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上)期中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般”……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材料二:
自先秦以降,春秋代序、日月不留的忧思就充满诗歌中。在魏晋的诗文里,亦多有感念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作品。如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所言:“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建安及曹魏诗人,均处于易代之际,连年战争和频繁发生的瘟疫,剥夺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士人生活亦漂泊如转蓬。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等文人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以及亲友从身边突然消逝的痛苦,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之感甚深,对生命之短促、死亡之不可避免,都有过深深的喟叹。建安文学作品感叹生命之短暂,其悲凉程度不逊于《古诗十九首》。
与建安文人相比,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诗人的生命体验中,不再简单是时光飘忽的时间易逝感,更增添了世事变化无常、生命不可把握的恐惕,由此而形成了此一时期特有的忧生之嗟。自汉末以来,生命之死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消失,战争与瘟疫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建安时期生命诗歌的主题。而到了正始,士人的非自然死亡又加上了政权之争而造成的阴谋杀戮,很多士人成为争夺权力的牺牲品。他们的诗文中认真思考了社会异常、生命异化给人生带来的悲剧。
两晋时期悼时伤逝的主题不绝如缕,但嵇康、阮籍之后,写感时悼逝主题最为集中而且有其特色的当属陆机和由晋入宋的诗人陶渊明。陆机遭吴覆亡,北迁入洛而仕晋,这在其人生中,是至为重要的转折。遭此巨变,作为天才而又敏感文人的陆机,对生命、对人生会有非常人所能感受到的认识和体验。他和陶渊明、鲍照的挽歌辞,都是生命诗文中重要作品,形成了此一时期文学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内容。
魏晋文人敢于直面死亡,不仅敢于直视,而且以近乎冷酷的笔法描写死后之境况,其真实的心理就是“向死而生”,要表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它丰肌美颜的活生生肉体的存在,在于它可以思想、可以感知的精神的存在。生命是人的唯一,应该珍爱。
(摘编自詹福瑞《魏晋诗文的忧生之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以致于后来人的觉醒往往是通由种种迂回复杂的途径而得以实现的。
B.因为曹氏父子、阮籍、陶渊明的作品中都唱出了对生命的共同哀伤,所以对死亡和生命的感慨成为整个魏晋时代的典型音调。
C.连年战争和频繁发生的瘟疫,使魏晋诗人对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感受颇深,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便十分悲凉。
D.正始诗人的生命体验中比建安文人更多了对世事变化无常、生命不可把握的恐惕,这一时期也由此而形成了特有的忧生之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种种感喟,表面看起来是无奈、消极、悲伤的,其实质恰是对人生和生活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B.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和慨叹,充斥着从建安到晋宋、从底层到贵族整个的时间与空间,构成了当时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C.魏晋时期的诗文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且能够千古传诵,根本原因在于其渲染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易老的悲伤。
D.魏晋文人对生命、人生体验的真情抒发,不免带有难以抗拒的悲观情绪,但也同样包含着激发人们珍爱生命的正能量。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魏晋文人“向死而生”心理的一项是(????????)
A.“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曹植)
B.“明已损目聪去耳,前言往行不复记。”(陆机)
C.“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
D.“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阮籍)
(4)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今生今世
余光中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选自余光中《母难日》)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生今世”在字面上涵盖了自“我”降生至今的时间跨度,全诗强调了这是一段承载着母子二人相依相伴浓浓深情的生命历程。
B.两次哭声,一次指向“我”的诞生,之所以“忘情”是源于自然天性;另一次指向母亲的逝去,之所以“忘情”是因为情不能已。
C.“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是因为“你”已离世,再也听不见“我”的倾诉,蕴含着未能多陪伴母亲带来的无限悲恸和悔恨。
D.“回荡了整整三十年”,“整整三十年”,让人联想到往昔母子生活中无数幸福快乐的画面,又暗含着“我”对这美好时光的不舍。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在语势上承接上句“今生今世”而来,在行文中又起到统摄下文相关内容的作用。
B.第三至六行对哭声的描述极富画面感,给人无限想象;两次哭声交错叙述,使感情表达互相映发,张力十足。
C.“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在内容上完成从“哭声”到“笑声”的过渡,在表达方式上则由上文的记叙转为抒情。
D.句法结构一致的句子在诗中的使用,增强了节奏感,加强了语气,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更真切。
(3)“你”“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在诗歌中变换使用,对于情感表达有什么好处?
