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七上生物第1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七上生物第1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8-27 18: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选择题
1.
生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下列与"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具有相同特征的是()
A.
母鸡孵卵
B.
种子萌发成幼苗
C.
膝跳反射
D.
排出汗液和尿液
2.
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B.
C.
D.
3.
下表有关生物特征与生活实例的搭配,不恰当的是(  )
选项
生物特征
生活实例
A
需要营养
狼吃小羊
B
进行呼吸
施肥浇水
C
排出废物
大汗淋漓
D
生长繁殖
种子萌发
A.
A
B.
B
C.
C
D.
D
4.
下列哪种不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
A
变形虫
B.
细菌
C.
月季
D.
流感病毒
5.我国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
调查法
B.
实验法
C.
资料分析法
D.
观察法
6.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对调查对象的选取,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只能选一个对象
B.
只能选部分对象
C.
只能选全部对象
D.
可以选一个对象、部分对象或全部对象
7.
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B.
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C.
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D.
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8.
小亮调查完九龙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调查到的生物分成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三类。他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
A.
形态结构
B.
生活环境
C.
个体大小
D.
生物用途
9.
在探究实验中,往往要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主要作用是(

A.
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B.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C.
为了有多个变量
D.
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10.
某同学调查发现,鼠妇适于生活在20℃左右的阴暗环境中,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但有多处还不够严谨,同桌提出下列修改建议,你认为必须采纳的是(  )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阴暗
20℃
适宜
纸盒右半侧
10只
明亮
30℃
适宜
A.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
B.
挑选爬行较快的鼠妇作为实验对象
C.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D.
减少左侧土壤的湿度
11.
小明在校园里发现了一只鼠妇。他和同学们对它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
可知:适合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地点
鼠妇数量
水泥路面
0
湿润的石头下
24
盆栽花卉花盆下
18
干草地中
2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12.
图是实验初中“弗莱明社团”拍摄的泰山“迎客松”。请推测影响该松树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

B.
温度
C.
空气
D.
风力
13.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
阳光
B.
温度
C.
空气
D.
水分
14.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
水体中过量的浮游生物会导致水质恶化
B.
在寒冷地区栽种橘,果实又小又酸
C.
在阴暗环境中,人参生长得很好
D.
干旱会使植物萎蔫
15.
下列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
秋天来了,树叶纷纷离开了大树,回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B.
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使土壤变得疏松
C.
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似的体形,用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袭击
D.
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叶刺,茎为肉质茎
16.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而流动的
C.
太阳是食物链的组成部分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无限的
17.
在食物链a→b→c→d→e中,消费者是指(

