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名校2021----2022学年度
高二上
学期
开学
考试
历史
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文明的发祥总是和河流密切相关。西亚的中心地带荒凉而干旱,这片漫无边际的沙漠,如今看来毫无生气,可它却拥有多个“世界之最”:最早建立的城市,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文字,甚至最早的药典,等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及迦勒底人共同创造了这一古老、辉煌的文明。孕育这一文明的是
A.
尼罗河流域
B.
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黄河流域
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
寡头政治
B.
僭主政治
C.
罗马共和政体
D.
雅典民主政治
3.古代西方历史上有位传奇人物,他征服埃及、波斯和许多其他王国,东征的足迹远达印度,征战之处使东西方文明交融……此人物是
A.
伯里克利
B.
屋大维
C.
亚历山大
D.
释迦牟尼
4.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
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
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
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
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5.12
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
300
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
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
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C.
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D.
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6.下列图片反映了
12—14
世纪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专制转变
B.
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C.
由中央集权制向君主专制转变
D.
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
7.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印度社会中能参战的人仅限于“刹帝利”,即武士阶层。其他人都未经训练,而且对作战也毫无兴趣,漠不关心。这说明他认为印度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印度社会制度的落后性
B.游牧民族的骑兵力量强大
C.印度人民不重视军事训练
D.种姓制度使社会缺少凝聚力
8.花剌子密是古代阿拉伯的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印度数字和零号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12
世纪,印度数字和零号通过花剌子密的著作传入欧洲,被欧洲人称作“阿拉伯数字”,后为全世界所采用,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
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C.
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
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9.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密的数学理论,满足按年记事的需要,决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并对季节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确地加以计算。据此可知,玛雅人创造和发展数学主要是基于
A.
按年记事和发展农业的需求
B.
记录文明发展的需求
C.
丰富天文和历法知识的需求
D.
按时种植玉米的需求
10.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第一个到过非洲并且留下记载的中国人是唐朝的杜环。此人最有可能到达非洲的
A.廷巴克图
B.
大津巴布韦城
C.
摩加迪沙
D.
特诺奇蒂特兰
11.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
30
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B.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
的
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人口的交流
C.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12.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
1571
年航线开通后,仅
20年间约有
3000
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现象表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
A.表明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出现了飞跃
B.
直接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D.
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创造条件
13.15
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
A.
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
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C.
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D.
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14.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
18
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
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A.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民主共和国
B.
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C.
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D.
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15.陈乐民先生在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时有过这样一段概述:这条脉络是这样下来的:“大宪章”——洛克的思想——“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这条线代表了也反映了人类前进的方向。这条线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
A.
对专制王权的制约
B.
对宗教思想束缚的抗争
C.
对天赋权利的实践
D.
对人类共同理想的思考
16.19
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
A.
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B.
皇帝个人权力强大
C.
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D.
分权制衡体制成熟
17.
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巴黎工人斗争以及巴黎公社原则、经验、教训和实质的全面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的思想,尤其是完善了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理论以及建设廉洁政府的设想。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B.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已逐渐走向衰落
C.巴黎公社缺乏理论指导而遭受失败
D.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18.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
12
世纪。纺织业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1700
年到
1800
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A.
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
B.
18
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C.
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19.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德国才有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进“资本主义宴席的时候,席位已经被占光了”。这种现象导致
A.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
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
C.
帝国主义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D.
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0.1918
年年初,列宁在起草相关文件时提出:“为了保证劳动群众掌握全部政权和根除剥削者政权复辟的一切可能,特命令武装劳动者,建立社会主义工农红军,彻底解散有产阶级的暴力机器。”这表明,列宁的主张是
A.创建革命军队,进行卫国战争
B.解除旧俄武装,巩固革命成果
C.镇压敌对势力,建立工农联盟
D.组建工农红军,推翻临时政府
21.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的共同特点是
A.都采取暴力斗争手段反殖民统治
B.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领导
C.都结成了反帝统一战线进行斗争
D.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进行斗争
22.二战前的英国社会进行了“和平投票”,86.8%的受访者赞成联合起来对侵略者进行经济及非军事手段的制裁。在军备问题上,90.6%的受访者赞成用“国际协定”来实现全面裁军,82.5%的受访者赞成根据“国际协定”来实现对各国陆军和海军中的航空兵部队的全面废除。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英国民众希望政府强力制止法西斯扩张
B.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有一定社会基础
C.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上的作用日益凸显
D.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出现放缓趋势
23.雅尔塔会议中,丘吉尔和斯大林只用半张纸上的百分比协议就决定了罗马尼亚、希腊、匈牙利等国家的命运,以致连丘吉尔当时都担心这种做法会受到指责而想把这张纸条烧毁。这反映出
A.英苏共同维护巴尔干地区和平
B.英国反对大国干涉巴尔干事务
C.雅尔塔体系具有强权政治色彩
D.丘吉尔的行为违背了英国利益
24.如表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英法三国经济年平均増长率。这一状况促使三国
A.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
B.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
C.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D.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5.下表为
1920—1953
年苏联(俄)工农业生产指数简表(1913
年为
100),据此可知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生产恢复
B.
集体化使农业生产衰退
C.
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工业结构失衡
D.
政治形势影响经济建设
26.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
39%,美国同期从
1957
年的
20.9%下降到
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
年至
1970
年,西欧所占比例由
20.8%升至
28.6%,美国同期则由
48.6%降至
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27.“从组织形式上看,
它只是一个松散的论坛,
但政府间对话也促进了自愿基础上的经济合作”。史料所描述的经济区域集团是下图中的
28.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
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
以自己的力量,
自己的声音,
震荡着世界,
改变着世界。”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
全球化
B.
一体化
C.
多极化
D.
集团化
29.据
IMF
统计,
2008
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年均达到
48%
(按美元汇率计算),超过美国的
22.5%。预计
2018-2020
年期间,
中国经济增速虽将放缓,
但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将达到
28%(按美元汇率计算)。这说明
A.
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中心
B.
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C.
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D.
中国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30.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
1990
年和
2003
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
,共
共
40
分)
3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
18
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
330
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些前所未有的财富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茶叶贸易兴盛对英国社会的影响。(6
分)
32.(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目录
第八编
1914
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
36
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
37
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
38
章
1929
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
39
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
40
章
走向战争
1929--1939
年
第
41
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14
年以来的西欧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加以说明。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3.
(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这些历史事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
二
材料
三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1)
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古老国家”经济方面的影响。(8
分)
(2)
据材料二指出世界贸易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发展态势并分析原因。(6
分)
(3)结合当今世界形势,指出材料四中“崭新的时代内涵”是什么。(2
分)
大庆市名校2021
-2022学年度
上
学期开学考试
高二
历史
试题
答案
31.【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方来华人员的宣传,扩大了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巨大贸易利润的刺激,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
(2)影响:茶叶的输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热”,传播了中华文化;茶叶贸易的利润,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32【答案】趋势:1914
年以来,西欧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衰落。
说明:一战以来,西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殖民体系、国际地位等方面面临巨大挑
战。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社会,与此同时,苏联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受到质疑;十月革命期间,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提出列宁主义,并得到广泛传播,冲击了西方价值观;受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拉美的民主革命和改革等,这些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随着美苏冷战,西欧沦为美国的附庸和冷战的主战场。
总而言之,受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经济大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西欧资本主义此前构筑的看似牢不可破的体系日益走向瓦解。
33(1)事件:两次工业革命;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影响: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瓦解原有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近代化。
(2)态势: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原因:世贸组织成立;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交通运输技术迅猛发展;两极格局瓦解。
(3)内涵: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