(4)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八年,宣仁后崩,哲宗亲政。轼乞补外,以两学士出知定州。定州军政坏弛,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前守不敢谁何。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论曰: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韬戢:收藏,敛藏。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B.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C.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D.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也作禁内、禁省,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B.待罪,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因以待罪为供职的谦辞,意谓听候治罪。
C.补外,京官调外地就职;通常指京中官吏因罪而被贬谪、流放于远地、他乡。
D.制策,皇帝有事书于策以问臣下;后为科举考试采用,为国家取士科目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博闻广识,读书善抓要领。他跟随母亲学习,受益颇多,曾流露出要成为范滂一样的人的意愿,得到了母亲肯定。
B.苏轼才华出众,深受皇帝赏识。几任皇帝都非常欣赏他的文采,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加赞赏,苏轼闻知之后感激涕零。
C.苏轼严格履职,大胆整肃乱象。他担任定州地方长官期间,主动作为,采取各种有力举措,使当地军政局面大为改观。
D.苏轼堪负大任,却终不得重用。他的名气尽管可以与欧阳修比肩,也曾经被宋仁宗称赞有宰相之才,但终究未登相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②定州军政坏弛,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前守不敢谁何。
(5)作者为什么说苏轼未能做宰相是他的幸运?
三、古诗词鉴赏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浔阳楼
白居易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巧妙,以与江州有关的陶渊明、韦应物起笔,“爱”与“怪”表现了对他们的赞扬和钦佩,自然引出登楼的所见所思。
B.本诗善用意象,第七至十句抓住“大江”“匡山”“炉峰烟”等意象,通过视角的变化、时空的转换,描绘了壮阔静美的景象。
C.诗人精于写景,“深夜湓浦月”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与“住近湓江地低湿”意境相似,暗含了天涯沦落、知音难觅的苦闷。
D.诗人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诗歌语言虽实,亦不乏精细工巧,虚词多次运用使诗歌文脉贯通,摇曳生姿。
(2)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乡村常见动物进行动态描写,勾勒出一幅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趣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琵琶女面对陌生人的邀请,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理。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百姓不知历史而祭祀异族入侵者的祠庙,表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
五、综合读写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抚琴、墨书、作画,均可独自操作,而棋却需要对手对决;抚琴、墨书、作画,①_______________,而棋却必须分出一个高下、输赢;即使“棋逢对手”,也是在对决中判定的。所谓“博弈”,应从此而来。
棋道与棋术既是一种博弈的道与术,②_______________。我以为,棋道与棋术,从棋而至人事的发扬,不仅与它的易解易悟有关,更与解悟之后运用于人生与社会实践中更显其功效有关。“人生一世一局棋”,“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无论世界有怎样的变化,世情人性有多么的繁杂,变而有其宗,杂而有其根,尽在如棋一样的方圆与黑白之中。设局破局,围与突围,吃与被吃,小到恋爱婚姻家庭,大到党团族群国家,以棋道、棋术应对,筹谋如棋局,决断如落子,无所谓血肉之躯,无所谓生死之痛,智者胜,胜者王。
棋的发明者是有着人性关怀的温度的,哪怕视“流年一局棋”,哪怕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寂寥落寞,也会在感悟过程中滋养心性,保持美感。如此,即使人设计的电脑已经胜过“顶尖的棋手”,即使棋作为智慧的游戏已从历史中退场,它遗留的棋道棋术之美,也不会因为它的退场而失去魅力。
(1)下列四个句子中,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所谓“博弈”,应从此而来。
A.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C.中国在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从棋道、棋术看个人乃至国家,道理都是一样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疫考”过后,“洪考”加试。在“防”的问题上,①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②群众配合十分至关重要。③针对防汛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安排转移,④各级群众应积极主动配合;⑤发现险情隐患,要及时做好信息报告,⑥协力保障生命财产安全。⑦只有在科学防控、联防联控等方面下更大的气力,⑧充分发挥敢于战天斗地、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⑨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第_______________处,修改: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_________处,修改:_______________。