A.
abcde
B.
abcd
C.
bcde
D.
e
18.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草、食草昆虫都属于生产者
B.
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
C.
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传递的
D.
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猫头鹰
1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
B.
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C.
海洋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D.
淡水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20.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森林生态系统
B.
生物圈
C.
草原生态系统
D.
湿地生态系统
二、非选择题
21.
小明在室外玩耍时,发现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花盆底下或石块下,小明不禁感到奇怪:鼠妇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呢?后经过长期观察,小明推测:鼠妇怕光。并捉了10只鼠妇做了以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
小明的实验: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方没有盖),将纸盒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用黑纸包好形成一个黑暗的环境,另一部分不做处理。
将捉来的1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央,10分钟后观察鼠妇的动向:移到黑暗一端的鼠妇多,还是移到亮处的鼠妇多?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看到了鼠妇的生活现象后提出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小明用实验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探究过程中,实验变量是_________,实验变量应该始终保持_______。
(5)上述实验中能不能只用1只鼠妇?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做实验时,小华也在旁边看,并向小明建议应在纸盒黑暗的一端洒点水,使它潮湿,而亮的一端保持干燥。但小明没有采纳小华的建议。你认为小明做得对吗?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结束后,小明不知道应怎样处理鼠妇,请你给他一个建议___________。
22.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重要方法,是人们主动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请你仔细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的问题是:________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的问题,请作出假设:________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
(3)设计实验方案:A.取一定量的新鲜的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B.把甲放在________下培养,乙放在________处培养。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
(4)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________。
(5)所有的实验中都有变量,本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________。
23.
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图中A~D代表不同的消费者。请据图回答。
(1)此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只表示了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若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应加入的两种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一般认为,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组成成分是________。
(4)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那么在体内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草和树属于________,该图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部分是________;在此生态系统中,___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
(3)图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作食物链;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猫头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生长得繁茂,在一段时间内昆虫的数量会增加;随着昆虫数量的增加,草的数量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如果由于过度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生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下列与"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具有相同特征的是()
A.
母鸡孵卵
B.
种子萌发成幼苗
C.
膝跳反射
D.
排出汗液和尿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向光生长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母鸡孵卵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A不符合题意;
B、种子萌发成幼苗体现生物能够生长,B不符合题意;
C、膝跳反射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符合题意;
D、排出汗液和尿液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的特征,容易题,属于理解层次。
【详解】
2.
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图中水草、蘑菇和小狗属于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而蓝球不是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故选B。
3.
下表有关生物特征与生活实例的搭配,不恰当的是(  )
选项
生物特征
生活实例
A
需要营养
狼吃小羊
B
进行呼吸
施肥浇水
C
排出废物
大汗淋漓
D
生长繁殖
种子萌发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物的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狼吃小羊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故A正确;施肥浇水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故B错误;大汗淋漓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C正确;种子萌发体现了生物能生长繁殖,故D正确。故选B。
4.
下列哪种不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
A.
变形虫
B.
细菌
C.
月季
D.
流感病毒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物共有五类,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五类生物中,只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流感病毒是动物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月季是多细胞真菌,都具有细胞结构。故选D。
5.我国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
调查法
B.
实验法
C.
资料分析法
D.
观察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调查法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
实验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实验对象进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资料收集法是针对某一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
观察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
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该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应属于调查法。
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
6.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对调查对象的选取,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只能选一个对象
B.
只能选部分对象
C.
只能选全部对象
D.
可以选一个对象、部分对象或全部对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调查时对调查对象的选取要根据所要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可以选一个对象、部分对象或全部对象.
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
7.
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B.
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C.
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D.
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A错误;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并且最后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统计所以,要全体同学集体行动,当然要特别注意安全,B正确;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可以按形态结构或生活环境等进行统计归类,CD正确。
故选A。
点睛: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抽样调查还是普查要根据考查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
8.
小亮调查完九龙公园的生物种类后,将调查到的生物分成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三类。他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
A.
形态结构
B.
生活环境
C.
个体大小
D.
生物用途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的是生物分类的依据,能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三类的依据是形态结构。
9.
在探究实验中,往往要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主要作用是(

A.
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B.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C.
为了有多个变量
D.
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探究实验要设置唯一变量,其他影响因素应该保持一样,这样可以确定实验结果是否由设置的唯一的变量影响引起,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考点:变量唯一原则。
10.
某同学调查发现,鼠妇适于生活在20℃左右的阴暗环境中,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但有多处还不够严谨,同桌提出下列修改建议,你认为必须采纳的是(  )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阴暗
20℃
适宜
纸盒右半侧
10只
明亮
30℃
适宜
A.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
B.
挑选爬行较快的鼠妇作为实验对象
C.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D.
减少左侧土壤的湿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实验设计的关键是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是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土壤湿度,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土壤湿度这个变量不同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详解】根据表格中变量土壤湿度相同,而光照不同(明亮、阴暗),温度不同(20℃、30℃),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该把纸盒右半侧明亮修改为阴暗,使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阴暗环境,温度修改为30℃,减少左侧土壤的湿度,只有变量土壤湿度不同,这样才形成以土壤湿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选项ABC均是错误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是知道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11.
小明在校园里发现了一只鼠妇。他和同学们对它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
可知:适合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地点
鼠妇数量
水泥路面
0
湿润的石头下
24
盆栽花卉的花盆下
18
干草地中
2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答案】B
【解析】
【分析】(1)鼠妇喜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茅草屋)、庭院内。鼠妇在2--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
(2)水泥路上明亮干燥,鼠妇数量是0只,干草地中缺乏水分,鼠妇的数量是2只,表明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水边的石头下和花的湿花盆下阴暗潮湿,鼠妇的数量分别是24只、18只,表明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详解】通过记录可以分析:在水槽边的石头下和庭院里的湿花盆下鼠妇的数量最多,而水泥路上、干草地中鼠妇的数量很少,比较这两种环境的差别,可以发现主要区别条件是:光照和水分,而鼠妇大多集中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光亮、干燥的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很少,可推知:鼠妇的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
故选B。
【点睛】掌握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是解答的关键。
12.
图是实验初中“弗莱明社团”拍摄的泰山“迎客松”。请推测影响该松树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

