导的国际会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欧洲各国先后完成了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也先后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竞争中,不同民族主义对世界秩序的想象的不一致演变成日益严重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民族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开始了。
材料二
1914年6月28日,一位塞尔维亚十九岁学生普林西晋枪杀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由于这一个别事件,两个月内,奥国、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先后卷入战争。在此之前,找不到任何即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迹象,大战也没有给任何一方带来预期的利益。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金观涛《历史的巨镜》
(1)请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之“新”——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
苏俄之“新”——新经济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摘编自1921年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相关措施解读上图信息。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相关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列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问题。材料中不同时期德国史学家对一战责任划分有着不同的结论,但是都没有分析出一战爆发的根源,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结论都还存在争议,B项排除;时代的发展影响史学研究的结论,但“取决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还原一战爆发的真相,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一战中西线三大战役双方投入兵力的数量之多,消耗巨大,伤亡惨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反映科技应用于军事,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一战陷入了持久战和阵地战,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一战伤亡惨重,无法由此得出交战双方“力不从心”的结论,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14万华工……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表明一战华工出国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B项正确。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是忙于战争,无暇顾及,而不是因为华工出国,A项错误;华工的贡献不足以改变欧洲政治格局,C项错误;巴黎和会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被转交给日本,中国并未收复山东主权,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17—1918年”“20世纪30年代”可知,香烟销量激增的两个时期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时期,结合材料信息“香烟再次充当了人们精神过敏症的安慰剂”可知在战争与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借助香烟排解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史实,且无法解释1917—1918年香烟销量激增的原因,故排除。香烟销量增加并不能代表轻工业得到长足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香烟这一种消费品,无法反映出整个消费结构的状况,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德国应毫不含糊地对协约国由于战争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负有责任’”可知,协约国意图从德国索取巨额赔款以补偿其战争损失,故选D项;“重新划定德国疆界”是协约国分赃行为的表现,排除A项;“处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也是协约国分赃行为的表现,排除B项;“严格限制德国军备”是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据漫画内容可知,沉重的赔偿使德国不堪重负,说明凡尔赛体系对德国制裁过于严厉,B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是英法两国意志的体现,排除A项;凡尔赛体系并没有使英国放弃“大陆政策”,排除C项;1921年尚未出现对德绥靖政策,排除D项。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以争取民族独立,故选A项;埃及华夫脱党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堡垒战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主权国家,排除B项;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塞拉西一世领导全国军民坚决抵抗,排除C项;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政权展开武装斗争,最终迫使美军撤出尼加拉瓜,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使得埃及实现了有条件的独立,故选A;英国在华夫脱运动以后并没有完全撤出埃及,在埃及仍然有特权,排除B;华夫脱运动并没有使埃及彻底独立,而是有条件的独立,英国在埃及仍然有一些殖民特权,排除C;独立以后的埃及并没有成为共和国,而是成为君主立宪国家,排除D。
13.答案:B
1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美国1925-1937年零售市场出售的食物指数表,可知1934—1937年食物消费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1933年以来,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以克服经济危机,新政在农业方面采取鼓励农民减耕减产的办法,以稳定并提高农产品价格,但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提高也限制了人民的农产品消费能力,C正确;针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美国失业人数剧增,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等措施,失业率已经逐渐下降,A排除;罗斯福新政为农场主提供农副产品补贴,鼓励农场主减耕减产,以防止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的情况,BD排除。故选C。
15.答案:C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由材料“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与恢复……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可知,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极力维护自身利益,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故选C项;雅尔塔会议是关于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的会议,排除A项;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大国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对侵略者妥协的政策,材料强调的是战后牺牲别国利益的国际会议,排除B项;雅尔塔会议以美苏为主导,排除D项。
17.答案:(1)因果关系:民族国家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化追求、各国开展军备竞赛,最后材料二中事件的发生,导致了战争。
(2)影响:世界各大国相继卷入战争,打破战前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美国逐渐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维也纳体系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创立了国际联盟;十月革命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据“不同民族主义对世界秩序的想象的不一致演变成日益严重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民族国家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化追求、各国开展军备竞赛以及材料二中事件的发生,导致了战争。(2)可结合所学从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被打破、美国逐渐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掀起、维也纳体系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创立了国际联盟和十月革命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等方面概括总结。
18.答案:
(1)信息:随着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激化,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期间,抑制生产的措施有:缩减农业、控制工业;
刺激消费的措施有: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等。这些措施实施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趋于缓和,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2)观点: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重视劳动者个人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发展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论证: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个人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换取工业化,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发展的后劲不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