(3)第_______________处,修改:_______________。
(4)第_______________处,修改: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要求完成任务。不超过100字。
据媒体报道,2020年5月16日,松花江进入为期77天的禁渔期,但仍有违法捕鱼者私自使用多种违禁工具捕鱼,被当地生态志愿者称为“灭绝式”捕捞。有媒体记者从当地渔政部门获悉,为躲避查处,有违法捕鱼者半夜开船,用网眼直径约1厘米的渔网,通上电电鱼。渔政部门负责人称,使用电渔网等违法工具会导致大量小鱼苗死亡或不育,严重影响松花江生态。
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倡导全社会动起来,一起为促进鱼类资源恢复、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普通民众、渔政部门应如何更好地尽责履职?请分别对他们提出建议。
六、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讲述》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一档节目。节目通过讲述不一样的人生故事,展现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呈现不一样的人生追求,来表现人性之美,彰显生命的崇高意义,为观众注入能够荡涤灵魂的精神力量。节目立足于小故事大主题,小事情大道理,小人物大情感,讲求真实生动,给人启迪。
如果《讲述》某期的主题为“生活里的微光”,你受邀到央视演播厅作讲述嘉宾,你会讲述什么?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讲述稿。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感情真挚,内容充实,细节生动;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上)期中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B
C
D
(4)①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②对社会异常、生命异化的思考;③对死亡的直面和对生命的珍爱。
(5)①先总说魏晋的诗文多有感念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忧思,并引用李泽厚的话加以佐证;②然后分时期对建安、正始、两晋代表诗人及其作品中的生命忧思进行分析和阐释;③最后总结全文,点明敢于直面死亡的真实心理就是“向死而生”,明确生命的意义所在。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分析论证结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材料一最后一段表述为“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可知该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2)C项,对“根本原因”理解错误,文中没有提到“魏晋时期的诗文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且能够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
(3)“向死而生”在文中指“敢于直面死亡”“生命的意义在于它丰肌美颜的活生生肉体的存在,在于它可以思想、可以感知的精神的存在。生命是人的唯一,应该珍爱”。“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说的是人生的时间有限,应积极以对,努力过好一生。故选D。
(4)材料一第三段“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材料二第三段“而到了正始,士人的非自然死亡又加上了政权之争而造成的阴谋杀戮,很多士人成为争夺权力的牺牲品。他们的诗文中认真思考了社会异常、生命异化给人生带来的悲剧”,材料二最后一段“魏晋文人敢于直面死亡”“生命是人的唯一,应该珍爱”能够体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觉醒”。
(5)材料二第一段先总说“在魏晋的诗文里,亦多有感念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作品”,并列举了李泽厚的话“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加以佐证。材料二第二段分析了建安及曹魏诗人的作品中的生命忧思,“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之感甚深”;材料二第三段阐释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诗人的生命体验,“增添了世事变化无常、生命不可把握的恐惕,由此而形成了此一时期特有的忧生之嗟”;材料二第四段说明了两晋时期陶渊明、陆机等人“对生命、对人生会有非常人所能感受到的认识和体验”。材料二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以“魏晋文人敢于直面死亡,不仅敢于直视,而且以近乎冷酷的笔法描写死后之境况,其真实的心理就是‘向死而生’,要表明生命的意义在于……”点明敢于直面死亡的真实心理就是“向死而生”,明确生命的意义所在。
2.
【答案】
C
C
(3)①“你”是对母亲的呼唤与倾诉,拉近与“母亲”的距离,更有利于表达“我”对母亲无尽的爱与怀念;②“我”是对自己生活的回忆与慰藉,便于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引发读者共鸣;③两种人称变换使用,让读者联想到母子二人虽然阴阳两隔,但情感相通,脉脉相对,更能体现出母子之间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
