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上:《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2 23:05:52

文档简介

荣成27中 初二语文 《戏曲大舞台》“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编写者:姜晓妮
课型 阅读 课题 戏曲大舞台(一课时) 教法 自主学习:学生提前收集各种关于戏曲的资料。合作学习:在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资料汇总、交流。
对于疑难问题,由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来完成。探究学习: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集体探究。如戏曲的种类,各自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积累戏曲文化知识,如几种主要地方戏的名称、特色和京剧的脸谱知识、行当等。过程方法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合作小组形式多渠道搜集、整理资料;并加以有效利用。情感目标:欣赏戏曲名段,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接受一点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对戏曲这种舞台艺术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阶段课前搜集资料,课上交流、汇报,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一、导入新课 以情导入:以戏曲音乐、画面导入新课,为本次活动营造浓郁的戏曲氛围。二、看戏听戏、交流戏曲知识 1、交流戏曲知识? 2、通过知识抢答的形式,了解戏曲常识。 3、看一看,猜一猜看戏听戏,评说剧种聊一聊京剧在中国戏民中的地位及京剧的脸谱知识。欣赏戏曲片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戏曲的无限魅力,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三、名段欣赏? 现场播放戏曲名段,让学生欣赏,从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激发喜爱戏曲的情感。 四、赏析戏文由戏文中的情境、意境、修辞等品味语言之美五、我行我秀唱戏曲利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喜欢卡拉OK形式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自己唱、大家品,激发学生学唱戏曲的兴趣。六、七嘴八舌论戏曲 学生课前活动:1.自主阅读教材,同学间分组合作查找资料,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比如京剧的脸谱知识和各种地方戏的名称、特色等。? 2.访问剧团专业人士或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我们家乡的地方戏。3.观看戏曲VCD影碟、模仿学唱一两个戏曲片段。4.搜集几段精彩唱词,体会唱词的语言特色,把自己对唱词的理解与同伴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一、播放《唱脸谱》VCD光碟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关于京剧脸谱的歌曲。京剧是地地道道的国粹,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它诞生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东方“歌剧”。这几张脸谱只是京剧脸谱中的一小部分。其实,京剧脸谱也是一门艺术,其中的色彩和图案都很有讲究,请大家阅读 “京剧脸谱”。 .脸谱的作用是什么呢:脸谱是将戏曲人物类型化的一种手段。在演员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这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和文化!那么,不同色彩的脸谱分别代表什么呢?(白脸的曹操——阴险狡诈;红脸的关公——忠心耿耿,很英勇;黑脸的张飞——勇猛,鲁莽;典韦这个人物同学们不太熟悉,他是三国时的一员大将,黄色的脸谱通常代表英勇善战;同学们虽然对窦尔敦不了解,可大家在美术书上见过绿脸的程咬金,他们都是绿林好汉,大家猜猜,他们的性格、品质是怎样的?--豪爽侠义。)脸谱是不是很神奇呀!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人物,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平时描写人物时也要注意观察,写出特点,可不能千人一色,万人一面啊!二.看戏听戏,积累戏曲常识1. 戏曲知识知多少(1)课前,你们在一个多星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一定搜集到一些有关戏曲的资料,了解了戏曲的一些常识吧。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 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2)教师补充: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舞台艺术表演形式,它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因素,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请注意戏曲里的文学因素,如果没有文学因素,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走进戏曲天地了。 2.戏曲常识抢答(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① 戏曲的角色分为哪些“行当”?(生、旦、净、丑)② 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③ 戏曲表现人物的五种“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④ 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⑤ 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几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⑥ 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什么剧?(昆剧)⑦ 被称作“东方歌剧”的是什么剧种?(京剧)⑧ 请说出你从电视中看到的戏曲专题节目的名称。(九州大戏台、戏苑百家、戏曲采风、名段欣赏、梨园风景线、曲苑杂谈等。)师明确:梨园的由来是这样的,据说唐玄宗曾教乐工、宫女在“梨园”演习音乐舞蹈。后来人们就用梨园做为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3.看一看,猜一猜(1)戏曲在反映社会生活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故事,都是通过戏曲广为传播的(如花木兰、白蛇传、空城记)。我们的祖国地域广阔,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异彩纷呈,为了更好的传承文化,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不同的戏曲种类便应运而生。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戏曲剧种类吗?(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60多个地方剧种,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下面咱们一起来观看几则戏曲片段,然后说一说它们各属于哪个戏曲种类?你对这个剧种有哪些了解? ①播放京剧《四郎探母》片段(视频) 学生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它的形成源于“四大徽班”进京,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剧表演成熟、唱腔雍容华美,被誉为“国粹”、“国剧”。)
