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教材阐发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材阐发
本节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走向社会主义之路。课文对新中国的内政外交分别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万隆会议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1945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颁布的意义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培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认识1945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影响。
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45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
颁布及其意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3)万隆会议的史实
难点: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但大多学生尽管喜欢历史,却基本倾向于它的故事性,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讲述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三、说教法
四、说学法
阅读法
分析归纳法
团队合作法
联系实际法
(一)导入新课
五、教学流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课。无论是稳定物价之战的胜利还是土地改革的成功都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而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然而新中国面临的局面仍然很严峻,我们该怎样进一步巩固我国的内政?又该怎样发展我国的外交呢?
课程标准
(1)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3)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授新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什么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驶权力?
以什么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当时为什么没有召开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制定宪法
当时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不具备召开人大的条件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
(2)地点:
(3)主要任务:
(4)主要内容:
(5)意义:
1954年9月
北京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会议名称 第一届政协 第一届人大
时间 1949、10 1954、9
地点 北平 北京
重要文件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文件内容 国家名称和性质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选举国家领导人 政府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意义 筹建新中国 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审议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毛泽东参与起草宪法工作
毛泽东当选为
国家主席
周恩来被任命
为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努会谈
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总理会谈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提出的过程:
①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代
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
缅甸时共同发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会议的召开:时间 地点
中国政府代表
2、会议的性质:
3、会议的主题:
4、周恩来对万隆会议最大的贡献
1955、4 印度尼西亚 万隆
周恩来
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平、独立、发展问题—会议主题)。
“异”,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求同存异”的“同”指的是什么?“异”指的又是什么?
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到达万隆机场
受到热烈欢迎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
为什么说周恩来的发言体现了“民主精神”呢?
小组讨论
(三)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向我们讲述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确定,为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也说明了我国已从人治走向法制,从专制走向法制的具体过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取得重大成功,赢得了大批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从而打开了国际封锁的外交局面。
为什么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简述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性质
会议
意义
提出过程
内容
“求同存异”
会议的主题
会议的性质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