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7 12:5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节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使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新的地主阶级兴起的社会大变革。
B.“士”出身地位较低,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皆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C.百家争鸣的局面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孟子的学术思想中有自己的创造,这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而从皇帝到百姓以及孔子、孟子后裔,相信或认为孔孟一家或许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春秋战国之交,“士”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列举了涌现出的众多代表人物。
B.在中国的历史中,是孟子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是孟子超越孔子的根本原因。
C.本文作者认为严格说来孔孟并不是一个学派,并非一家:虽然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但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
D.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但也知道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大变革中,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
B.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认识到孔子和孟子的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
C.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士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不同,是因为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或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其目的是约束君王,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小说开头写了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C.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D.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2)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一些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兴(其二)
杜?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由薄暮入笔,点名北望的地点是“夔府”。
B.“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出长安的方向,写出长安与夔州距离之远,也体现出诗人思乡之切。
C.“八月槎”此处借用民间传说,“奉使虚随”表明自己还有机会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
D.尾联写出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既暗示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选择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以为轮(róu)??木直绳(zhònɡ)????虽有槁(pù)
B.不积步(guī)??金就则利(lì
)
闻者(zhānɡ)
C.而望(qǐ)?????须(yú)???????????马十驾(nú)
D.骐(jì)???????蛇之穴(shàn)??????蟹(áo)
?
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下列各组句中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也
B.月明星稀,乌鹊飞
C.幽壑之潜蛟
D.鱼虾而友糜鹿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五、情景默写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2)《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不久前在英国受捧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摘出许多字词的译法,认为不忠实金庸原作。但与之相对的,是英语读者一边倒的好评:“大师般的叙事”“高品质的梦幻故事”这样的评价_______________,就连公认难译的武功,也被评为“以十分优雅的方式展示出来”。译者郝玉青认为,译文的生动和流畅感最为重要:“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毫无生趣,这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
这个译本的好坏姑且不论。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经典名著更是“重灾区”,新译本_______________却又令人_______________。网上有人专门开列了名著清单,向翻译界喊话“求放过”。这对于当下的文学翻译,不可不谓是一种讽刺。正是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情况,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
?

A.比比皆是?
?
?
屡见不鲜?
?
?
不忍卒读?
?
?
基于
B.比比皆是?
?
?
层出不穷?
?
?
难以卒读?
?
?
基于
C.俯拾皆是?
?
?
层出不穷?
?
?
不忍卒读?
?
?
鉴于
D.俯拾皆是?
?
?
屡见不鲜?
?
?
难以卒读?
?
?
鉴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A.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B.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那种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C.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D.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3)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

A.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B.“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
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七、语言表达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显示,正常状态下,人的眼睛每分钟眨动15~20次,医学上称之为瞬目反应。每次完整的瞬目过程中,上、下眼睑闭合,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地分布在角膜和结膜表面,以保持他们的湿润,并使眼球得到0.2秒的休息,所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现在的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刺激,导致双眼无法实现完全的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至少减少一半。电子屏幕源源不断地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在这个过程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整瞬目的次数明显减少,这就会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泪液蒸发增多。所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眼睛持续睁着,会影响眼睛的健康,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患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的眼部疾病。
?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下列小题。
????????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关于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的提案》(简称《提案》)。目前我国的校服生产仍存在表面严抓严管,实际上“垄断保护”本地企业的现象,《提案》建议,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应协同作用,清理影响市场竞争的人为干预因素,破除校服“地方保护”,运用价格监督检查等反不正当竞争的措施,让外地企业公平参与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校服企业也要充分利用成熟的产学研平台,加强功能面料开发与校服款式设计,解决“千校一服”、“面口袋”等问题,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开发有别于欧美、日韩的校服款式,充分发挥校服的育人与审美功能。此外,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校服监管的财政资金支持,把校服安全当成校园安全的重要内容,深化质量管理,让广大家长买得放心,学生穿得舒心。
(1)请根据新闻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6个字。
