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广西省桂林市桂林市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广西省桂林市桂林市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7 12:3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广西省桂林市桂林市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处理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下列对《史记》中“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如专诸、豫让等。
B.从朱家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已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土典型。
C.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重温安妮日记
今年10月,我从德国的法兰克福转车去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了著名的“安妮·弗兰克之家”。远远地,我就看见了“安妮·弗兰克之家”那栋楼下排着的几十米长的队,这让我十分惊讶。在这之前我已经参观了欧洲国家的多个博物馆,见到门前排着这么长的队还是第一次。的确,“安妮·弗兰克”作为一个符号,她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名人”,而成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象征。所以,这个博物馆对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只要对历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能想到,六十多年前,犹太小姑娘安妮在纳粹占领的城市中躲藏25个月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当时,年仅13岁的安妮不仅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外在环境,而且经历着几乎所有青春期少年都会经历的亲子冲突和种种内心挣扎。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但是,她所做的却是如下这样一些选择。
她选择——热爱自己的小屋并且以决不敷衍的态度对待临时居所:“我们的小房间墙上起初是光光的,什么也没有,可是感谢爸爸,他早已经把搜集的电影明星照片和明信片带来了。在糨糊桶和刷子的帮助下,我们把墙壁变成一幅大壁画,看上去愉快多了……”
在每天都有许多犹太人被一车车抓走并被煤气毒死的时候,在令人惊恐的空袭声中,她选择——读书,读希腊、罗马神话,为之着迷,学习速记函授课程,自学法文并且翻译法语文章,整理欧洲各国王室族谱,还认真学习家长们规定的英语、数学、历史课程,编写读书卡片,甚至还学芭蕾舞!
她还选择——怀抱希望和梦想:“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我要上进,将来要当个新闻记者,这是我的愿望!”她发现,“总有一些美依然存在——在大自然里,在阳光里,在自由中,在你自身中。这一切都能鼓舞你……你观看一下就会重新得到内心的平衡。”
和那些因为一些事件就坐以待毙的人比,小姑娘安妮的选择实在是太让人钦佩了。在楼下拐弯处的墙上贴有几段文字,其中有安妮的一段话,读后我的热泪夺眶而出。几乎同时,身边响起一声哽咽,是一位金发中年女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想做一个对人们有用或给人们带去快乐的人。感谢上帝赋予我写作的天赋,让我可以表达我内心中的一切。”(1944年3月25日)在几乎遭受着整个世界的迫害的时候,在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走出藏身之地的时候,在她完全丧失在阳光下行走的权利的时候,在她连正常说话的权利都被剥夺的时候,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感谢安妮,她让我们知道:人——即使年幼,即使在严峻的环境中,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安妮13岁生日过后没几天就开始藏匿的日子,在纳粹集中营去世时还不满16岁),让我们知道人原来不仅有选择的权利,更有做出正确选择的无限能力。
小安妮留下了她的日记给世人。几十种文字版本的《安妮日记》陈列在展厅中央的玻璃橱中,我的耳边响起安妮的话:“我希望我死后仍然继续存在!”“梦想皆有神助”,今天安妮的梦想已经实现,她获得的是永生。她在所有爱她的、钦佩她的、怀念她的、以她为典范的人中获得了永生。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妮·弗兰克之家”同其他的博物馆相比,具有独特的意义。
B.危险的外在环境和青春期的特殊阶段,更加突出了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光辉人性美。
C.安妮希望死后仍然继续存在,她的永生是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D.作者热情歌颂安妮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旨在控诉、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安妮·弗兰克之家”楼下排着的几十米长的队,作者十分惊讶,是因为作者没有想到这个博物馆竟然对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B.第二段中说“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写出了安妮可以有其他选择,并多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铿锵有力。
C.安妮在艰难的处境中做了很多让人钦佩的选择,如选择热爱自己所处的环境,选择热爱学习,选择积极进取,对未来充满希望,选择为他人奉献的人生观等。
D.文中用“我的热泪夺眶而出”和一位金发中年女子的哽咽从侧面写出了安妮的话对世人的感动和震撼,也和拐弯处的墙上贴有的几段文字对比,更加突出了安妮的文字的感人。
(3)本文用“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药》(节选)
鲁?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药》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章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冷清、凄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为后文老栓买药作铺垫。
B.文章开头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一直在等待着什么,描述了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情状。
C.“药”是小说线索,节选部分通过老栓买药——茶客谈药,引出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夏瑜革命者的形象。
D.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
