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7 12:3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始终根植于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在动画电影的发展史上则尤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例如《过猴山》《宝莲灯》等,都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也借助它们对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的影像化重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标识注入至“中国故事”之中,在国际上形成了能见度极高且被公认的“中国学派”。
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与经历的塑造、叙述,并未拘泥于仿造《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中的旧有叙事,而是努力使之与现代审美观念无限趋近,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当代意识。在片中,李靖与哪吒之间的刻骨仇恨被置换为崇高的“父爱”,被哪吒“抽筋剥皮”的小龙王敖丙则成为了纯粹而崇高的友情象征,曾经悲壮而残酷的哪吒自刎被替换为一个无法逃避的宿命“天劫”……由此可见,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之前多数引起市场轰动的经典改编作品,也几乎都依循了这种颠覆性的模式,例如逍遥浪子形象的许宣(《白蛇·缘起》)、顽童形象的唐三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追求自由恋爱的“天神”(《大鱼海棠》),等等。
但是,这种在表面上看来过度解构经典的创作倾向,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如今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负面评价,亦多集中于对其颠覆传统文化或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与经历的不满。但是反观这些影片的拥趸,则多数抱着自顾自的娱乐心态,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鲜少去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去触及。
两种意见之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断层,究其原因,正是杰·瓦格纳所谓的“近似式改编”所致——影片虽以一种与原著近似的修辞技巧和表达观念进行创作,但实际上却与原著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构成了另一部艺术作品。
有意思的是,西方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的改编,多集中于莎剧、圣经故事和希腊传说。例如,近期被翻拍的《狮子王》取材于《哈姆雷特》,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的主要情节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纸牌屋》的故事内核源自《麦克白》,《七宗罪》《黑客帝国》等都是从圣经故事中汲取灵感,《诸神之战》《特洛伊》等则源自希腊神话。
可以看出,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塞吉欧·莱昂内曾说:“阿伽门农、埃阿斯、赫克托尔是过去的西部牛仔的原型,西部片中的人物则被导演搬进了神话世界。”也就是说,当经典文本通过改编穿梭至电影银幕之上时,它们之间的外部结构已然失去了相似之处,使之产生关联的只有由原文本所提供的“最大公约数”。
(摘编自郑炀《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中国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时常会有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改编与阐释。
B.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的新中国动画电影,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对西方话语的全方位革新与超越。
C.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上自成一派,与其故事中注入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标识密切相关。
D.电影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其实是以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对传统资源的再演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章由中国动画电影的成功作品引出话题,指出相关争论,并分析其原因,逻辑清晰。
B.文中《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例子有着丰富的话题性,有力证明了文中的多个观点。
C.文章论证全面,既有对中国电影经典改编作品的详尽分析,也有对西方同类电影创作特点的概括总结。
D.文章列举了许多中外电影,是为了证明电影要想成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进行“近似式”的改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

A.名著与传说中的哪吒形象简单直白,情节粗暴残酷,与现代审美观念相去甚远,不被当代观众所喜爱。
B.影片应把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不需过多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甚至不需去触及。
C.《狮子王》《纸牌屋》等西方改编类影视作品几乎都是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采取了“近似式”的改编策略。
D.改编作品之所以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是因为原文本自身并没有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
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县立高中学生将学校食堂的主食按颜色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虽处在极端艰苦贫穷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乐观。
B.通过将大多数贫困学生与吃甲菜、戴手表的“洋人”学生进行对比,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
C.孙少平是特定年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他连五分钱的菜都吃不起,处境已非“贫困”所能形容,但他并未消沉,敏感而自尊的内心正是向上人生的一种表现。
D.小说语言整体朴实厚重,文中“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烂泥塘般的院坝”“山乡圪崂”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2)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为一部在中国当代具有史诗特征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如何做到艺术上的真实的?请结合节选文展开分析。
二、文言文翻译
?
课内文言文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三、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A.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B.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C.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D.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章开头说王羲之“尤善隶书”,“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东床就是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我国晋代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
C.“王羲之,字逸少”,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遗恨。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②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四、古诗词鉴赏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常州张卿养素堂
欧阳修
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
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
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对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意。
(2)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默写题
?
请将课文原句补写在下列横线上。
(1)《离骚》中屈原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准则、竞相取悦于人的现象,坚定表明自己选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既表现出鱼儿的轻快而又敏捷,又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表现主宾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恩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乡村平静安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7)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单选题
?
下列选项中,解说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
?
?
?
?
?
?
