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溶解度-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讲解及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9.2 溶解度-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讲解及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27 20:25:27

文档简介

溶解度
知识集结
知识元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知识讲解
1.
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注意事项:
(1)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2)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3)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1.
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注意事项:
(1)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2)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3)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例题精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例1.20℃时,将不同质量的食盐固体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
液质量与加入食盐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
A
B
C
D
加入食盐的质量(g)
5
15
35
40
所得溶液的质量(g)
105
115
135
136
A.A
B.B
C.C
D.D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质均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
C.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例3.可以证实某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20℃时,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不能再溶解
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
例4.
要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加氯化铵
B.加硝酸铵
C.降低溶液温度
D.恒温蒸发溶剂
例5.
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例6.下面是四位同学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是指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再溶解物质的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该温度下该物质浓度最大的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溶液质量变大
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
溶解度
知识讲解
1.溶解度(符号为S)
(1)固体物质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涉及到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一定要转化到100g溶剂(通常是水)。
(3)气体物质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的体积。
2.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1)物质本身的性质
????(2)溶剂的种类
(3)温度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
②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如氯化钠。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4)对气体来说,还有压强
①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②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5)固体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分类(20℃)
①溶解度在10克/100克水以上
易溶
②溶解度在1~10克/100克水
?可溶
③溶解度在0.01~1克/100克水
微溶
④溶解度在小于0.01克/100克水
难溶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注意:
(1)此条件适用于大多数固体,但也有例外
(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
例题精讲
溶解度
例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种类
C.溶液的多少
D.温度的高低
例2.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10克,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B物
质15克.则A、B
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  )
A.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小
B.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
C.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A、B两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
例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3g,将165g硝酸钾放入150g热水中,完全溶解.将此溶液冷却到0℃,这时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A.315g
B.151.7g
C.169.95g
D.130.05g
溶解度曲线
知识讲解
1.涵义: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溶解度也变化。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得到一系的点,将这些点以光滑的曲线连贯起来就得到了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2.说明
(1)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
a表示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1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表示在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
(m2-m1)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2)线
①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②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③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例题精讲
溶解度曲线
例1.下列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B.溶解度曲线反映了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
C.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不能相交的平行线
D.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物质在该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例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2℃时,30g甲物质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的溶液
例3.如图为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其中氯化钠.碳酸
钠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点为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钠俗称小苏打
B.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3g
C.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D.将Na2CO3和NaCl均达到饱和的混合溶液,从40℃降温到20℃时,析出的固
体物质主要是NaCl
结晶
知识讲解
1.概念:溶解在溶液里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叫做结晶。
2.结晶方法
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结晶
后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蒸发结晶: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的
物质:如氯化钠。
例题精讲
结晶
例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20℃时,把3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D.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例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将一定质量的甲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
当堂练习
单选题
练习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
①溶质的性质
?②温度
?③压强
?④溶质的质量
?⑤溶剂的性质
?⑥溶剂的质量.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④⑥
D.②③⑥
练习2.t℃时,把m克A固体(不含结晶水)溶于若干克水中,形成n克不饱和的A溶液.若再加p克A固体,溶液正好饱和,则在t℃时,A的溶解度是(单位:克/100)(  )
?
A.
B.
C.
D.
练习3.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g,则此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  )
A.溶液:溶质=4:1
B.溶液:溶质=6:1
C.溶质:溶剂=1:6
D.溶液:溶剂=5:4
练习4.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练习5.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
B.蒸发池中,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
C.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有④发生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练习6.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都为20g
B.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C.采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以分离甲中混有的少量的丙
D.t2℃时,将70克甲放入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到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溶液的总质量为150克
练习7.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n的数值是12
C.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
知识集结
知识元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知识讲解
1.
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注意事项:
(1)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2)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3)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1.
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注意事项:
(1)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2)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3)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例题精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例1.20℃时,将不同质量的食盐固体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
液质量与加入食盐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
A
B
C
D
加入食盐的质量(g)
5
15
35
40
所得溶液的质量(g)
105
115
135
136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题干解析:四个实验中的水的质量都是100g.由D项中实验可知,20℃时,100g水中最多只溶解36g食盐,即有4g未溶解的食盐,因此所得溶液饱和;而前三个实验中加入食盐的质量均小于36g,即所得溶液均不饱和.
?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质均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
C.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质不是均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也可能是以分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故选项说法正确。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能采用的是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例3.可以证实某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20℃时,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不能再溶解
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A.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接近饱和的溶液,降温至降温到10℃时,也可能是有晶体析出,不能说明10℃的KNO3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不能说明10℃的KNO3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20℃时,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不能再溶解,说明在20℃时,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某硝酸钾溶液一定是20℃时的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的溶液,故选项错误.
?
例4.
要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加氯化铵
B.加硝酸铵
C.降低溶液温度
D.恒温蒸发溶剂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A、加入氯化铵,不能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B、加硝酸铵,能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C、硝酸铵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后,硝酸铵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D、恒温蒸发溶剂,能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例5.
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A、加水前,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说明加水前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B、加水前,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说明加水前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C、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可能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可能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例6.下面是四位同学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是指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再溶解物质的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该温度下该物质浓度最大的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溶液质量变大
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A.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但是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故A错误;
B.温度不变,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该温度下该物质浓度最大的溶液,故B正确;
C.在已经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加入的晶体不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不改变,故C错误;
D.在一定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对于NaCl而言已成为饱和溶液,但对其他物质而言为不饱和溶液,可继续溶解其他物质,故D错误;
?