(2)文中“浑身黑色的人(黑的人)”是什么身份?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3)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小说主题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贰。若属(正当此时)有谗人交斗其间,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侨(子产名)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大国对小国的安抚救助)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贾人,既成贾矣,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宣子名)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法则),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B.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C.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D.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洁白、美好的象征,“君子比德如玉”,所以中国古人有佩玉的习惯。
B.寡君,寡德的君主,谦词,古代臣民对他国称本国君主或自称,如《左传》说“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
C.邑,古代称侯国为邑,也可泛指诸侯封地、大夫采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说:“《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
D.《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为人有理有节,为保持郑国地位和使韩宣子免受贪婪之名,他拒绝了韩宣子的要求。
B.子产注重为国以礼,面对子羽等人的担忧,他强调要树立美名,依礼来确立邦国地位。
C.子产有高超的语言艺术,为拒绝韩宣子从郑国商人处购买玉环,他搬出先祖盟誓作为理由。
D.子产外柔内刚,面对韩宣子的四次要求,他语言周全,但立场坚定,以维护郑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②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三、古诗词鉴赏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瞑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注】①湘帘:用湘妃竹编制的帘子。②鸳瓦:即鸳鸯瓦,上刻有鸳鸯,故称。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本词开头写春日傍晚,雨收云散,飞絮粘在蝴蝶的翅膀上,使它欲飞还住,渲染出幽婉凄迷的氛围。
B.“人在”两句,写主人公独立高楼之上,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和煦春风,写出词人登楼赏春的雅兴。
C.“柳烟”两句,进一步写出杨柳青青,如烟似雾,暮色冥冥,烟笼鸳瓦,都如愁绪笼罩在楼中人心头。
D.这首词写景细腻生动,抒情含蓄委婉,末句以景语作结,不直接道破,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2)这首词结尾为什么要说“休近小阑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四、默写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表现慷慨悲壮的离别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
(3)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读写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习近平常说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敢于牺牲,心中有责,无私奉献。(????????)。
他曾撰文称赞谷文昌,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_______________地奉献;他号召大家以邹碧华、廖俊波等为榜样……
他还曾向世界讲述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牺牲的故事,在联合国_______________地读她的日记:“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
他表扬公安队伍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白加黑、五加二,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
对这些为国捐躯、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要让后人牢记他们的姓名,让他们_______________。全体党员干部更要_______________,向英雄烈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肩负强国使命,争做逐梦先锋。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心中有责,无私奉献,敢于牺牲。
B.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无私奉献,敢于牺牲,心中有责。
C.他心里认为,和平年代的英雄要有时代担当:敢于牺牲,心中有责,无私奉献。
D.他心里认为,和平年代的英雄要有时代担当:心中有责,无私奉献,敢于牺牲。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社会各个行业的人们都会成为时代的英雄
B.社会中各个行业都会出现一些时代的英雄
C.社会中许多普通的人都会成为时代的英雄
D.社会中许多普通人也会成为时代的英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沉默寡言????????声色俱厉????????名垂青史????????上行下效
B.默默无闻????????声情并茂????????彪炳千古????????上行下效
C.默默无闻????????声情并茂????????名垂青史????????率先垂范
D.沉默寡言????????声色俱厉????????彪炳千古????????率先垂范
?
下面是某初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初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表高见,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祝愿母校的未来更辉煌,人才代代强。
六、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我们”,但生活中还有“她/他/她们/他们”,鲁迅先生纪念自己并不熟悉的学生刘和珍,汪曾祺先生关注捡烂纸的老头引人深思。沈从文先生说:“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感觉到四时交替的严重。”
如果把视线转向身边的普通人或陌生人,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请以“她/他/她们/他们”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广西省桂林市桂林市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C
A
D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道义和生命一样珍贵”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说“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
(2)A项,结合原文第二、五两段内容可知,“专诸、豫让”是《刺客列传》中的刺客,而不是《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注意两部书“狭义之士”的区别,不能混淆。
(3)D项,“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说法错误,文中第二段有“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可见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2.
