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齐相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等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周代礼乐秩序得到维护
B.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
C.桓公霸业得到诸侯认同
D.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
2.《礼记·礼运》称禹以前为“大同”之世,禹以后为“小康”之世。前者的特点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后者的特点是“天下为私,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体现这一转变的是( )
A.郡县制替代分封制
B.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C.封建制替代奴隶制
D.官僚制替代宗法制
3.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商周时期( )
A.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
B.政体中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
D.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4.下图是西周著名的青铜器“大盂鼎”,它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那么,“大盂鼎”的史料类型是( )
A.文献史料
B.文物史料
C.碑刻史料
D.口述史料
5.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表明当时( )
A.分封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宗法体系彻底瓦解
C.传统隶属关系完全消亡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6.西周时期,伯禽被分封为鲁国诸侯,他死后,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称作“承嗣再命”。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宗法制度的长期稳定
B.旨在维护周天子的政治权威
C.侧重于巩固贵族的等级特权
D.保障了西周分封制度的持久
7.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因内乱而奔汜(地名)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恢复了襄王的地位,但就在襄王为他举行的宴会上,晋文公公然向周襄王请“隧”(“隧”是天子死后下葬的墓道),要求自己死后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可见( )
A.天子以“共主”的名义控制诸侯
B.各诸侯国利用王室旗号发展势力
C.天子共主地位名存实亡礼崩乐坏
D.周襄王已确认晋文公为中原霸主
8.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后,只有具备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才可以当面向皇帝反馈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皇命,即使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也只能通过规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这一措施( )
A.受到先秦官僚制的影响
B.旨在维护皇帝至上权威
C.规范了地方官员的行为
D.限定了呈递文书的内容
9.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农民战争( )
A.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
B.使农民起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C.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斗争
10.秦朝建立后,兴建了一批公共工程,如万里长城、驰道、灵渠等。这些工程的修建,得益于秦朝( )
A.土地私有的强化
B.法律制度的健全
C.中央集权的建立
D.社会矛盾的缓和
11.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一做法( )
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
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
C.是宗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
12.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
C.行省官员有名无实
D.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13.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之后,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
B.君主专制呈现明显弱化趋势
C.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加强
14.据贾谊记载,汉初,天子和诸侯之相都称为“丞相”,使用黄金之印。据司马迁记载,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汉武帝此举目的是( )
A.企图削弱宰相权力
B.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C.挑起王国内部矛盾
D.逐步分割诸侯封地
15.《资治通鉴》载:“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少,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材料论述的政治制度( )
A.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扩大了门下省的决策权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16.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表明明朝内阁( )
A.实现了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
B.逐渐掌握了决策权
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直接秉承皇帝旨意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然而明朝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现象出现的原因( )
A.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B.内阁取代了六部
C.中枢体制日益完善
D.宦官掌握决策权
18.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祟;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 )
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B.成为国家正式机构
C.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
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
19.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 )
A.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20.唐代对房屋建造有严格的规定:“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此规定反映了,唐代房屋建造( )
A.受经济实力影响
B.崇尚节俭、避免奢华
C.等级色彩明显
D.讲究礼仪、主次分明
21.关于宋太宗将唐代的“道”改为“路”,司马光认为,“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察州县百吏之臧否,复汉部刺史之职,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而对于各路官员的权力划分,宋哲宗时则明文规定:“凡本路钱谷财用事悉委转运司,刑狱、常平、兵甲、贼盗事,悉委提点刑狱管勾(管理)”这一变化可以佐证,当时( )
A.财政与军事分离
B.行政区向监察区转化
C.民政与司法分离
D.地方机构权限的扩大
22.《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二、非选择题
23.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是全人类的政治发展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材料三
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图二反映的是哪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几种类型?并说明近代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有哪些。
2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国家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政区域,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时练习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B
A
B
C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B
B
C
C
C
D
C
题号
21
22
答案
C
C
1.【答案】C【解析】通过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表明了周天子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说明齐桓公的霸业得到诸侯认同,故选C项;葵丘会盟打破公侯伯子男秩序,以齐侯为盟主,破坏了周代礼乐秩序,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襄王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表明王室势力衰微,排除B项;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禹之前的部落联盟时代是通过禅让制选出部落首领,即“天下为公……不独子其子”,而禹之后王位由父传子,在一家一姓间传承,即“天下为私,各亲其亲”,故选B项;“天下为私”指的是王位的世袭制,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天下为私”指的是王位的世袭制,与封建制度无关,排除C项;“天下为私”指的是王位的世袭制,与官僚政治无关,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君主和王室重臣重视国人的舆论,甚至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原始社会氏族首领重视氏族成员意见的形式在商周时期依然发挥着作用,体现了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重民思想,而不是民主色彩,排除B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是在现代中国,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青铜器“大盂鼎”作为实物,为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史料,属于文物史料,故选B项;“大盂鼎”不是经过整理的文献史料,排除A项;碑刻史料不是“大盂鼎”的史料属性,排除C项;“大盂鼎”不属于口述史料,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作为诸侯的郑庄公进攻周天子是违背分封等级制度的,故选A项;桓王和郑庄公不存在血缘关系,排除B项;春秋时期天子和诸侯隶属关系受到冲击,错在“完全”排除C项;此时礼乐制度受到破坏,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称作“承嗣再命””可以看出继承没有变化,但必须有天子策命,说明要体现天子的权威,故选B项;“伯禽被分封为鲁国诸侯,他死后,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可见继承的人员没有变化,只是天子策命,无法确保稳定,排除A项;“伯禽被分封为鲁国诸侯,他死后,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没有改变等级的变化,无法说明巩固等级特权,排除C项;“伯禽被分封为鲁国诸侯,他死后,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只是起到了天子形式上的确认,对封国里的诸侯本身没有约束力,无法保证分封制度的持久,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晋文公一方面恢复了襄王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求自己死后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由此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做大、王室衰微,天子共主地位名存实亡礼崩乐坏,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天子共主地位名存实亡,排除A项;材料是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恢复了襄王的地位,而不是各诸侯国利用王室旗号发展势力,排除B项;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皇帝制度确立后,向皇帝提出咨询或请示皇命需要有一定的规定,其目的是要维护皇帝的权威,故选B项;皇帝制是秦始皇首创,与先秦官僚制的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对中央官员的行为规范,非地方官员,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突出皇帝的权威,并未限定呈递文书的内容,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体现的首义精神、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故选A项;社会发展是指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前进的