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8 07:2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材料一
宋国大臣南宫万与鲁征战,不幸被俘,宋人请求释放,南宫万得以回国,后来在与湣公下棋时发生争执,湣公发怒,侮辱他:“吾始敬若;今若,鲁虏也。”南宫万痛恨这话,“遂以局杀湣公”。
——宋秀秀:《司马迁笔下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弑君事件》
原因:因为下棋时出现争执,国君侮辱了南宫万。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深刻变化。
问题1:南宫万为什么要杀宋湣公?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霸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材料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
分裂动荡,群起纷争

材料四:
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子于周.......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时间:BC770-BC476
起止:平王东迁-周敬王卒
特点:争霸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时间:BC475-BC221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兼并
(二)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
国家走向统一
战国时代局部统一
国家走向统一
民族走向融合
华夏意识延续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华夏意识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赵简子与史墨探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的原因,史墨的回答是:“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能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民不知君,何以得国?”史墨的话清楚地表明,春战之际世人对于君臣易位的评判标准在于得民与否,与晏子的观点是一致的,“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道出了其中的残酷现实与客观规律。
——苏辉:《春秋战国之际的动荡格局与权力更迭》
1.农业发展
材料
战国时期……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深耕细作,加快了荒地开垦。同时,吴国邗沟、秦国岷江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的进步和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耕作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等
2.工商业发展
工商业不断发展
材料
春秋战国的丝织品实物则已有较多发现,安徽舒城凤凰嘴春秋中期墓中发现残绢,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许多战国墓中发现多种丝织品……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鸟羽、象牙、皮革、丹砂和铜,东方出产的紫贝、鱼盐,西方出产的旄牛制品和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2.工商业发展
数量大大增加;区域性政治或经济中心的城市群兴起
材料
以至有的城市史研究专家估计说:“《春秋》《左传》《国语》共出现城邑地名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这样推算春秋城市(邑)可达千余之论是有案可稽的。”……这么众多作为区域性政治或经济中心的城市(邑)群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城市革命”的到来,即城市由过去城堡、都城的发展阶段而跨入了第三个真正“城市”的历史阶段。
——傅兆君:《论春秋战国时期城乡对立运动的发展与经济制度的创新》
3.土地制度:
周制,
野人只助耕公田不为兵。然而这种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开始松动了。那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各国统治者为争霸权、求生存、略财富而纷纷扩军。……野中15—65岁之人都是要服役的。
既然耕田是成年男性的责任,
那么他们如去服兵役公田也就没人治理了。……田制赋税的变革是兵制变革的前提和基础;为应付战争的需要,变革兵制必先变革田制。
——刘东升《试论井田制的瓦解》
铁犁牛耕
王室衰微
兼并战争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的贵族)
地主
佃农、自耕农
(原多为宗法血缘下的庶民)
(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井田制土崩瓦解
小农经济逐渐开始确立
(土地私有、户为单位)
春秋战国经济
社会经济性质:
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
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生产方式—小农户个体经济
生产工具、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
商业
冶铁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涌现一批商业城市

国强

战国时期主要变法改革
国家
变法改革
魏国
李悝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赵国
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
申不害变法
齐国
邹忌改革
燕国
乐毅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内容: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推行土地私有制、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
特点:商鞅变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具有范围广、内容多、时间长、力度强等特点,有利于秦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九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西汉)司马迁:《史记》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郡县,君主任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
历史久远
顺应潮流
改革彻底
富国强兵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诸侯迭起,新制酝酿
文化:学术下移,学在民间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
权力下移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阶级:
士阶层活跃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社会现象:分裂动荡,群起纷争
时代趋势:亟待统一,加强集权
(一)百家争鸣
结合教材与之前所学思考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制酝酿;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并活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物质基础
宽松环境
社会存在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社会意识
仁者爱人—有等级差别的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
实行仁政—为政以德
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克己复礼—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孔子(春秋晚期)
1.儒家
(一)百家争鸣
孔子(春秋晚期)
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教学相长
哲学思想
①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事,远鬼神。
②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人本主义思想。
1.儒家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君舟民水,性恶论
材料十三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万丽华,蓝旭译注:《中华经典藏书·孟子》
材料十四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安小兰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荀子》
1.儒家
2.道家
道是万物的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辩证法思想
材料十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饶尚宽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老子》
3.法家
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材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陈秉才译注:《中华经典藏书·韩非子》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先义后利,性善论
荀子
战国
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道家
庄子
战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变法;君主集权;以法治国;人性本恶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材料:
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意义
个人命运+国家命运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意义
小结
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
土地私有-新兴地主
小农经济-
自耕农
夷狄迁徙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王室衰微
群雄并起
礼崩乐坏
铁犁牛耕
井田瓦解


经济基础变动
上层建筑变革
社会存在变动
社会意识发展
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
土地私有-新兴地主
小农经济-
自耕农
夷狄迁徙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王室衰微
群雄并起
礼崩乐坏
铁犁牛耕
井田瓦解

奴隶制
封建制
经济因素
阶级力量
制度因素
治理体系
文化因素
思想解放
统一因素
华夏认同
新时代的势能
新在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