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名称
鸡兔同笼
教师姓名
郭新
教学目标
(1)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同时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都有所提高,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思维方式还在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中。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采用谜语和故事导入:“同学们,以前的课堂里,你们都是优秀的学生,今天,我们争做聪明的小勇士,好不好?要想得到这个称号,首先我们要聪明,其次我们还要勇敢。老师就先看看谁比较聪明?”出示两个谜语,谜底分别是鸡和兔子,同学们很容易就答出,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出示悲伤的小鸡和小兔子,让同学猜发生了什么事儿,告诉他们小鸡和小兔子的朋友被抓走了,猜猜被谁抓走了。被森林里的大魔术师抓走了,请同学们解救小动物。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猜迷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顺利过渡到第二个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二)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2个步骤:一理解题意二探究方法1.
理解题意课件出示题目,请学生读题并说一说从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如果学生只说出从题目中可以知道鸡和兔加起来总共有7只,脚共有22只,引导学生说出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即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2.探究方法根据从题目中收集的信息,请学生们分小组交流讨论,用哪些方法可以找到答案。教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找出学生想到的不同方法并收集起来。学生可能想到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我用实物投影仪从易到难呈现给学生观察并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以下方法:列表法有的学生可能是从鸡有1只开始写起一直到找到答案为止,有些学生可能先直接猜测鸡、兔各有四只,发现比题目中还多两只脚,于是调整为3只鸡4只兔子,则刚好是26只脚,找到答案。无论学生使用哪一种,我都给予表扬。方程法学生可能利用刚刚学的用方程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本题。(3)
假设法(抬脚法)学生也可能想到,我把他们全部假设成鸡,也就是脚的总数为:7
2=14(只)比实际少:22-14=8(只)那兔的只数:8÷(4-2)=4(只)鸡的只数:7-4=3(只),这时侯我要追问学生:“谁知道这个4-2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只兔子抬起两只脚,少算的脚就是1只兔子比1只鸡多出来的脚,也就是4-2只。然后请学生口头检验:3
2+4
4=22(只)【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想像、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探究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巩固运用引入古时的鸡兔同笼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解救更多小动物。【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围绕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四、课堂总结组织学生畅谈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不仅能进一步内化本课所学,而且学生经历了自我总结、评价的过程,更能在知、情、意、行方面同时得到发展。】作业
笼子里共有鸡、兔100只,鸡和兔的脚共248只,笼中的鸡、兔各有多少只?板书设计:鸡兔同笼列表法方程法假设法(抬脚法)
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是五年级上册探索乐园的内容。在这节课当中,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列方程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了假设法,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假设法这一部分,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潜力。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应用练习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让学生回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选取适宜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在汇报时让学生说说理由。用哪种方法适宜?为什么?应用练习的设计,这样都能使学生巩固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同时解决问题的潜力也得以进一步的提升。课堂教学后,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1.透过向学生带给了现实、搞笑、富有挑战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能够应用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2.遵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带给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透过教师创设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 3.在学习中注意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独立思考2-3分钟后再强调学生之间交流,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教学有效性更注重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这堂课研究的方法多,容量大,有的地方只是蜻蜓点水,部分学生理解上还有点问题,我想将在练习课中进一步完善。一句话:尊重学生的思维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