B.
温度
C.
空气
D.
风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盛吹定向强风的地方,有一些树木向风面的芽体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或者过度蒸发而造成死亡,因此向风面不长枝条;而背风面的芽体则因受风的影响较小而存活较多,虽然能生长枝条,但也比正常树木的枝条少很多。有的树木,它的向风面虽然能长出枝条,但这些枝条也因受风的压力影响而弯向背风的一侧…这些原因,使得这一带的树木基本上都变成了旗形树。因此,图是实验初中“弗莱明社团”拍摄的泰山“迎客松”。请推测影响该松树形态的主要因素是风力。故选D。
13.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
阳光
B.
温度
C.
空气
D.
水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题目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所以合理密植是利用提高光合作用,以增加作物产量的措施。
【详解】我们知道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目的是充分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如果重叠下面的叶子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制造有机物,只会消耗有机物,所以看出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点睛】解题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4.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
水体中过量的浮游生物会导致水质恶化
B.
在寒冷地区栽种的橘,果实又小又酸
C.
在阴暗环境中,人参生长得很好
D.
干旱会使植物萎蔫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水体中过量的浮游生物会导致水质恶化,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错误,符合题意;
B、在寒冷地区栽种的橘,果实又小又酸,体现的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在阴暗环境中,人参生长得很好,体现的是光照对生物的影响,D、干旱会使植物萎蔫。体现的是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故BCD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5.
下列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
秋天来了,树叶纷纷离开了大树,回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B.
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使土壤变得疏松
C.
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似的体形,用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袭击
D.
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叶刺,茎为肉质茎
【答案】B
【解析】
【详解】秋天来了,树叶纷纷离开了大树,回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能够降低蒸腾失水,避免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是生物对干旱少雨的环境的适应,故A不符合题意;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动,可使土壤疏松,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似的体形,用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袭击,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C不符合题意;仙人掌的叶刺和肉质茎,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而流动的
C.
太阳是食物链的组成部分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无限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A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故B正确;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关系,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故C错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故D错误。故选B。
17.
在食物链a→b→c→d→e中,消费者是指(

A.
abcde
B.
abcd
C.
bcde
D.
e
【答案】C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的概念及其表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二点,一个是明确食物链的概念: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另一个是知道食物链的正确写法。
【详解】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其表示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级消费者结束,并且箭头指向捕食者.在食物链“a→b→c→d”中,a是生产者,b、c、d、e都是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是e。
故选C。
【点睛】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8.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草、食草昆虫都属于生产者
B.
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
C.
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D.
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猫头鹰
【答案】C
【解析】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A.草属于生产者,食草昆虫属于消费者,而不是都属于生产者,错误。
B.图中只有生物成分,还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因此该图不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正确。
D.图中有4条食物链:①草→鼠→猫头鹰;②草→鼠→蛇→猫头鹰;③草→食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④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故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和能量流动特点。
1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
B.
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C.
海洋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D.
淡水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答案】B
【解析】
【详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故A错误;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自动调节能力差,故B正确;
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故C错误;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故D错误。故选B。
20.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森林生态系统
B.
生物圈
C.
草原生态系统
D.
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的家园,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圈。
二、非选择题
21.
小明在室外玩耍时,发现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花盆底下或石块下,小明不禁感到奇怪:鼠妇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呢?后经过长期观察,小明推测:鼠妇怕光。并捉了10只鼠妇做了以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
小明的实验: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方没有盖),将纸盒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用黑纸包好形成一个黑暗的环境,另一部分不做处理。
将捉来的1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央,10分钟后观察鼠妇的动向:移到黑暗一端的鼠妇多,还是移到亮处的鼠妇多?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看到了鼠妇的生活现象后提出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小明用实验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探究过程中,实验变量是_________,实验变量应该始终保持_______。
(5)上述实验中能不能只用1只鼠妇?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做实验时,小华也在旁边看,并向小明建议应在纸盒黑暗的一端洒点水,使它潮湿,而亮的一端保持干燥。但小明没有采纳小华的建议。你认为小明做得对吗?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结束后,小明不知道应怎样处理鼠妇,请你给他一个建议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光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
(3).
进行对照
(4).
光照
(5).
只有1个
(6).
不能
(7).
用1只鼠妇可能会出现偶然性而使实验发生误差
(8).