(2)请为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八、材料作文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湖南某文科高分考生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消息引发各方讨论。有人赞许,认为其坚守梦想,勇敢追梦;有人则表示不解,家庭困难,为何不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工作后能有丰厚的收入,反哺家庭。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分数、专业选择、人生价值等的思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讨论会上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答案】
D
B
C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春秋战国时期”错误,应为“春秋战国之交”。
B项,根据文章第三段“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可知,“皆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说法错误。
C项,“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的表述为“其中《论语》《孟子》《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故选D。
(2)B项,“是孟子超越孔子的根本原因”说法有误,这只是原因之一。原文第五段说“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后一部分”除了“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还有“约束君王的行为”“任命或罢免官员……定罪量刑”“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在君臣关系上……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等,这些都是孟子自己的创造。
(3)A项,选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的表述为“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B项,“孔子和孟子的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说法错误,原文第五段的表述为“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
D项,“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张冠李戴,原文倒数第二段的表述为“在君臣关系上,孟子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C
(2)①迷茫、失落。他“猛乍想起”包养到户及喜欢牲畜却没有抓到牛的“可惜”等表明其失落迷茫。
②对农活更有干劲,更有积极性。看到懒民杨云山的转变,他更加有热情干活。
③更自信,更自尊,更有成就感。凭着自己的专长,他受到村民的款待,又接到郑书记的邀请,让他更有尊严和成就感。(对自身价值更加肯定)
④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更有信心。他认为凭自己的本事一定可以发家致富。(或能审时度势,心态更开放。以前他只懂养牛,如今能根据市场需求找到致富门路。)
(3)①营造氛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增强小说真实性与美感。穿插的环境描写,描绘了乡村的自然环境,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环境,展现乡村画卷。
②暗示人物的农民身份,衬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言行和精神面貌)。通过夜晚的寂静、清晨的霞光等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言行和精神面貌,如以夜里的寂静氛围反衬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以清晨微光与寒冷衬托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干劲等。
③使小说情节更连贯(脉络更为清晰),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景物变化反映时间推移,使小说时间脉络清晰;山野里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让恒老八躺不住,推动了情节发展。
④呼应小说标题,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主旨)。文中的景物描写呼应标题“霞光灿烂的早晨”,同时与标题一起暗示小说主题,即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发展翻开新篇章。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曲解文意,对恒老八的形象、小说主题的理解均不恰当。根据原文倒数第四段中“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分析可知,恒老八对牛马很喜爱,同时养牛马也是他的专长。结合小说的写作内容来看,恒老八抓阄时在心里祈愿渴望抓到一头牛,表现了从旧生活走出来的恒老八对新生活的渴望。帮人看牛病虽然也体现了恒老八的善良,但目的是为了写他的专长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最后打算买牛,是为了写恒老八渴望通过专长过上好日子。这些情节,意在反映在乡村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以后,人们渴望凭借自己的劳动与才干来过上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并非“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2)解答本题要整体感知文意,然后找出老八心理发生变化的语句,然后进行分析。原文第二段“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和第五段“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等语句表现了恒老八没有抓到牛之后的失望的心情,体现了他的迷茫和失落;原文第六段“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写恒老八看到懒民杨云山的转变,他对干活更热情了,对农活更有干劲了;原文第十二段“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倒数第六段“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和倒数第四段“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等语句写恒老八凭着自己的专长,受到村民的款待,又接到郑书记的邀请,这一切让他更加自信,更有成就感,也更加肯定自身价值;原文倒数第四段“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等语句表现了恒老八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他认为凭自己的本事一定可以发家致富。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主要从人物的心情以及主旨的角度分析,结构主要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本题作答时首先找到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如“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等语句,描绘了乡村的自然环境,展现了一副淳朴的乡村画卷,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环境,营造了氛围,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与美感;“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以夜里的寂静氛围反衬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则以清晨的微光与寒冷烘托出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勤劳。这些都是环境描写在内容方面的作用。“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语句呼应了小说标题“霞光灿烂的早晨”,表现出主人公内心想法逐渐明朗,也象征了小说主题,体现了“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一主旨。且综合这些景物描写可以看出,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使小说时间脉络清晰,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这些都是环境描写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三、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C
(2)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任意举出两个即可)
表达效果:这样写,虚实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选项表述有误,“奉使虚随八月槎”,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写出诗人羁旅漂泊、归期无望的痛苦凄凉。
(2)解答此题,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在诗中找出眼前的景物,结合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分析对京都的思念。首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颔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颈联“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四、选择题
【答案】
B
【考点】
识记字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音的能力。
B.“不积跬步”的“跬”应读作”kuǐ”。
故选B.
【答案】
A
【考点】
文言虚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的能力。
A..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B.语气词,不译;
C.语气词,不译;
D.语气词,不译。
故选A.
【答案】
B
【考点】
其他文言实词
师说(韩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中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及语境进行辨析.
