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
1、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 ,年号开皇,杨坚就是 。
2、 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意义:①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 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②为 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出现了盛世,称为 。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 。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 。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 、邗沟、 。
6、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 ;②政治上:
(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⑵消极: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 ,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
三、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与 灭亡原因相同)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
2、618年 称帝,建立唐朝,都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1、继唐高祖之后, 通过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年号 。李世民就是 。
2.治国思想:(“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的意思是
)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 力量的强大,明白统治者不能过分压榨浓民,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3.统治措施:① ; ② 。
③ 。
④ ;著名的谏臣是: 。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 。
3.繁荣景象: 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三、女皇帝武则天
1.地位: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措施:①经济上:发展农业生产。②政治上:选拔贤才。(姚崇、狄仁杰)
3.结果:唐朝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他的统治 。
四、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吸取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武则天以后,玄宗(李隆基唐明皇)即位,在 ,“励精为治”:① (姚崇);② ;③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
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
专著 ,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开始在唐
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 ;创制
新 ──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 (“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 (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 ,市为繁荣的 )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 。
4、“开元盛世”: 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 ,历史上称为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
三、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天宝年间755年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安史之乱。唐朝 。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907年唐朝灭亡。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官员大多从各地 的子弟中选拔,而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影响:①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②选官的权力集中在地方,不利于中央集权)
二、科举制的诞生
1、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
2、隋文帝开始使用 来选拔官吏。
3、 时,设 ,科举制度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
三、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1、在 时,科举制逐渐 ,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 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①唐太宗:
。②武则天: 。③唐玄宗时, 。
2、科举制的最大受益者是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四、科举制的影响:
⑴积极:
对隋唐:① ;② ;
③ 。(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对后世: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 废除)
对世界:① 引入中国科举制;② 的开始
⑵消极:①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于做官,而荒于探究自然,限制了科学发明和创见;
②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加强思想控制,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唐太宗奉行 的民族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促进了唐与少数民族的交往,被北方各少数民族称为 。
2、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今新疆地区设立 和北庭都护府,对 进行管辖。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 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 吐蕃的杰出的政治家松赞干布做了 ,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把 嫁给松赞干布, ; 。( 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
3、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吐番和唐朝已和同为一家。
三、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吐蕃 回纥 靺鞨 南诏
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一带 色楞河流域 东北松花江、黑龙江 云南苍山洱海
生活习俗 游牧、农耕、纺织和冶铁水平高 崇尚勇敢、作风淳朴 骁勇强悍、能歌善舞 建筑艺术高超
杰出首领 松赞干布 怀仁可汗 渤海郡王 云南王
与唐关系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 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何族祖先 藏族 满族
历史见证 诗句“回鹘衣装回鹘马” 渤海石灯塔; 诗句“车书本一家”
四、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特点(方式)及成因☆
⑴方式:① ;② ;③ 。
⑵原因:①政治前提: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物质基础: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少数民族有强大吸引力);③交通便利:隋唐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来往便利;④政策开明: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政府 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与亚洲以至 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 。
二、唐朝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① ;② ;③在 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 ( 时期),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建筑、雕刻和医学等),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精心设计的 ,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许多商人来中国经商
2、影响:①政治:仿唐制(如科举);②经济:物产居唐朝进口 ;
③文化: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四、唐朝和古代印度(天竺)的关系☆☆
贞观时, 从长安出发西游天竺取经,并在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是那烂陀寺讲学。贞观后期回国后以亲身见闻写成 ,他:①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对 交流做出贡献;②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 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五、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①唐朝 ,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根因)