??知不可乎骤得(急速,快)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到)?
?
?
?
?
?独其为文犹可识(华美、有文采)
B.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用作名词)?
?
?西望夏口(名词作状语)
火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
?
?
??羽化而登仙(名词作动词)
C.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厝”)?
?
?
?
?
?
?
?
?
?
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张”)
D.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
?
?
?
?
?
?
?
?
??而今安在哉(定语后置句)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省略句)?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
七、综合读写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晚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毁于一旦。
这些_______________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_______________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
?
?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_______________。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_______________,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

A.沉痛?
?
?
留传?
?
?
责无旁贷?
?
?
全力以赴
B.沉痛?
?
?
流传?
?
?
义不容辞?
?
?
全神贯注
C.沉重?
?
?
流传?
?
?
责无旁贷?
?
?
全神贯注
D.沉重?
?
?
留传?
?
?
义不容辞?
?
?
全力以赴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八、填空题
?
填空。
(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_______________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_______________,“风”“骚”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后所作,写下了两篇赋,这篇文章是第一篇,又称_______________。
(4)赋,古代文体名。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多用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同时注意“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_______________这两种文体的性质。
九、写作
?
请以《_______________人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要求前面空格处补上形容词,后面空格处补上人名。③立意自定;④记叙文;⑤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B
D
C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对西方话语的全方位革新与超越”中“全方位”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
(2)D项,“证明电影要想成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进行‘近似式’的改编”无中生有。列举中国电影,是为了证明观点“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而列举西方电影则是为了表明“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
(3)A项,“不被当代观众所喜爱”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说“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
B项,该项所说是“这些影片的拥趸”的观点。
D项,“之所以”“是因为”强加因果。原文中最后一段表述为“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2.
【答案】
B
(2)①开篇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为人物出场、故事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
②初春黄土高原雨雪交加、严寒依旧的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阴冷凄清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孙少平的心理和贫寒形象。
③开篇环境描写与下文县立高中午饭时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转入下一个画面,引出主要人物和故事。
(3)①现实主义创作笔法成功运用,还原了事物的本来状态。文中无论是写早春的黄土高原、县城的环境,或是对县立高中的相关描写,都采用了近乎直录的笔法,写得十分逼真。
②生动具体的场面描写增强了现场感真实性。连用动词,结合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学生吃午饭时争先恐后的场景,对孙少平打饭场景的描写,如在眼前。
③细节等描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对孙少平的肖像、穿着、动作等细致入微的刻画,与他自尊、敏感,而又勇敢面对贫困的形象相吻合,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环境描写的作用
表现手法(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错误,文章没有批评,只是客观叙述学生的生活水平,为孙少平出场作铺垫,更加衬托孙少平上高中时的贫穷。
(2)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中,根据“1975年二三月间”“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可知,文章开篇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为人物出场、故事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描写当时的时令已经到了惊蛰,但是却仍在下雪,可见春寒料峭,温暖的春天还没来,营造了阴冷凄清的气氛,为孙少平出场蓄势,烘托了孙少平的形象。开篇的冷清与下文县立高中午饭时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利于引出主要的人物和故事。
(3)解答本题首先要指明小说艺术特色,然后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艺术特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环境描写方面,“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等成功运用现实主义创作笔法,还原了事物的本来状态和面貌。场面描写方面,“午饭铃声刚刚响过,……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所有打了饭菜的人……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就在这时候……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中,连用“敲”“叫叫嚷嚷”“跑”“蜂拥而去”等动词,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学生吃午饭时争先恐后的场景,孙少平出场的画面感很强。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等内容刻画了孙少平的样貌、穿着、动作,真实而亲切,一个贫寒穷苦,内心自卑脆弱,自尊好面子,但是又勇敢面对穷困的农村学生形象跃然纸上。
二、文言文翻译
【答案】
(1)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可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
(2)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3)当初他攻打荆州,攻占江陵。
【考点】
文言翻译
兰亭集序(王羲之)
离骚(节选)(屈原)
赤壁赋(苏轼)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骋:开畅胸怀。骋,放开,敞开。极:穷尽。信:实在。
(2)伏:守、保持。厚:推崇。
(3)方:当。下:攻占。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D
A