、上升的变迁过程,农民起义是对社会发展的破坏,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排除B项;公元前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排除C项;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而不是第一次反抗斗争,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兴建万里长城、驰道和灵渠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统一协调管理中才能实现,而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故选C项;这些工程的修建得益于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土地私有的强化与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秦朝法律制度尚未健全,也与这些工程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秦的严刑酷法使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皇帝独尊而非谥号制度,故A项错误;由材料“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皇帝独尊的身份,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皇帝制度而非宗法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皇帝称谓而非皇帝权力,故D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材料“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反映出元朝行省制下,行省长官作重要决策时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对比唐宋时期,元朝这样的现象说明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变化,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官员拥有很大权力,但不敢“专决大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变化,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三省分权,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提高行政效率,进行合署办公,有的省甚至被废除,这些做法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呈现出强化趋势,排除B项;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的三省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地方,排除C项;唐朝实行三省制,是削弱相权,加强了君权,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由材料“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可知汉武帝此举削弱了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分割诸侯封地的是推恩令,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书省、门下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加强皇权,故选B项;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没有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排除A项;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决策权在皇帝,排除C项;决策权在皇帝,中国古代不会有决策的民主性,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从票拟到辅佐皇帝再到管理“举天下国家之务”,内阁权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到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的问题,只是强调内阁权力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朝内阁辅佐皇帝,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阁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未体现内阁直接秉承皇帝旨意,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
“明朝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皇帝不上朝的情况下,大明帝国仍然维持运转,这和中枢体系完善有关,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身边的亲信太监进而掌握朝廷的走向,故选C项;皇权的强化是内阁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内阁只是咨询及机构,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排除B项;明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的是批红权,无决策权,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与处理国家机务,故选C项;明朝内阁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排除A项;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明朝内阁不能直接统率六部百司,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表明明朝废除了丞相,故A项错误;当时政令畅通得到保证与材料的内容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君主专制不符,故B项错误;六部地位显著提高是因为丞相的废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表明废丞相后,六部地位提高,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
20.【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对王公、三品以上官员、士庶、庶人等群体的房屋建造有严格规定,这说明唐代房屋建筑等级色彩明显,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地位和社会等级影响房屋建造,并未反映经济实力,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唐代房屋建造体现等级色彩,并未体现崇尚节俭、避免奢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体现等级色彩的房屋建造,与讲究礼仪、主次分明无关,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宋太宗将唐代的“道”改为“路”,行使检察权,对各路官员权力划分,宋哲宗明文规定,钱谷财用属于转运司,刑狱、常平、兵甲、贼盗事属于提点刑狱管理,这就将地方民政与司法分离,故选C项;材料反映地方钱谷财用和刑狱贼盗之事的分离,并非财政与军事分离,排除A项;材料反映监察区向行政区的转化,而非行政区向监察区的转化,排除B项;材料中把地方权力划分了民政和司法,是地方权力的削弱而非扩大,排除D项。
22.【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论及“西周的四合院”研究视野,即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而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通过“(分封制)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说明在分封制之下,在西周内部已经蕴含了大一统的因素,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分封制造成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3.【答案】
(1)政治体制:中国:君主专制(或答专制政体,或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雅典:民主政治。
(2)两种类型:一种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一种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原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道路和原有历史传统的不同。
(3)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或答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民主原则(或答民主共和制原则,或答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原则)。
【解析】
(1)第一小问图一政治体制,通过观察材料一中图一即唐朝中央三省六部结构示意图,反映的政体是中国古代实行的君主专制,或专制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二小问图二政治体制,通过观察材料一中右侧的图二即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政权结构示意图,其体现的政体是民主政治。
(2)第一小问类型,据材料二“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类型主要有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第二小问原因,世界政治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道路和原有历史传统的不同。
(3)据材料三“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可知是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联邦制原则;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还包括分权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和民主原则(或民主共和制原则,或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原则)。
24.【答案】
(1)特点: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
(2)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3)说明: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解析】
(1)据材料一“以姬姓贵族为主”“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得出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据材料一“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得出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据材料一“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得出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据材料一“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得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
(2)据材料二“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材料二“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级官员分工负责;据材料二“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材料二“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3)据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据材料三“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结合所学得出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25.【答案】
(1)政治:推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法律等);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
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开凿灵渠;
军事:开疆拓土,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统一岭南,征西南夷)
(2)特点: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因俗而治;注重维护中央权威。
意义: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3)继承中创新;灵活多变性(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民族传统。(任意2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政区域,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安抚司等机构外”“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结合所学得出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据材料二“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结合所学得出因俗而治;结合所学可知治理边疆维护的是中央权威。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疆域版图、边疆发展、民族交融、价值观等角度回答。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继承与发展关系、根据实际灵活多变、尊重民族传统等角度回答。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