② ,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③ ,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建筑:
1、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2、隋朝 设计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 年
3、唐都 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
二、雕版印刷术:
1唐代 是现存世界上 的雕版印刷品。
三、医学:唐朝医学家___________著有《千金方》,后世尊称为“药王”。
四、诗歌 :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2、列表归纳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及其特点等内容。
代表人物 生活时期 代表著作 诗歌特点 人称
李白 盛唐时期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 或气魄雄浑,或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现实主义,讽喻社会,同情人民,通俗易懂
五、书法:
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人称“颜体”,《颜氏家庙碑》
另一位书法家是: ,《玄秘塔碑》他和颜真卿被称为“颜筋柳骨”
六、绘画:
1、隋唐绘画的特点:宗教画的 越来越浓厚,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大量出现。
展子虔(隋朝)《游春图》
2、阎立本(唐朝)《历代帝王像》《步辇图》,擅长人物画。
3、吴道子(唐朝)《天王送子图》被称为 ,“吴带当风”,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七、艺术宝库: ,位于 ,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有大量精美的 。
八、乐舞:隋唐乐舞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乐舞风格,著名歌舞有 (歌颂唐太宗)、 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舞》。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契丹兴起和陈桥兵变
1、辽的建立:10世纪初,契丹首领 建立契丹国。阿保机就是辽太祖。都:上京;阿保机的儿子辽太宗时,契丹从石敬瑭手里夺得幽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2、北宋
⑴唐朝灭亡之后,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那时在南方各地还有10个小国,总称五代十国。
⑵陈桥兵变: 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发动兵变,建立北宋,都: (开封)。赵匡胤就是 。
⑶北宋实现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分裂局面,但与 并立。
二、辽、宋、夏的和战
1、宋与辽── ☆☆
⑴背景:北宋建立后,对辽采取防御政策。 统治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⑵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 。
⑶评价:①对辽来说——辽兵安然脱险,且得到岁币
②对于北宋来讲—— ;
③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
。
2、宋与夏和战
⑴在西北的党项族兴起:11世纪前期, 首领 建立西夏,都:
⑵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西夏设太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三、金与南宋对峙
1、辽宋时期,东北地区的 ,在12世纪出,女真首领 在会宁称帝,国号 ,他就是金太祖。
2、金随后灭 ,在 年灭北宋。
3、1127年赵构在应天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建立南宋。
4、南宋时期,抗金将领 在郾城打败金军。随后秦会陷害了岳飞。
5、宋金和议:以 、 为分界线, 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 。
【知识小结】列表归纳掌握: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辽) 10世纪初
宋(北宋)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
大夏(西夏) 11世纪前期 元昊
金 12世纪初期 阿骨打 后迁都到中都
宋(南宋) 汉族 1127年 临安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社会环境:
②自然环境:
③劳动力与技术:
④统治政策: (兴修水利,引进占城稻)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1、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南移趋势
2、 :正式开始南移 3、 : 南移完成 (“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宋史》)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南方农业的发展:
⑴原因:(1)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2)自然条件优越。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⑵表现:①太湖领域的 、 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北宋从越南引入 ;③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④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丘陵新辟了许多茶园。
2、手工业:
⑴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丝绸是朝廷的贡品.
⑵宋朝的瓷窑有:浙江哥窑烧制 。北宋的 是瓷都。
⑶宋朝的 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3、繁荣的商业
A、商业都市:①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都有热闹的 和 (商业逐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宋朝商业都市最大的有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开封。
B、海外贸易的兴盛:
⑴政策: 海外贸易
⑵宋朝重要的港口有: 、 (3)管理机构:设 管理海外贸易。
4、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① ;②
;③宋朝 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货币: 前期, 地区出现了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①原因:金属货币沉重,不便携带;②时间地区:北宋前期四川地区;③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① 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 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坚持 战略,合理利用 ;
④要重视引进劳力、先进工具和 ;
⑤坚持 ,重视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①宋初崇尚节俭;②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便于劳动,受 影响);③北宋中后期统治者衣饰由朴素到精美华丽(说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统治阶级日益腐朽;)④由于 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 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宋代缺 ,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外出住宿的地方叫 。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和“勾栏”:东京城内的 兼营 的场所,称 。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繁荣, 不断扩大。
2、宋代传统节日有 、元宵节、 、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 (与今天的元旦不同),最为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坊:居民住宅区;市:商业区。唐朝时坊市是分开的, 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并且出现了早市、夜市。
4、北宋大画家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及汴河两岸风光。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缠足——封建社会的陋俗,是对妇女的残害和压迫。
②春节——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更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正确态度: ,我们应有扬弃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第12课 元朝的统治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 逐渐统一蒙古。(最大贡献)
2、1206年,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 。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成吉思汗的孙子 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 年元灭南宋。
3、抗元将领 。(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农业: 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还修治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2、交通运输:⑴开凿了两段新运河(由山东东平到临清的 和由通州到大都的 )
◇元朝的运河(京杭大运河)与隋朝的大运河有何异同?