【解答】
A.正确;
B.师:学习。翻译:不以相互学习为耻辱;
C.正确;
D.正确;
【答案】
B
【考点】
其他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
用法的正误。A项,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
“相若”:古今一样,都是“相似”的意思。C项,
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从(他);而,表并列的连词,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因此就。D项,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故选B。
【答案】
A
【考点】
其他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
、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
分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B项,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
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D项,
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故选A.
【答案】
D
【考点】
文言句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
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

”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

”结构和“见
““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
“羡何”。A项,
介宾短语后置句;B项,
五特殊句式;C项,
被动句。故选D.
五、情景默写
【答案】
(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藉”、“已”、“萧萧”、“滚滚”、“犹”、“谀”。
六、选择题
【答案】
B
A
C
【考点】
词语辨析
成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此处强调“常见”而不是“易得”,故应用“比比皆是”。
②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此处指新译本不断出现,无穷无尽,故应用“层出不穷”。
③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难以卒读:文笔太差读不下去的意思。语境强调翻译得太差而不是内容悲惨,故应用“难以卒读”。
④基于:根据。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根据语境,此处应用“基于”。
故选B。
(2)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领属+时间+处所+称代+数量+动词+形容词+名词。“郝玉青所说的”表领属,“那种”是称代,“毫无生趣、毫无美感”是形容词性短语。
“当下”应是作“国内”的定语,因此应将其置于“在”后面,而不能放在句首作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
由此可知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在“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后添加主语中心语“的情况”;二是语序不当,“当下”应放在“国内”前。
B项,“那种”“当下”的位置不当。
C项,成分残缺,且“那种”的位置不当。
D项,“那种”“当下”的位置不当。
故选A。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大师般的叙事”“高品质的梦幻故事”的双引号表示引用。
A项,表示强调。
B项,表示特定称谓。
C项,表示引用。
D项,表示讽刺。
故选C。
【答案】
C
【考点】
修辞手法的辨析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
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也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的选项。A项,
“红颜”指美女,借代;B项,
“管弦”指乐器,借代;C项,
“沙似雪”,比喻;D项,
“吴钩”指兵器,借代。故选C.
【解答】
试题
七、语言表达
【答案】
①适度眨眼有益于眼睛的健康(眨眼对眼睛是有好处的),②眼睛需要持续保持睁眼状态,③过度使用电子屏幕
【考点】
语境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根据上句中“每次完整的瞬目过程中……以保持他们的湿润,并使眼球得到0.2秒的休息”可知,此处语意是“适度眨眼对眼睛有好处”。
②结合前文中“导致双眼无法实现完全的眨眼”“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以及后句“完整瞬目的次数明显减少”推断可知,眼睛被电子屏幕跳出的新的刺激点吸引,就需要持续保持睁眼状态。
③最后一句是总结句,总结了过度使用电子屏幕会给眼睛带来伤害,故此处语意应是“过度使用电子屏幕”。
【答案】
(1)(1)两会校服提案;破除地方保护;育人审美功能;质量安全。
(2)改进校服美感与舒适度,破除限价及地方保护
【考点】
新闻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试题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概括。题干要求根据新闻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6个字。回答本题可从分析句和句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分层次,概括每层的大意来分析。本材料四句话,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可通过关键词句来概括,如“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破除校服‘地方保护’,运用价格监督检查等反不正当竞争的措施,让外地企业公平参与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功能面料开发与校服款式设计,解决‘千校一服’、‘面口袋’等问题,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开发有别于欧美、日韩的校服款式,充分发挥校服的育人与审美功能”、“深化质量管理,让广大家长买得放心,学生穿得舒心”。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试题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请为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但一般需具备两个要素:主体、事件。本则新闻的标题可围绕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校服改进的集体提案,以及改进的内容进行拟标题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八、材料作文
【答案】
略。
【考点】
发言稿格式及写作要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写作提示】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让人对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分数、专业选择、人生价值产生思考——这段话可以作为发言稿立论的生发点,由此可以讨论以下观点:
①高考的分数不应被“待价而沽”。高考对考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高考应是一种评价、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成长。通过高考,进入心仪的院校,选择热爱的专业,坚定未来的志向,这才是高考的应有之义。
②专业的设置本无高下,只有适合与否,即是否适合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是否适合行业更新的步伐,是否适合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选择。当考生选择了适合的专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快乐充实的学习生活,选择了为自己未来职业成长注入力量、夯实基础的可能。
③人生本就多样,成才路本就有千万条,不同青年的多样选择、多彩路径,能够汇聚为一股洪流,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他立意,能紧扣材料,思想积极健康即可。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