(4)①“今生今世”的时间之长与“两次哭声”的次数之少形成对比,彰显了“我”的出生和母亲的逝世在“我”人生中的重要意义;②“第二次”哭声的悲伤与“无穷无尽”笑声的欢乐形成对比,突显了“我”对母亲离世的万般不舍;③“我不会记得”与“我都记得”、“你不会晓得”与“你都晓得”形成对比,写出了相依相伴的温馨,昭显了“我”对母爱的深深眷恋及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现代诗歌)
艺术特色(现代诗歌)
表现手法(现代诗歌)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未能多陪伴”“悔恨”理解有误,诗歌中并无此意。
(2)C项,“在表达方式上则由上文的记叙转为抒情”错误,诗歌将情感融于叙事中,因此下文对笑声的描写并不是抒情,而是记叙。
(3)①作者以“你”称呼母亲,拉近了作者与“母亲”的距离,仿佛母亲还在人世,正在与自己对话一般,这样作者对母亲的呼唤与倾诉,就有的放矢,有利于表达作者对母亲浓浓的爱与思念。
②与母亲在一起的生活经历,只有“我”最清楚,因此诗歌使用第一人称“我”,增加了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便于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容易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③两种人称变换使用,真实地展现了作者与母亲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如今母子二人虽阴阳两隔,但深挚的感情依然相通,不曾断绝,体现出母子二人今生今世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给读者以深深的触动。
(4)本诗虽然短小,但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让自己的情感得到了抒发,让诗歌的感染力得到了提升。
①“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中将“今生今世”的漫长与“两次哭声”的次数之少进行对比,“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写“我”在哭声中呱呱坠地,“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写在“我”的哭声中母亲逝去,此处将“我”的出生和母亲的逝世并列,彰显了母亲的逝世对“我”人生的重要意义。
②在“两次哭声的中间”,“我”与母亲是在“无穷无尽的笑声”中度过的,这浓浓的亲情和无限的欢声笑语与母亲逝去时哭声的悲伤形成对比,突显了“我”对母亲离世的万般不舍。
③“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写“我”不记得自己出生时的“忘情的哭声”,而母亲记得。“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写母亲不知道自己去世时“我”“忘情的哭声”,而“我”知道。“你都晓得,我都记得”写这“整整三十年”的欢声笑语,“我”和母亲都记得。“我不会记得”与“我都记得”、“你不会晓得”与“你都晓得”形成对比,表现出母子二人这三十年间相依相伴的浓浓亲情,表达了“我”对母爱的深深眷恋及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C
B
(4)①等到成年,广泛地通晓经书和史书,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
②定州军事政务败坏松弛,各卫戍士兵骄横懒惰缺乏训练,军中校官侵吞(或:克扣)他们的俸禄和赏赐,以前的太守不敢查问。
(5)①若被重用成为宰相,以苏轼的性格难以做到低调收敛,必将因此招致祸患;②而不被重用未登相位,致力从文,才得以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考点】
文言断句
古代官职
科举教育
宗法礼俗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内容理解
【解析】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各地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总是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
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等到成年,广泛地通晓经书和史书,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苏轼曾经锁在皇宫宿值,被召进便殿面见太后和皇帝,宣仁后问道:“你前年做什么官?”苏轼说:“臣是常州团练副使。”(太后)又问:“现在做什么官?”(苏轼)回答说:“臣现在任翰林学士。”(太后)又问:“凭什么能骤然升到这个官位?”(苏轼)回答说:“碰到了太皇太后、皇帝陛下。”太后说:“不是。”苏轼说:“难道是大臣论奏保荐吗?”(太后)说:“也不是。”苏轼惊讶地说:“臣虽然没有品行,但不敢从其他途径上进。”太后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次诵读你的文章,一定叹赏说:‘奇才,奇才!’,只不过没来得及进用你罢了。”苏轼不觉哭出声来,宣仁后和哲宗也哭了,左右的人都感动流泪。一会儿又命苏轼坐下并赐茶,撤去皇帝面前的金莲烛,举烛送苏轼回翰林院。
八年,宣仁后去世,哲宗亲自摄政。苏轼请求补任外地官职,以端明殿学士和翰林侍读学士出朝任定州知州。定州军事政务败坏松弛,各卫戍士兵骄横懒惰缺乏训练,军中校官侵吞他们的俸禄和赏赐,以前的太守不敢查问。苏轼把贪污的人发配到远恶之地,缮修营房,禁止饮酒赌博,军中衣食稍见充足,就约束军队训练作战方法,众人都畏惧服从。
评论说: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他为天下奇才。两个皇帝都能够了解苏轼,而苏轼终究不能被重用。欧阳修先赏识他,他的名气就和欧阳修相齐,难道不是苏轼的天赋是不可被掩盖的吗,这是天下最公平的事,做不做宰相那是命。唉!苏轼不能做宰相,又难道不是他的幸运吗?有人说:“苏轼稍有隐晦,虽然不被重用,也应免去了灾祸。”虽然如此,假使苏轼以此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成为苏轼吗?