溶解度
知识讲解
1.溶解度(符号为S)
(1)固体物质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涉及到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一定要转化到100g溶剂(通常是水)。
(3)气体物质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的体积。
2.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1)物质本身的性质
????(2)溶剂的种类
(3)温度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
②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如氯化钠。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4)对气体来说,还有压强
①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②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5)固体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分类(20℃)
①溶解度在10克/100克水以上
易溶
②溶解度在1~10克/100克水
?可溶
③溶解度在0.01~1克/100克水
微溶
④溶解度在小于0.01克/100克水
难溶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注意:
(1)此条件适用于大多数固体,但也有例外
(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
例题精讲
溶解度
例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种类
C.溶液的多少
D.温度的高低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有关,如蔗糖和氯化钠在同样温度的水中的溶解度的不同,是因为蔗糖和氯化钠性质的不同;溶解度还与溶剂的性质有关,如碘易溶于酒精而难溶于水,是因为水和酒精的性质的差异;同时还受到温度的影响,如温度越高蔗糖的溶解度越大.
?
例2.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10克,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B物
质15克.则A、B
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  )
A.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小
B.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
C.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A、B两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A物质,说明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100g水中溶解了15gB物质,说明物质的溶解度为15g,“最多溶解”,则为饱和溶液,则比较溶解度的大小为: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
?
例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3g,将165g硝酸钾放入150g热水中,完全溶解.将此溶液冷却到0℃,这时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A.315g
B.151.7g
C.169.95g
D.130.05g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3g,说明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这种溶质质量为13.3g.设150g水溶解x硝酸钾,故,解得x=19.95g,故165g硝酸钾放入15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19.95,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的和,所得溶液质量为169.95.
溶解度曲线
知识讲解
1.涵义: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溶解度也变化。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得到一系的点,将这些点以光滑的曲线连贯起来就得到了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2.说明
(1)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
a表示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1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表示在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
(m2-m1)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2)线
①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②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③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例题精讲
溶解度曲线
例1.下列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B.溶解度曲线反映了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
C.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不能相交的平行线
D.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物质在该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A.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B.曲线的坡度大小反映出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说法正确;
C.某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在此温度时相交于一点.说法不正确;
D.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
例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2℃时,30g甲物质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的溶液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B错误;
C.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C错误;
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物质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75g的溶液,故D错误.
?
例3.如图为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其中氯化钠.碳酸
钠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点为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钠俗称小苏打
B.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3g
C.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D.将Na2CO3和NaCl均达到饱和的混合溶液,从40℃降温到20℃时,析出的固
体物质主要是NaCl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A.碳酸钠俗称苏打,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故A错误;
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3g,故B正确;
C.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C错误;
D.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将Na2CO3和NaCl均达到饱和的混合溶液,从40℃降温到20℃时,析出的固体物质主要是碳酸钠,故D错误.
?
结晶
知识讲解
1.概念:溶解在溶液里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叫做结晶。
2.结晶方法
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结晶
后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蒸发结晶: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的
物质:如氯化钠。
例题精讲
结晶
例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20℃时,把3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D.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20℃时,把3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D.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例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将一定质量的甲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将一定质量的甲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正确;
C、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温其饱和溶液可变为不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温析出晶体,依然是饱和溶液,故错误;
D、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入丙,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析出丙,故错误;
当堂练习
单选题
练习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
①溶质的性质
?②温度
?③压强
?④溶质的质量
?⑤溶剂的性质
?⑥溶剂的质量.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④⑥
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种类、性质有关,如蔗糖和氯化钠在同样温度的水中的溶解度的不同,是因为蔗糖和氯化钠性质的不同;溶解度还与溶剂的性质有关,如碘易溶于酒精而难溶于水,是因为水和酒精的性质的差异;同时还受到温度的影响,如温度越高蔗糖的溶解度越大.溶解度还受到温度的影响,如温度越高蔗糖的溶解度越大. 
?
练习2.t℃时,把m克A固体(不含结晶水)溶于若干克水中,形成n克不饱和的A溶液.若再加p克A固体,溶液正好饱和,则在t℃时,A的溶解度是(单位:克/100)(  )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题干解析: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由题意,t℃时,把m克A固体(不含结晶水)溶于若干克水中,形成n克不饱和的A溶液.若再加p克A固体,溶液正好饱和,即t℃时(m+p)gA物质溶于(n+p﹣m﹣p)g水形成饱和溶液,设在t℃时,A的溶解度是S,
则(m+p)g:(n+p﹣m﹣p)g=S:100g,
S=.
?
练习3.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g,则此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  )
A.溶液:溶质=4:1
B.溶液:溶质=6:1
C.溶质:溶剂=1:6
D.溶液:溶剂=5:4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g,含义是1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20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饱和溶液120g.
A.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20g:20g=6:1,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20g:20g=6:1,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20g:100g=1:5,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液质量:溶剂质量=120g:100g=6:5,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
练习4.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答案】D
【解析】
题干解析: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恒温蒸发水的方法;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④加入水,接近饱和的石灰水,能继续溶解氢氧化钙,仍为不饱和溶液.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故选:D.
?
练习5.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
B.蒸发池中,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
C.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有④发生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题干解析:A.第①步操作是将海水引入贮水池,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B.蒸发池中,水分蒸发,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继续蒸发,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
练习6.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都为20g
B.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C.采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以分离甲中混有的少量的丙
D.t2℃时,将70克甲放入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到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溶液的总质量为150克
【答案】B
【解析】
题干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都为20g,故A正确;
B.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B错误;
C.降低温度,甲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所以采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以分离甲中混有的少量的丙,故C正确;
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70克甲放入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到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溶液的总质量为150克,故D正确.故选:B.
?
练习7.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n的数值是12
C.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C
【解析】
题干解析:A.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错误;
B.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析5g晶体,所以共析出11g,错误;
C.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故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正确;
D.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不能判断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错误;
故选C.
?说明:本题是对物质溶解度、溶液的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的考查,解决的重点是能理解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并能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