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2 23:05:52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实验中学 李 英
吴 刚
罗布泊
你所认识的罗布泊
罗布泊即罗布诺尔,古称蒲昌海或盐泽,为孔雀河和塔里木河部分流水所汇注,海拔780米。它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若羌县)东北部,是阿尔金山、塔克拉玛干沙漠,库鲁克山包围中的一片水洼。自元代起,这里被称为“罗布绰(chuò)尔"(Lop Nur)。"罗布"是古维吾尔语,意思是聚水宝地;"绰尔"是蒙古语,意为湖泊。罗布绰尔就是汇入多水之湖。
罗布泊曾是一片面积约3006平方公里的水域,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大咸水湖。碧波浩淼(miǎo),是鸟兽栖息的好地方,而且也是罗布人繁衍生息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在公元1888年,俄国人来到新疆罗布泊南的一块绿洲进行考察,发现一群马的行踪。德国人曾在这里捉住一些野马。英国人也捕到了几峰骆驼,当中、瑞联合考察团在罗布泊考察时,罗布泊的湖上可以荡舟,水中有鱼。
可到现在,除了风沙、烈日与白茫茫的盐壳外,罗布泊的水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其中心二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泊地区已杳无人烟。作为曾红极一时的罗布泊二邑:车师国和楼兰国,也不复存在了,只留下风沙漫漫的串串驼铃之声。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出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无损,水、汽油都非常充足。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一、
1、快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阅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宜扫视,忌回视。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广阔无垠 庇护所 栖息地
繁衍生息 浑然一体 近在咫尺
xiāo sè
hé xù

shì
lu lù
yín


y n
hún
zh
应注意的读音:
2、找出描写罗布泊前后不同景色的句子,划出来,大声朗读并回答:
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地方?
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地方?
晚霞中的罗布泊
过去的罗布泊:广阔、美丽、充满生机 。
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的罗布泊
现在的罗布泊
今天的罗布泊: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神秘恐怖。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 什么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河流)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四盲”P93)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课文抒发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主要有哪些 请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理解:点明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造成的悲剧而痛惜。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谁来说说课文按顺序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
今日神秘——昔日美丽——消失原因——今日荒凉——悲剧重演
脉络梳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曾经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今日罗布泊
①神秘的沙漠
②消亡的原因
③今日的荒漠
今日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举数字)
今日月牙泉: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科考失败
生命禁地
河流改道
四盲(举数字)
胡杨林大面积死亡
巨大的黄色沙地
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对比


例句:
①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
②“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描写,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这样表达,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青海湖水面下降
月牙泉濒临干涸
青海湖
墩煌鸣沙山的月牙泉
月牙泉
★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你能举出几个身边的事例吗
★这些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谁
人!
★课文再举青海湖、月牙泉二例,跟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样推而广之,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要增强环境意识,拯救生态环境,制止生态继续恶化。
示例: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它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全文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是对比;二是拟人,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
课后拓展练习:
1、搜集一些我们家乡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给我们地方政府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应当做些什么?
我们的双手是用来创造而不是用来毁灭的
---但愿我们人类的眼泪不会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保护生态,
爱我家园《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山东济南济微中学 宗艳霞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悲剧的发生?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
变化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 “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三、局部探究:
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可出示青海湖和月芽泉美丽的照片,增强直观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
(可出示两段资料: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