【答案】
D
C
(3)用“少女”来指代安妮,突出了安妮的年幼,“年幼的安妮”和“危险的环境”形成反差,突出了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光辉人性美;“撼动世人”突出了安妮的选择的重大意义。以此为标题,可以突出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散文)
艺术特色(散文)
标题的含义(散文)
标题的作用(散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旨在控诉、揭露法西斯的罪恶”错误,作者歌颂安妮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是为了突出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人性美和对世人的重大意义。
(2)A项,“是因为作者没有想到这个博物馆竟然对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错误,作者惊讶的原因是参观欧洲国家的多个博物馆,第一次见到博物馆门前排着这么长的队。
B项,“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铿锵有力”错误,这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突出安妮选择的意义。
D项,“和拐弯处的墙上贴有的几段文字对比”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3)本文用“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为标题,点出了文章主人公的特点,主人公安妮是一位“少女”,体现了安妮的年龄很小的特点,而如此年幼的安妮所处的环境却是那样危险,两者形成巨大的反差,并且正是处于这样环境中的安妮却做出了让世人震惊的选择,“撼动世人”突出了其选择的人性光辉;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安妮在危险的环境中所做出的选择以及她的选择对后人的意义,以“……的选择”作为标题更好地突出了文章主旨;另外,标题并未点明其具体选择的内容,更加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
【答案】
D
(2)刽子手(或“卖人血馒头的人”)。通过动作描写来塑造这一形象的。“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蛮横,“捏一捏”说明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的熟练,表现他的贪婪。
(3)①茶客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对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中国人)。
②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表现手法(小说)
作者写作意图探究(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读者也从中看出作者希望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无中生有,作者写这篇小说主要在于批判民众的愚昧,以“药”为题主要在于疗救人们的思想,与“医学”无关。
(2)从文中“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可知,这个黑衣人是“刽子手”或者“卖人血馒头的人”。“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一句中,作者通过“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浑身黑色的人(黑的人)”的狠毒与蛮横,“捏一捏”说明他对卖人血馒头一买卖非常熟练,从中可见他的卑鄙与贪婪。
(3)《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题干中问的是茶客们的情绪,我们要在文本中首先找到和“情绪”有关的内容。“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此处情绪是“气愤”;“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此处情绪是“高兴”。他们表现出的是对革命者的气愤和革命者挨打的高兴,说明他们是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看客。我们接着思考作者刻画他们的目的,他们都是普通的民众,也受着压迫和剥削,作者既有对他们的同情,又有对他们的愤怒,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想要疗救的也就是他们,期待他们早日清醒。从夏瑜的角度,他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却被国人围观嘲笑,也说明了他们革命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没有发动群众,失败是必然的。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B
D
(4)①您为什么要吝啬一只玉环,恐怕因此会惹起大国的憎恨,何不把玉环找来给他?
②一次供给了,另一次无法供给,所得的罪名更大。大国的要求,不符合礼仪的就要驳斥,否则他们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
③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给他送行。
【考点】
文言断句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韩宣子有一付玉环,其中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宣子向郑国国君请求得到它,子产不给,说:“这不是国家府库中保管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多大的要求,我们对晋国也不能怀有二心。如果正当此时有爱说别人坏话的小人在两国之间挑拨,使晋国的凶心怒气发作起来,我们后悔哪里来得及?您为什么要吝啬一只玉环,恐怕因此会惹起大国的憎恨,何不把玉环找来给他?”子产说:“我听说君子没有缺少财物的忧虑,忧虑的是没有树立起美好的名声。我又听说治理国家不必有不能事奉大国安抚救助小国的忧虑,忧虑的是没有礼法来使国家的地位安定。那些大国的人,给小国下命令,如果一切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国将用什么供给他们?一次供给了,另一次无法供给,所得的罪名更大。大国的要求,不符合礼仪的就要驳斥,否则他们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如果真的这样,我国就会成为晋国的一个边城,也就失去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地位了。