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训练)(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训练)(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8 07: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基础练】
1.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2.二战结束后,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长期对峙,进入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3.某协定规定:“对一个和数个成员国武装攻击”将被视为“对全体成员国的攻击”。通过该协定建立了一个无限期的和范围广泛的军事同盟,美国正式地承担了保障西欧安全的义务,同意向欧洲的重新武装提供资金和设备,由此,美国首次加入这种类型的军事联盟。该协定是(
)
A.《联合国家宣言》
B.《北大西洋公约》
C.《友好互助条约》
D.《北大西洋宪章》
4.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与之针锋相对,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的经济组织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C.经济互助委员会
D.华沙条约组织
5.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对抗
C.科索沃危机
D.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6.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7.针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竞赛”口号,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上台前就呼吁:“让我们扩大这个竞赛,把它扩大到不仅……包括粮食和工厂,而且把它扩大到包括标志我们文明特征的伟大的精神和道义上的价值。”其目的是(
)
A.挑动苏东矛盾
B.调整美欧关系
C.实行战略防御
D.推行“和平演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
材料一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战后,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2)材料二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升练】
9.1946年3月,英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办弗兰克?罗伯茨向外交部建议,“要像战时解决军事战略问题那样来处理英苏关系”“必须认识到苏联不可能成为可信赖的朋友,但同时我们应努力防止这种缺乏友谊的状态转化成敌对”。该建议被英国政府接受。这一建议(
)
A.推动了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
B.延缓了英国对苏联冷战的进程
C.体现了英国期望保持大国地位
D.反映了苏联与西方关系缓和
10.1949年,杜鲁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援助落后地区经济开发计划》。为此,20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一些非洲国家对资金技术的需求,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多领域的援助。美国此举(
)
A.扩大了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B.削弱了欧洲殖民国家的影响力
C.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将美苏争霸的重心转移到非洲
11.下图漫画中,在美国式“合作”的背景下,英国、法国、意大利已成为“美国大衣”上的一部分,地上还堆放着写有“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的布片。该漫画意在表明马歇尔计划(
)
A.加剧了冷战下欧洲的对立
B.构建了欧洲集体安全
C.推动了冷战下西欧的合作
D.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12.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在核军备控制领域达成了一些重要协议,包括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及1972年的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这反映出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
)
A.促进了美苏间关系正常化
B.瓦解了两大对峙阵营
C.促使美苏进入暂时缓和期
D.直接推动欧洲的发展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共产党影响力快速提升,但到1951年,各国共产党势力便迅速衰弱。对这一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西欧各国经济快速实现了恢复发展
B.冷战切断苏联对西欧共产党的支持
C.西欧各国政府大力压制共产党活动
D.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影响共产党的形象
14.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结盟运动的作用和影响,会因其作为“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而削弱。但截至目前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已达120个。不结盟运动成员数目的不断增加反映了(
)
A.冷战在一定时期内的长期存在
B.南北对话与合作向纵深发展
C.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速度加快
D.第三世界国家存在共同利益
15.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国政府在大西洋的国际主义和“美国堡垒”的孤立主义之间摇摆不定。虽然不是所有的西欧领导人都对美国的国际角色不满,但是绝大多数的领导人都认为欧洲应该更加努力发展欧洲自己的共同政策。这表明欧洲联合(
)
A.促使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B.改变了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C.使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得到了加强
D.使欧洲重回国际政治的中心
16.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
A.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世界主题
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C.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怀疑
17.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以下是关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不同回忆录及后人的研究
材料一
“除了保卫古巴,”赫鲁晓夫在主席团面前辩称,“我们的导弹还可以弥补西方人喜欢说的‘力量均势’,美国人用导弹基地把苏联包围起来,现在他们也将尝尝被敌人的导弹瞄准是个什么滋味”。
10月27日,苏联的地空导弹操作人员击落了一架在古巴上空的U-2飞机,飞行员丧生。(28日)民主德国向苏共主席团通报,肯尼迪将再次发表电视讲话。就在肯尼迪发表讲话前两小时,苏联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单方面从古巴撤出“苏联的所有进攻性武器”。
——摘编自(美)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失败的帝国》
注:2007年作者主要根据前苏联解密档案撰写此书。
材料二
我们并无发动战争的企图,古巴离我们有一万一千公里远。只有傻子才会认为我们想从古巴入侵美国。我们的目的正好相反:我们想使美国人不入侵古巴,为此(在古巴)安装了针对他们的导弹,要他们三思而行。
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下令开火,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这件事情引起一阵喧嚣。起初我们担心肯尼迪总统会受不了这种耻辱。但还好,美国人除了在宣传中变得更加厚颜无耻外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情。他们撤出了部队和召回了空军。
——摘编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注:该书是赫鲁晓夫1964年下台后所写,回顾了自己政治生涯并说明其立场和观点。
材料三
1992年,卡斯特罗在有美、俄和古巴学者参加讨论的导弹危机学术会议上回忆:当初古巴接受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不是为了保护古巴,而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地位。他现在相信,苏联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改善自己当时在同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对比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他当时过于相信苏联的宣传,即苏联在导弹技术方面比美国强,否则他会谨慎从事。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阅读两则材料,概述二者对古巴导弹危机讲述的不同。
