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8 21:1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A.歇息
B.尽
C.停下
2.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对《山居秋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物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4.《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

A.月落
寒山寺
B.乌啼
夜半钟声
5.下列不是送别诗中的诗句的一项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诗词曲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下面关于这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的“愁”,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B.词中的“愁”,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C.词中的“愁”,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D.词中的“愁”,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①。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7.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8.理解词意。
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山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枫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愁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浣(________)衣
河畔(_______)
榆(________)
聒(________)碎
三更(_______)
日将暝(_______)
10.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山居秋暝(_________)
竹喧归浣女(_________)
随意春芳歇(_________)
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
11.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长相思》一词的后两句是_______;大意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
(2)《秋思》一诗的前两句是________;大意是___________;从中可知诗人是借__________来抒发情感的。
(3)《泊船瓜洲》一诗是宋代__________的作品,诗中一个字不仅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还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C
6.C
7.“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8.停船靠岸。
渔船上的灯火。
今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在今江苏省苏州是西郊,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
江边的枫树。
指旅人怀着忧愁入睡。
9.huàn
pàn

ɡuō
ɡēnɡ
mínɡ
10.指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洗衣物
消失,消散
声音嘈杂
1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思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村野图景
王安石
诗人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