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8 07:1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01
·
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
02
·
青铜时代的华夏文明


CONTENT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材料
当地时间7月6日10点43分(北京时间7月6日14点43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
良渚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曾两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当事人高蒙河对澎湃新闻表示,“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陈若茜:《恭喜!良渚申遗成功》,《澎湃新闻》2019-07-06
良渚申遗成功后,舆论一片欢腾,颇有一些扬眉吐气的感觉。良渚申遗成功,是怎样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这要求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国家?中华文明是怎样诞生的、早期国家又是怎样形成的?
中华文明起源
1.什么是文明?界定文明的标准是什么?
材料
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古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文明”下一个定义。
(参考答案: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一般已进入国家阶段)
良渚玉琮
一、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或者“史前时代”、“原始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中国古人类考古证据
元谋人刮削器
北京周口店
石锤、石砧
元谋人用火遗迹
碳屑和烧骨
北京人尖状工具
北京周口店
烧石与烧骨
山顶洞人
骨针
1.1
旧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区段划分
表面光滑,
打磨而成
表面粗糙,
打制而成
旧石器时代
北京周口店遗址
石锤、石砧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遗址
骨耜农具
1.2
新石器时代
燕辽文化区
山东文化区
江浙文化区
中原文化区
红山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500年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龙山文化
玉饰
龙山文化
陶带盖罍
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文化遗存的文明成就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红山文化玉龙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
1.2
新石器时代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之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2
新石器时代
材料一: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姜寨临潼聚落遗址。包含五组房屋,分属五个大家族。每组中间有一座面积为100平米左右的大房子和一座30平左右的中型房子,其余是面积15平左右的小房子。大房子应该是大家族举行集体会议的公共房子,中型的应该是族长使用,小型就是各家族成员使用。若干亲属组成一个大家庭,五个大家庭组成一个氏族。姜寨遗址是一个300-500人组成的氏族公社。有公共墓地,各个墓室随葬品差不多,差别不大。
材料二: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发现墓地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
材料三:《良渚文化玉琮刍议》中提到“玉琮一般多出土于规模较大、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出玉琮墓的主人均为男性。”
材料四: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合葬墓48号坑墓中,男性仰面居中,两位女性侧身屈肢于旁,且贵重陪葬品玉璧多铺陈于男性身下。
1.3
文明曙光初现——以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为例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出现了较大规模
的祭坛和神庙
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
生产力发展,
出现社会分工
社会组织扩大,形成较
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社会分化加大,
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早期国家?
材料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提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对于古希腊罗马来说是适用的,而对于其他更为古老的许多文明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形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4-15页
材料
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代。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先民经过若干万年的发育成长、繁衍生息,终于突破族邦结构社会的桎梏并接近完成对今日中国疆域之内核心区域的开发与占领的历史。
——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封底
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早期国家的特点是什么?
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特点:早期国家是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
二、青铜时代的华夏文明
2.1
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LOREM
三皇
颛顼
帝尧
黄帝
帝喾
帝舜
三皇五帝传说可信吗?——陶寺遗址
仰韶文化
炎帝
皇帝
部落、酋邦
龙山前期
颛顼
帝喾
邦国的草创期
龙山后期



邦国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
规模空前的城址、相匹配的王墓
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
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的手工业区

三皇五帝多种说法
“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以···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三等级以···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
——姜军主编《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邦国林立到逐鹿中原
公共权力的设定
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新的共同体
2.2
夏朝的统治
2.2
夏朝的统治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礼记》
生产力进步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礼记》
2.2
夏朝的统治
考古发现: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河南中部
河北南部
山西南部
河南西部
山东、河南、河北交界处
王位世袭
尚未集权
2.2
夏朝的统治
内服—王族—直接管理
外服—间接管理
外服时判时降
管理松散
尚未集权
商朝内外服制度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2.3
商朝的统治
2.3
商朝的统治
3.考古发现: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鴞尊
兽型觥
(1)“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充满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
化王权),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应当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2)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2.4
西周的统治
?利簋及铭文
【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纣形势图
2.4
西周的统治
3.政治制度:
(1)分封制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分封目的:
分封对象: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同姓诸侯(鲁、晋、燕……)
先王之后(宋、杞……)
异姓功臣(齐、秦、楚……)
?西周分封示意图
2.4
西周的统治
3.政治制度:
(1)分封制
作用:
庶民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奴隶
积极:①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变大,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对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消极:④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带有家族
统治的色彩;⑤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2.4
西周的统治
3.政治制度:
(2)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大夫
大宗

大宗
天子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服从;同时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课堂探究】
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总的来说,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对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规定了分配的原则,是维系分封制的内核(血缘)纽带。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有利于提高家族、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不利民主法治建设,男尊女卑的观念。
?宋氏宗祠
补充:礼乐制
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编钟:天子十二枚,诸侯九枚,
卿大夫六枚,士三枚。
礼:明尊卑,分上下,区分阶级;
乐:不同阶级有不同待遇


天子
天命
革命
天子万民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德为中心,顺乎民意
西周民本观念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2.5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井田制
?井田制示意图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2)农具
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5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2.手工业:
(1)青铜铸造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2)养蚕缫丝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大盂鼎
大克鼎
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特点
①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②从商王朝松散的“方国联盟”过渡到周王朝的“天下共主”
——对地方控制力逐渐加强
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一体。
④贵族长期垄断特权,享受“世卿世禄”
——世袭制下的血缘贵族政治
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文明曙光初现
三皇五帝
夏朝的统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的统治:内外服制
西周的统治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武王克商
分封制、宗法制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西周灭亡
农业:井田制、农具
手工业:青铜铸造、养蚕缫丝
石器时代的
文明曙光
青铜时代的
华夏文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