【解答】
(1)“远恶”意思是“远恶之地”,作“配隶”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稍足”是“军中衣食”的谓语,共同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2)C项,外放并没有“京中官吏因罪而被贬谪、流放于远地、他乡”的意思。
(3)B项,原文表述为“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并没有说是“大庭广众之下”。
(4)①比冠:等到成年。博通:广泛地通晓。属:写。好:喜欢,喜好。
②坏弛:败坏松弛。教:训练。谁何:原指他们是谁,此处可翻译为“查问”。
(5)从文中“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和“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可以知道,苏轼刚直高调的性格很容易树敌,如果做了宰相,必将因此招致祸患。而苏轼文名显赫,与欧阳修齐名,这也是他不被重用未登相位,致力从文的收获。所以,没有当成宰相是他的幸运。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C
(2)①承接上文,揭示了陶渊明、韦应物二人文思高妙的原因在于得到浔阳“清辉”与“灵气”的涵养;②引出下文,借自己这些“偶成句”难以尽现江山之美,强化了对浔阳美好风景的赞美和喜爱。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意境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深夜湓浦月”是对浔阳夜景的描绘,意境清幽,不含作者“天涯沦落、知音难觅的苦闷”。
(2)诗歌中对景物的描写集中在第四至六联。
第一联写诗人常常仰慕陶渊明,想知道他的文思为什么高妙而有才情。第二联写诗人也常常疑惑韦应物,为什么他的诗情如此清雅闲适。第三联写诗人今天登上浔阳楼,终于知道他们如此出色的原因。第四联写江水一片青冷色,清澈见底;匡山树木繁茂,山峰高耸如剑直插在天空。第五联写深夜只见一轮明月高悬在湓江上,清晨香炉峰上云烟缭绕。第六联写是这月光与江山的灵气,给了他们创造文章的灵感。第七联写诗人没有他们两人那么出色的才能,又为什么来到这里呢?第八联写诗人只是因为登上了高楼偶然间写下了些诗句,实在有愧如此优美的江山景色。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四至六联的景物描写承接上文,揭示了陶渊明、韦应物二人文思高妙的原因:如此景观所包蕴的“清辉”与“灵气”日夜浸染着昔日的才子诗人,给予他们高玄的文思,清闲的诗情。同时也引出了下文的诗人说自己的才情有限,无法将所见景物完美地表达,愧对江山美景的自谦之语,表达了诗人对浔阳美好风景的赞美和喜爱。
四、默写题
【答案】
(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对乡村常见动物进行动态描写,勾勒出一幅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趣景”可推知答案,注意“颠”的正确书写。
(2)根据“表现出琵琶女面对陌生人的邀请,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理”可推知答案,注意“遮”的正确书写。
(3)根据“写百姓不知历史而祭祀异族入侵者的祠庙,表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可推知答案,注意“佛狸”的正确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D
(2)①无须分出高下、输赢
②又是人事之道与术
(3)①句式特点不同:改句句式简单,与上下文衔接不自然;原句运用整句,节奏感强,表意丰富,与上下文风格协调一致。②表达效果不同:改句语言平淡无奇,表达效果一般;原句运用比喻说明“道理都是一样的”,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语境填句
赏析句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表示特殊含义。
B项,表示特定称谓。
C项,表示引用。
D项,与例句都表示强调。
故选D。
(2)①由“却”可知,横线处所填句子与后文是转折关系,且与“必须分出一个高下、输赢”意思相反,因此横线处可填写“无须分出高下、输赢”之类的句子。
②根据前面的关联词语“既是”可推知横线处应使用“又是……”的句式;根据“棋道与棋术,从棋而至人事的发扬”“运用于人生与社会实践中更显其功效”可知,后文主要阐述了棋道与棋术运用至人事的事情。因此横线处可填写“又是人事之道与术”之类的句子。
(3)解答时先找出原句与改句之间的不同,然后针对不同点进行分析。
①仔细阅读原句与改句可以看出,原句运用整句,有两组结构相同的分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与前后文风格协调一致,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而改句则句式简单,与上下文衔接不紧密,与整个文章的风格也不协调。
②原句详细地列举了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同时“筹谋如棋局,决断如落子”两个分句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理都是一样的”,语言富有文采;而改句则语言平淡无奇,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
【答案】
(1)②,删掉“十分”或“至关”,(2)③,将“安排”与“转移”互换位置,(3)⑧,将“发挥”改为“发扬”或“弘扬”,(4)⑨,将“就”改为“才”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第②处,“十分”与“至关”语义重复,删去其一。
(2)第③处,“针对……转移”搭配不当,应该是“针对……安排”,将“安排”与“转移”互换位置。
(3)第⑧处,“发挥……精神”搭配不当,将“发挥”改为“发扬”或“弘扬”。
(4)第⑨处,根据前面的关联词“只有”,可知这里应将“就”改为“才”。
【答案】
示例:①普通民众自觉提升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积极对“灭绝式”捕捞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②渔政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者施以重罚,让其承受高昂的法律代价。
【考点】
提出建议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答时可针对材料中出现的“有违法捕鱼者私自使用多种违禁工具捕鱼”“使用电渔网等违法工具会导致大量小鱼苗死亡或不育,严重影响松花江生态”的问题,从普通民众和渔政部门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言之成理即可。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发言稿格式及写作要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