(4)①羲之平素爱好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②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好的声名赞誉,与王羲之名望相等,但王羲之很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很被伯父王敦、王导看重。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平素爱好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了。”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他曾经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如同大雁排行落在后面。”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好的声名赞誉,与王羲之名望相等,但王羲之很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回来守丧,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不去拜访他,王述对此深为遗恨。
【解答】
(1)“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中,“池水尽黑”是完整的主谓句,前后当断开,且“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阐述的是两件事,排除A、C、D三项。故选B。
(2)D项,《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3)A项,王述先前在会稽任职,后因母丧又回到郡里。并非“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
(4)①雅好:平素爱好。焉:于之,于此。
②时:当时。轻:轻视,看不起。
四、古诗词鉴赏
【答案】
B
(2)①磊落刚正,心怀天下。在朝堂之上能够忠直敢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
②清廉自律,淡泊名利。在宠荣之前保持戒慎警醒,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
③勇于自省,重视传承。敢于以人为鉴来解剖自我,能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表述不当。“朝廷”代指“为官”,“闾里”本义指平民、邻居,这里指“致仕、退休”。“朝廷”“闾里”分别是张卿退休前后的两种状态。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张卿为官清正、白首归去的敬意和自勉之情,不存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也并未表达同情。
(2)本诗是一首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但从中也可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分析时要从酬赠入手,结合句意,体会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首联“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江东地区原来的缙绅、士大夫们世代有名,如今还有几人能够重振家风?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由此看出诗人追求能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的理想人格。
颔联运用“朝廷”和“闾里”的对比,写张卿在朝廷之中独自坚持其纯洁高尚的操守,回到家乡时已经是白首之人。表达诗人对张卿服事华发、以清终始的敬佩。颈联“犹慷慨”与“益聪明”描绘出一位老当益壮、志向远大的退休官员形象。从颔联和颈联可以看出,诗人追求敢于以人为鉴来解剖自我,在朝堂之上能够忠直敢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的理想人格。
尾联描述了两人不同的处境,一个“长松野水”醉心山水但仍关心国事,一个仍在官场,以此告诫自己莫恋荣宠,保持警醒。由此看出诗人追求清廉自律,淡泊名利的理想人格。
五、默写题
【答案】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契阔谈?,心念旧恩
(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8)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离骚(节选)(屈原)
赤壁赋(苏轼)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兰亭集序(王羲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屈原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准则、竞相取悦于人的现象,坚定表明自己选择”可推知答案,注意“溘”的书写。
(2)根据“人生短促,人很渺小”可推知答案,注意“蜉蝣”的书写。
(3)根据“既表现出鱼儿的轻快而又敏捷,又侧面写出潭水清澈”可推知答案,注意“翕”的书写。
(4)根据“表现主宾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恩情”可推知答案,注意“?”的书写。
(5)根据“从视觉角度描写乡村平静安详”可推知答案,注意“暧”的书写。
(6)注意“昏惑”的书写。
(7)注意“至”的书写。
(8)注意“悼”的书写。
六、单选题
【答案】
D
【考点】
词类活用
其他文言实词
倒装句
判断句
省略句
通假字
赤壁赋(苏轼)
兰亭集序(王羲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离骚(节选)(屈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为“屡次、多次”;“其致一也”的“致”意为“情致、兴致”;“独其为文犹可识”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错误有三处。
B项,“齐彭殇为妄作”的“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羽化而登仙”的“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一样。错误有两处。
C项,“偭规矩而改错”的“错”通“措”,措施;“芳菲菲其弥章”的“章”通“彰”,明显。错误有两处。
D项,“而今安在哉”为宾语前置句。错误有一处。
故选D。
七、综合读写
【答案】
A
B
C
【考点】
词语辨析
成语的使用
语境填句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愉快。语段中是说巴黎圣母院起火,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的教训,修饰“教训”,应使用“沉痛”。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语段中是说文物,是具体的东西,是要留下来传给后代的,应使用“留传”。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段中是说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使用“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语段中是说要对文物保护工作尽全力,应使用“全力以赴”。
故选A。
(2)“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置于句首,作状语,以示强调,据此可排除A、D两项;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据此可排除C项。
故选B。
(3)A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搭配不当,“延缓”与“损毁”不搭配。
B项,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不搭配。
D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结构混乱,应改为“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故选C。
八、填空题
【答案】
(1)政治抒情诗,《楚辞》
(2)“五言之冠冕”
(3)《前赤壁赋》
(4)诗歌和散文
【考点】
文学常识
离骚(节选)(屈原)
赤壁赋(苏轼)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一部政治抒情诗。《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2)《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3)苏轼被贬黄州时,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赤壁赋》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第二篇称为《后赤壁赋》。
(4)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时常借景抒情。所以赋兼具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的性质。
九、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