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白云湖中学 石忠冕
学习目标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
知人识文————走近作者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居于“唐宋八大家”中。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知人识文————走近作者苏轼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我的角色
我是播音员
我是自学家
我是背诵家
我是苏轼
我是基础知识测试官
我 是 播 音 员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自由读 读准字音
尝试读 读准节奏
示范读 品出韵味
体验读 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 ,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suì
qǐn
zǎo xìnɡ
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然规往
欣然起行
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
盖竹柏影也
盖
遂与外人间隔
遂至承天寺
于是
原来是
我 是 自 学 家
高兴的样子
欣然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想与步于中庭
词类活用
相与步中庭(名词活用作动词,散步)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古义是“只”,今义是“但是”)
我 是 自 学 家
与
采访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为什么夜游,与谁一起?
你欣赏到了什么?
你欣赏美景后感受如何?
我 是 苏 轼
苏轼友人张怀民
张怀民:元丰六年(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我 是 背 诵 家
作业:熟练背诵
我讲我的角色苏轼
你从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从文中 我读出了一个 的苏轼。(标画文中相关的语句,并且思考自己的理由。)
从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出了一个善于观察的苏轼。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携友人信步庭阶
赏夜景遣逐忧愁
携友人信步庭阶
赏夜景遣逐忧愁
承天寺月下清幽淡雅 苏东坡心底乐观豁达
作业
1.出题内容提示:
文学常识
字的音、形、义
名句默写
选题标准:常用、常考、易错的。
题目数量:7--8分钟作答完毕。
题目样式:题型可以丰富多样,具体样式定。
要求:做到出题规范。书写认真无误,题干表述清晰明白,标注清楚,卷面整洁。
2. 搜集整理有关“月”的诗句
我是基础知识测试官
拓展阅读
苏轼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余秋雨《东坡突围》(《山居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