同:①南北两端都是今 与 ;②根本目的都是 ;
③都大大促进了 ,便利交通,有利于国家统一(作用)
异: ①元朝运河较通直,行程缩短;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较曲折;
②元朝开通主要是为了便利南粮北运;隋朝是加强对南北交通。
⑵还开辟了海运:从长江口的 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 ,再转运到 。
3、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著有 。在书中描述了 的繁华景象; 说明:①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②中外交往频繁
4、政治:⑴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 ,地方设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内容与影响?
⑴目地:
⑵内容:①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
②地方— (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
⑶影响:① ;
② ;
⑵在中央设 ,加强对 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⑶设 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1、表现: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融合,已没有什么区别。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 。(信仰伊斯兰教的 、 等迁入中国,同汉族、蒙、 等长期杂居通婚)
2、作用: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
① ,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 ,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元政府设有 ,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 。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 。
第13--14课宋元文化
一、古代科技
1、 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 ,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2、四大发明☆☆☆
科技 发展历程 意义或地位
造纸术 ① 就发明了纸(世界最早);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活字印刷术 11世纪中期,北宋 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 战国时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 ,北宋中期出现 并应用于航海事业, 时广泛应用于航海
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时火器广泛运用13~14世纪由 人传入欧洲 不仅使他们的作战方法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对 起了一定作用
3、著名科学家:①北宋沈括“十二气历”,领先世界800年。著有《梦溪笔谈》“石油:这一名称由沈括开始使用。 ②元朝郭守敬《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定早300年,还主持开凿了通惠河。
◇宋元时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那些 (见阴影部分)并分析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基础:国家相对统一,社会相对稳定;②物质基础:宋元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③民族融合与吸收外来文化;④前代科学技术经验的积累和科学家的努力创造
二、史学:司马光 是一部 ,叙述了从 到 1300年的历史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西汉 《史记》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三、文学: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词 北宋 苏轼 “ 派”: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李清照 《声声慢》等 “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清新自然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元曲 元朝 关汉卿 鞭挞社会黑暗势力
四、艺术
绘画: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朝 张择端 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 的 画出现并日益增多,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元朝 赵孟頫 他的作品被称为“ ”
书法:
阶段 姓名 书法特点 代表作 备注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 、 雄浑敦厚;方折俊丽,骨力劲健 《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 “颜劲柳骨”
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的继续发展,成为文人普遍的爱好 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随意挥洒,劲秀雄健 “宋四家”
第15课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 年 都城: 开国皇帝:明太祖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上:
①在地方:废除 ,设立直属中央的 ;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狱
都指挥使司(都司)——掌军政
②在中央:废除 ,撤销 ,由 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司法上:设立特务机构 (明太祖),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思想上:
⑴目的: (加强思控制,巩固统治)
⑵八股取士:①命题范围:只能在 范围内;②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③文体要求: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
⑶评价:A、消极:① (四书五经);②不讲究
; ③阻碍了
B、积极: (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分封 :不利于加强皇权
2、建文帝削藩与靖难之役
3、明成祖强化君权
①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 ;②继续实行削藩政策;③增设特务机构—— 。
4、 的设置,是明朝 的一种表现。
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 派遣郑和下西洋。
2、时间:1405──1433年,郑和 。
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
4、意义: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 。(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品质,忠贞爱国和热爱和平的精神)②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 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
5、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①物质前提: ;
②技术条件: ;
③主观条件: 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的支持
◇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航海家的比较
郑和: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政治目的),不计经济效益,不能持久
西方:掠夺 ,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经济目的),蒸蒸日上。
二、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报效祖国,不追逐名利)
1、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 击倭寇的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 。
3、戚继光抗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年, 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说明:只有祖国强大,才能不受侵略)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唐朝 渤海 渤海郡王
1115年 金
1616年 女真 后金
1636年 清 皇太极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 管辖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 时,设立设立 。
