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孙权劝学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上:孙权劝学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2 23:05:52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淄博市育才中学 赵文慧
曹操(魏)
孙权(吴)
刘备(蜀)
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疏通文意
初,权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
对……说
现在
掌管
大事

事务
难道

成为
通“耶”

应当
历史
罢了

与……相比怎样
认为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 议,大 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
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 拜
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
开始

讨论
议事
非常
惊奇
现在

为什么
主谓间

于是
拜见
表顺接
到了……的时候
不再是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言多务,孰若孤?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言)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行动)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
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
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
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
这么迟呢?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
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二人情投意合。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小组讨论
孙权劝学
力陈必要: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提出目标:
涉猎见往事
现身说法:
多务孰若孤
吕蒙就学
先:
后:
辞-军中多务
就-学有小成
鲁肃赞学
今日才略,非吴下阿蒙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12、《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组 葛琳琳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记事简练,文笔生动。学习时要反复朗读,力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古今汉语在翻译上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2)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2)揣摩文中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四、教法学法:表演法。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资源:课本、教参、古文翻译讲义、学生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二、简介作者:(8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治通鉴》、司马光有关知识。
了解史书,积累知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所以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美称。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正文公集》
(设计说明:让学生积累必要的文学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进名著,认识人物。
师:三国故事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文中写到了几个?(3个)他们分别是谁?(孙权、鲁肃、吕蒙)请同学作介绍。
幻灯片显示补充资料:
1、孙权
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获赤壁之捷。曹操曾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2、鲁肃
字子敬,三国时吴国的名将,政治家,在政治上主张联刘抗曹,曾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3、吕蒙
字子明,三国时吴国的名将,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蜀将关羽,夺回荆州。
(设计说明:对名著《三国演义》人物的适度介绍,调动学生课后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5分钟)
1、教师示范有感情背诵全文,学生听清读音,明确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全班齐读。
生字正音:卿(qīng) 邪(yé) 涉(shè) 孰(shú) 更(gèng)
友情提示: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明确停顿、读出感情,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老师有感情的示范背诵将对学生的朗读产生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有利于激励学生背诵。)
四、细读课文,读懂文意。(25分钟)
1、自主学习:根据课前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资料书,自主学习,尝试翻译课文,并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圈画出来。
2、合作讨论:对个人解决不了的疑问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仍不能解决的再做出标示。
3、探究质疑:以小组为单位对疑难问题提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教师点拨:结合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提问,教师提出本文重点、难点的字、词、句。
A、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B、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C、翻译下列句子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难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来推托 调)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成为博士吗 留)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罢了 替)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请事物这么晚啊 删)
⑤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与吕蒙﹍﹍ 补)
友情提示: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保留不用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五、全班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意。(5分钟)
(设计说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解读懂简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帮助下解决学习困难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宽思维的学习思路。)
六、布置作业(1分钟)
翻译课文,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2)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2)揣摩文中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四、教法学法:表演法。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资源:课本、教参、古文翻译讲义、学生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5分钟)
疏通文意,提问重点词语、句子翻译(略)
二、赏析言简意丰的对话美:(15分钟)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哪个词最关键?(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的呢?请找出孙权“劝”的语句,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A讨论、模仿: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责备、不悦)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请同学模仿语气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B、人物形象点拨:
言为心声,从人物的语言就能反映出他内心的想法。从这番劝说中,可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孙权劝学的结果如何?试找出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请同学朗读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A、讨论、模仿: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赞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自得)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模仿语气朗读。
B、人物形象点拨:
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敬才、爱才)
吕蒙能听从劝告“就学”,从昔日的“吴下阿蒙”到如今的“刮目相待”,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听取别人意见,好学。)
友情提示:学会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从而体会人物形象这种学习方法。
3、分角色表演故事。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人物的语气、语调和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品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三、背读课文,总结反思。(5分钟)
1、理清文章脉络,为背诵课文做准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A、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前后的变化,请大家找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B、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设计说明:背诵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前面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理清文章脉络,并利用图片提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背诵,既快速,理解又深刻。)
四、拓展延伸,积累成语。(5分钟)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3、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成才的名人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如匡衡凿壁借光、车胤(yìn)囊萤苦读、孙康映雪读书、孙敬、苏秦悬梁刺股、李白悟理勤学、范仲淹啖(dàn)粥攻读、宋濂抄书苦学等。
(设计说明: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丰富语文课堂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体验与反思:(5分钟)
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劝人要讲究策略;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六、拓展与延伸:(5分钟)
思考一下问题:
1、当你劝一个人学习时,那个人说:“我很聪明,天赋远远超过一般人,不学习,别人也赶不上我。我为什么还要学习?”此时你怎样说服他?
2、当你劝说一个人学习时,那个人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学习还来得及吗?不如算了吧。”此时你怎样说服他?
3、当你劝一个人学习时,那个人说:“知识的海洋那么大,而我每天只能学习一点点,什么时候才能学到本领?不如算了吧。”此时你怎样说服
七、教师总结,赠言共勉。(2分钟)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努力读书吧,相信你会成功!
(设计说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激励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八、布置作业:(1分钟)
收集有关知识能够改变人,塑造人的名句和事例。
准备下节课测试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孙权 吕蒙 鲁肃
劝学 就学 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