②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片段(视频)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唱腔悠扬委婉,优美动人,表演上载载舞歌,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③豫剧《花木兰》片段(视频)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曲调高亢有力。你知道豫剧著名的演员是谁吗?(常香玉、小香玉)④评剧《花为媒》片段(视频)a.引导学生谈自己所知道的家乡的评剧基础上教师补充:评剧 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唐山,主要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辽、吉、黑。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晰,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b.列举熟悉的剧目:如《刘巧儿》《杨三姐告状》、《小女婿》(3)小结:不同的剧种的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在语音、音乐和唱腔上的区别。三.欣赏名段,感受戏曲魅力 人们一般说“听戏”,而不是说“看戏”,看见欣赏戏曲主要靠听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两段戏曲名段,来感受一下戏曲的魅力。1.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黄梅戏片段:天女散花四.赏析戏文 ,品味语言之美戏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它贴近民众、雅俗共赏,富有韵味和地方特色的唱腔,还在于它精练优美的戏曲语言。每一段唱词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仔细品味唱词会别有一番风味。请看下面这一段:(大屏幕显示唱词)《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cōng)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zhūn)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恰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chuàn);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1)这段唱词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写的是离情别绪,莺莺与张生依依惜别的情景)(2)这段唱词哪些地方写得好? (a.以秋天之景,写离人之情,渲染出缠绵哀婉的气氛。b运用联想和夸张的写法表现出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复杂心情。)五、我行我秀唱戏曲仿唱腔: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著名艺术家的著名片段。六、七嘴八舌论戏曲:随着流行歌曲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很多同学喜爱听流行音乐,什么赵薇、周杰伦、F4……,很少接触戏曲,总认为戏曲特没劲:咿咿呀呀唱半天,根本听不懂唱什么,不像《两只蝴蝶》那样受人喜欢。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课堂小结:同学们,有一句话赢得了世人普遍的赞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真正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特色的东西,才是最具有生命 ( javascript:;" \t "_self )力,最能打动人的。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我相信中国的戏曲会逐渐繁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提前把学生分组,分工任务,分头收集资料。播放课件中关于京剧脸谱的幻灯片学生阅读京剧脸谱,了解并交流脸谱的特点、作用。大屏幕依次显示白、红、黑、黄、蓝色脸谱学生用一两个词来分别概括其含义和代表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举一两个代表在班上交流。如:戏曲的起源,种类,含义,角色,行当,脸谱,名角等。(可用实物投影的形式展示)学生抢答戏曲知识,精彩回答给予肯定,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进一步说明“梨园”的由来。学生发言。昆剧、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川剧、吕剧、皮影戏、二人转……学生看戏,说剧种,以及各自的特点。学生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学生根据戏词感受语言美。学生交流戏词的语言美从修辞、描写、感想等方面感受语言之美学生各抒己见从流行,从传统,从兴趣,从包装等方面展开议论。
板书设计 戏曲大舞台 戏曲知识知多少看戏听戏,猜剧种,说特点。名段欣赏戏词欣赏我行我秀唱戏曲七嘴八舌论戏曲 课后反思反思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爱好流行音乐,对中国戏曲缺乏基本的了解,根本不感兴趣,因此连最基本的常识都知之甚少。但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的影响,对中国戏曲中的京剧有所了解,甚至对京剧中的著名片段还能摹唱。因此通过这堂课希望学生能了解我们的国粹,培养他们这方面的兴趣。本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不仅了解到了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一定的戏曲兴趣,陶冶了学生情操,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艺术修养,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戏曲艺术的情感。同时,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共37张PPT)
戏曲行当
生(男角)


老生
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又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类。


小生
武生
指生行中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又有长靠武生(表现大将)和短打武生(表现绿林英雄)之分。前者扎大靠,重工架;后者穿紧身衣服,重翻打。
红生
有时将其归入武生行,指勾红脸的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关羽和赵匡胤。

(女角)

性格端庄、文静,以唱工为主;多扮演宫廷贵妇、大家闺秀、贤妻良母一类
正旦(青衣)
多演活泼青少年女子,风流美艳,妩媚娇悍,刚健婀娜的人物。从皇妃公主到小家碧玉都有,穿的花枝招展
花旦
武旦
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刀马旦
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
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金龟》中的康氏等
彩旦
有时将其归入丑行,主要表现那些滑稽或凶蛮的青年女子,动作和化妆都极尽其丑。如《凤还巢》中的程雪艳等。

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正净
(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
副净


(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a.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   (中国戏曲)   b.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c.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d.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e.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f.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g.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
(手、眼、身、法、步) h.京剧“四大须生”分别是。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i.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
(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j.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k.京剧“四大名旦”是。(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