(9).
因为对照试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10).
把鼠妇放回它适于生活的环境中
【解析】
【分析】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研究生命科学常用的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该实验是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的影响,所以要设计黑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而其他条件都必须完全相同,鼠妇的数量不能用的太少,否则结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误差大。
【详解】(1)小明在室外玩耍观察后提出了“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的问题。
(2)当小明用实验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提出的假设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光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
(3)小明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4)在该探究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在实验中应始终保持实验变量为1个。
(5)上述实验中不能只用1只鼠妇,用1只鼠妇可能会出现偶然性而使实验发生误差。
(6)小明做得对,因对照试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7)实验结束后应把鼠妇放回它适于生活的环境中。
【点睛】掌握探究实验变量唯一原则是解题关键。
22.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们主动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请你仔细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的问题是:________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的问题,请作出假设:________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
(3)设计实验方案:A.取一定量的新鲜的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B.把甲放在________下培养,乙放在________处培养。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
(4)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________。
(5)所有实验中都有变量,本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________。
【答案】
(1).
光照
(2).
光照
(3).
阳光
(4).
黑暗
(5).
光照
(6).

【解析】
【详解】(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黄豆芽被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因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阳光能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吗?
(2)做出的假设是依据问题做出的,假设的做出又与我们对结果的基本预测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黄豆芽是在遮光的条件下形成的,豆苗是在有光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做出的假设应是:阳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
(3)设计实验方案:A.取一定量的新鲜的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B.把甲放在阳光下培养,乙放在黑暗处培养。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色。
(4)根据经验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甲变为绿色,乙仍为黄色,不变绿色,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光照能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
(5)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本实验探究阳光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在本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光。
23.
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图中A~D代表不同的消费者。请据图回答。
(1)此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只表示了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若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应加入的两种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一般认为,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组成成分是________。
(4)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那么在体内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
(2).
非生物部分
(3).
分解者
(4).
生产者
(5).
A
(6).
DDT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解析】
【详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图中的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生产者→D→B→A,生产者→D→A,生产者→C→A。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和具有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和人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该图若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应加入的成分有非生物成分部和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绿色植物)能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生产者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是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能量来源,没有生产者就没有其他生物。所以,一般认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4)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那么在体内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A,原因是DDT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4.
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草和树属于________,该图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部分是________;在此生态系统中,___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
(3)图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作食物链;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猫头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生长得繁茂,在一段时间内昆虫的数量会增加;随着昆虫数量的增加,草的数量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如果由于过度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分解者
(3).
物质和能量
(4).
猫头鹰
(5).
吃与被吃
(6).
5
(7).
草、树→昆虫→蛙→蛇→猫头鹰(或草、树→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
(8).
捕食和竞争
(9).
减少
(10).
自动调节
(11).
生物影响环境
【解析】
【详解】(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草和树属于生产者,该图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部分是分解者;在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猫头鹰,其营养级最高。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草、树→昆虫→蛙→蛇→猫头鹰,草、树→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草、树→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树→鼠→猫头鹰,草、树→鼠→蛇→猫头鹰。因此,图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作食物链;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草、树→昆虫→蛙→蛇→猫头鹰(或草、树→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
(4)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猫头鹰以蛇为食,属于捕食关系,而猫头鹰和蛇都以鼠为食,又属于竞争关系。因此,图中猫头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5)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生长得繁茂,在一段时间内昆虫的数量会增加;随着昆虫数量的增加,草的数量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如果由于过度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