①目的:加强 (原因:清初最高权力机构是 限制了皇权)
②职能:跪着听旨,承旨传达(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军机大臣没有实权)
③特点:简、速、密
④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 ,发展到顶峰。
2、文字狱
①文字狱: 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②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③危害:造成 , 了人才
使许多知识分子 ,从而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1、明朝后期, 侵占台湾。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
2、1683年清军入台, 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 。
二、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 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实际上是入侵雅克萨和尼布楚)
2、1664年和1665年 帝(民族英雄)在雅克萨之战中获胜。
3、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 。在法律上肯定了 ,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①康熙决心大,部署周密;②军民众志成城,为正义而战;③人数和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等。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清朝加强西藏的管辖(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1、确立 :① 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② 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 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设置 : 时(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影响: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历朝与西藏的关系:(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①唐朝:与吐蕃是友好关系接受唐朝的册封。 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 :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 管理西藏。
③清朝:册封 、 ,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二、清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①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 。② 时下令调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的叛乱;③清朝在新疆设置 ,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 ;④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设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唐朝时, 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清朝:平定回部贵族 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2、土尔扈特回归祖国:1771年初, 土尔扈特部众,在其杰出首领 (民族英雄)的领导下,摆脱了 ,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 。
三、清朝疆域:西跨 ,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
,东临太平洋,东南至 ,南包括南海诸岛( ),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 明清经济的发展
A、封建 继续发展(自给自足),占 地位
1、农业:①高产粮食作物:原产美洲的 、 ,在明代从国外引进。
②经济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 、 和 。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丝织业: 是明代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③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所产 非常著名。
3、商业:① 空前活跃;②北京和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③商邦的出现(徽商和晋商);④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B、 的出现(发展 ,不占主导地位;反映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1、发展概况
①前提条件: ②时间: ;
③地区:区 等地; ④行业: ;
⑤特点:以生产商品为目的; “ ”
⑥实质: 实质上是手工工场, 机户是 ,机工是 (一无所有,计日领取工资维持贫困的生活)。他们之间这种 的关系,是一种 的生产关系。
⑦发展: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 增多了,生产的 也进一步扩大。
2、意义: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 的标志。
3、局限于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 ; ②
③ ; ④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1、原因:①思想上:坚持 的传统观念,为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②经济上:由于 ,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 (根本原因)
③政治上: 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 的侵犯; 害怕 同外国人交往,会 。
2、含义: 对外贸易
3、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 ,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4、影响(一分为二)
积极:暂时对 ,起过 (不能从根本上低档殖民势力的侵略)
消极:①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 (封建主义→资本主义),②限制了对外贸易和 的发展,阻碍 ;③也限制 ,妨碍了中国掌握 ,使中国 了。
5、启示: ① ;② ;③在对外交往中要注意
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建筑:雄伟的紫禁城和明长城
1、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 、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 ,(今称 )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 ,西至 ,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二、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产生近代的自然科学)
1、医学:明朝,李时珍《 》一部总结性的 ,被译成多种文字。
2、农学:明朝末年,徐光启《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
3、明朝末年,宋应星 --“ ”,①一部总结明代 、生产技术的著作,书中还反映了我国 的生产面貌。②书中还强调人类要与 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想配合.
◇明清时期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封建自然经济 ,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② ,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③文化专制政策( , ),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④ 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总之, 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根源!
四、戏剧的繁荣
1、 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 ,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2、清朝中后期以 、 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 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五、书法的成就
1、明朝书法家 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 画家徐渭擅长泼墨,擅长泼墨,其作品 ;清朝画派“扬州八怪”,最著名者 ,其作品有《兰竹图》.
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