结合以上材料的具体内容,分析回忆录的史料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各国的根本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和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2.答案:B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对一个和数个成员国武装攻击”将被视为“对全体成员国的攻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约是一个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公开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其目的是为了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使成员国一旦受到攻击时,其他成员国可以作出即时反应,故选B项;1942年,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排除A项;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排除C项;《大西洋宪章》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于1941年8月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是英、美两国在反法西斯基础上的政治联盟,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应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与东欧各国组建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故C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时期美国组建的军事集团,故A项错误;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苏联为应对美国政治方面的挑战而成立的机构,故B项错误;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为应对北约而组建的军事组织,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分析,美苏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美国认为苏联开始对其进行进攻,导致危机发生,故A正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不会对美国造成威胁,不符合“修昔底德陷阱”含义,排除B;科索沃危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均不符合“修昔底德陷阱”含义,排除CD。
6.答案:B
解析: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农产品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国外市场,推动三国农村迅速实现机械化,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早在1947年就已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并不会迅速提高农村的机械化水平,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把它扩大到包括标志我们文明特征的伟大的精神和道义上的价值”可知,尼克松企图将美国的文化等输入社会主义国家,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故选D项;挑动苏东矛盾和实行战略防御是美苏争霸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A、C两项;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关系,不涉及美欧关系,排除B项。
8.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
理解: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3)因素:国家实力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弗兰克?罗伯茨向英国外交部提出外交建议并被英国政府接受,这有利于推动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故选A;发动对苏联冷战的是美国不是英国,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英苏关系的调整,不能体现英国期望保持大国地位,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英苏关系调整,不能说明苏联与整个西方关系的缓和,排除D。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国利用一些非洲国家对资金技术的需求,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多领域的援助”,并结合非洲历史上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的史实,可知美国此举削弱了欧洲殖民国家的影响力,故选B项。
11.答案: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巴导弹危机。材料体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双方认识到核武器的恐怖作用,因此双方开始限制核武器及战略武器的使用,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促使美苏进入暂时缓和期,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美苏仍然是对抗状态,排除;两大阵营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B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3.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因为战争的破坏,西欧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各国共产党势力迅速发展,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西欧各国经济逐渐恢复,政局趋于稳定,各国共产党势力也受到削弱,A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的成员数目还在增加,这说明其实力并没有因为冷战结束后自身战略地位的改变而削弱,进而说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故选D项;1991年冷战结束,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即南南合作,而南北对话指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排除B项;区域经济集团指的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国际关系。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欧洲联合美国表现出矛盾的心理,欧洲领导人普遍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体现出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后国际关系的变化,故A项正确;欧洲联合未改变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欧洲重回国际政治的中心,故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民众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态度。材料强调多数美国人不赞同美国建立单极世界,这说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今世界主题,故A项错误;世界多极化仍是一种趋势,并未最终形成,故C项错误;多数美国人不赞成美国构建单极世界,并不能说明他们质疑政府外交能力,故D项错误。
17.答案:(1)苏联部署导弹的目的:材料一认为苏联有反制、对抗美国的目的,材料二认为仅仅是保卫古巴。
细节陈述:材料一认为苏联击落了美国飞机,材料二认为飞机被击落应该由古巴负责;材料一认为苏联首先做出了退让,材料二认为是美国首先退让。
记述侧重:材料一侧重记述发生的事情,材料二还表达了当事人更多的主观想法。
(2)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是当事人对亲历、亲见的事件的记述。如《赫鲁晓夫回忆录》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记述,不仅有细节描述,还有赫鲁晓夫的心理活动,为研究该事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在部署导弹的目的、事件的结果等方面,由于是赫鲁晓夫下台后所写,加之要为自己当时的政策辩解,其回忆与其他历史记述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回忆者身份、社会地位的变化及个人主观意图,有可能影响到回忆录的可信度。
卡斯特罗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回忆,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苏联部署导弹的目的不是为保卫古巴,而是为与美国对抗。说明回忆者的个人立场随时代环境变化而改变,也会影响到回忆内容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回忆录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还需要与解密档案等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补充,才能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