如果韩子奉命出使,却在这里求取玉环,他的贪婪就太过分了,难道这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的人,怎么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韩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成交了,韩子向子产请求说:“前些时候我(向贵国)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没有敢再要求。现在(我自己)从商人手里买到了它,所以冒昧地再以此请求阁下。”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跟商人们都是从周朝迁移出来的。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赖,誓词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不强买你的东西。’依靠这个盟誓,所以能互相保全,一直到今天。现在阁下屈身到敝邑友好访问,而告诉敝邑要强买商人的东西,这是让敝邑违背盟誓,恐怕是不可以吧!阁下如果得到玉环而失去诸侯,是一定不干的。如果大国发布命令而让我们不按法则供给物品,郑国就成了贵国的边城,我们也是不干的。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有什么好处,所以冒昧地私下把这苦衷告诉您。”韩子退回玉环说:“我虽不聪明,但岂敢为得到玉环而换来两项罪过?谨请退回它。”
【解答】
(1)“尔无我叛”“我无强贾”两句结构一致,句式相同,应分别在其前后断句,排除A、D两项,“故”表原因,意为“所以”,往往置于句首,排除B项。故选C。本句原文断句为: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2)B项,“古代臣民对他国称本国君主或自称”理解错误,寡君没有臣民自称的意思。
(3)D项,“面对韩宣子的四次要求”表述错误,文中韩宣子求玉只有两次。
(4)①憎:憎恨。与:给予。
②共:同“供”供给。滋:更。餍:满足。
③皆:都。送:送行。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B
(2)①“休近小阑干”,是因为凭栏远望看到夕阳下绵延不尽的远山,会引起怀念远人的愁思,而思念的人更在远山之外,望也望不到,只能引起内心的无尽伤悲罢了。
②上文写人在玉楼、双飞蝴蝶、陌头杨柳楼上鸳瓦,已是思念深重,此时若再近小阑干,则愁上更愁,悲上愈悲了,因此更需“休近小阑干”。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和煦春风,写出词人登楼赏春的雅兴”错误。雨收云散之后的春风,应该是料峭凉风,而不是和煦的春风;此处写主人公在华美的高楼上,感受到清冷的寒风,流露出主人公心中隐隐的凄迷伤感,而不是赏春的雅兴。
(2)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词结尾为什么要说“休近小阑干”,需要认真分析意象,联系上下文。“伤春悲秋”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特有的情结,长久寄居于各种诗词歌赋中,文人总多愁善感,大自然里的万物都有可能激起万千思绪。本词前文已借春雨玉楼、双飞蝴蝶、陌头杨柳、楼上鸳瓦等意象,寄寓了主人公怀人之愁,因此,此时若再近小阑干,则望远山、恨夕阳,愁上愈愁,颇见闺怨。
四、默写题
【答案】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再别康桥(徐志摩)
鸿门宴(司马迁)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由“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表现慷慨悲壮的离别之情”可推知答案。注意“萧”的正确书写。
(2)由“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可推知答案。注意“遒”的正确书写。
(3)由“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可推知答案。注意“柳”的正确书写。
(4)由“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可推知答案。注意“俎”的正确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D
B
C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语境填句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B两项的表述主语是“他”,而“要有时代担当”的主语是“和平年代的英雄”,表达含糊不清,可排除;根据先后逻辑关系,应先是“心中有责”,再是“无私奉献”,最后是“敢于牺牲”,可排除C项。
故选D。
(2)结合前后材料的文意推断,补写内容要体现“各个行业”,据此可排除C、D两项;前文有“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的表述,补写内容要体现“会出现英雄”,而“都会成为”表述过于武断,且补写内容中应体现“英雄”是少数人这一范畴,据此可排除A项。
故选B。
(3)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多形容性格。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结合后文“奉献”可知,此处应用“默默无闻”。
声色俱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结合语境,此处应用“声情并茂”。
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结合前文“要让后人牢记他们的姓名”可知,此处是指让人们记住他们的事迹,应用“名垂青史”。
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率先垂范:首先做出榜样。结合语境,应用“率先垂范”。
故选C。
【答案】
①“发表高见”改为“发言”。
②“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③“高足”改为“弟子”。
④“垂念”改为“感念”。
⑤“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高见:高明的见解(多用于称对方的见解)。此处是说自己,应将“发表高见”改为“发言”。
②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我”是一个学生,应改为“学子”。
③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此处是说自己,可改为“弟子”。
④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此处是说自己不忘师恩,可改为“感念”。
⑤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是说在母校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一定会尽力帮忙,可改为“略尽绵薄”。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话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