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这是因为“一大”
A.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共产党组织
B.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
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写道:“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国亡了!同胞起来呀!”与此宣言相关的史事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3.胡适指出:“从我们所说的‘中国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的观点来看,那项由北京学生所发动而成为全国人民一致支持的,在1919年所发生的‘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材料反映
A.理性思想启蒙受到政治激情的冲击
B.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
4.“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召开
B.中共二大召开
C.中共三大召开
D.中共七大召开
5.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工人运动是
A.香港海员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D.省港工人罢工
6.下表是1922年以来五四运动在各阶段教科书中的介绍(关键词)
时
段
介
绍
(关
键
词)
1922年“壬戌学制”影响下中学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
外交失败的结果;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惩办卖国贼;中心:北京、上海
1956年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
反帝反封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突出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末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
共产党人领导运动;参加人群与被捕学生人数减少;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与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表中关键词的变化趋势表明
A.教科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保持中立
B.科技发展促进运动的政治意义凸显
C.历史教育应远离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D.国家主义教育观念受到了高度重视
7.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下表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组成机构。据此可知,国民党一大
1919年
总务部、党务部、军事部、财务部、宣传部(1920年增)、广州办事处
1924年
宣传部、青年部、工人部、农民部、妇女部、军事部、海外部
A.建立起严密的组织领导机构
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C.认识到动员民众的重要意义
D.将领导工农运动作为工作重心
8.《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9.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版印刷的书籍。这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马克思主义吸引了知识分子
C.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改变
D.中国革命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10.周策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③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
)
A.符合中国国情,在党内占主导地位
B.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精神相一致,得到普遍认同
C.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D.直接导致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12.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6年)》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
A.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客观发展的要求
B.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
C.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组织条件
D.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
13.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作者在此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
A.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
D.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
14.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大会决议认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具革命性的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得到胜利。大会还认为,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如果不发动农民,“我们希望中国革命成果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忽视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B.否定国民党在革命中的地位
C.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D.走上了工农联盟的革命道路
15.1920年陈独秀李大钊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及北京党组织的联络推动下,各地的早期党组织也纷纷建立起来。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备了
A.阶级基础
B.理论基础
C.组织基础
D.经济基础
16.五四运动期间,天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工人罢工运动。天津总商会急电北京政府,指出“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牵延不决,演成事实,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材料反映了
A.工人阶级有了革命政党领导
B.工人阶级斗争的效果显著
C.天津商人要求武力镇压工人
D.五四运动是由工人发起的
17.1919年6月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然而一年以后,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400多种左右,且大多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表明
A.宣传新文化已成为当时社会主要潮流
B.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
C.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中的重要力量
D.五四运动为中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1925年五卅修案后,全国人民要求对外强硬交涉,修改一切不平等条约。国民政府力主“革命外交”宣称要废除不平等条约。北京政府亦努力推动“修约外交”。这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成为全民共识
B.全国人民政治立场趋于一致
C.近代中国主权意识的觉醒
D.北伐战争已经产生重大影响
19.1926年9月,《农民问题丛刊》序言中指出:“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基础”“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地主阶级之特权,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当时社会性质达成共识
B.农民运动成为中共的工作重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运用
D.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关注
20.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与之前中国人民进行的斗争相比,超越历史地表现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整体性觉悟,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起着先锋队作用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及农民群众都以极大热情投身五四运动的浪潮之中。该学者意在表明五四运动
A.青年知识分子发挥了先锋作用
B.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开端
C.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D.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全新阶段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天,是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与劳动界的五月一日,有同一意味”。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二
各种宣传社会主义的新刊物和各种由青年人组成的社团纷纷涌现。据统计,“1920年全国各地新出版刊物猛增至400多种”,“1920年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从1919年到1922年先后有30多种马列经典著作译成中文”。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
材料三
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如俞秀松“改名换服”,到厚生铁工厂做工,并给工人讲课;当时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的李中,“以一师范(湖南第一师范)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并帮助陈独秀组织机器工会。
(1)材料一中的“这一天”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后怎样的社会现象?
(3)这一历史事件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读材料,指出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信息“开天辟地”,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宣告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因此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C项正确;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排除A项;中国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但是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国情的认识不够深刻,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不够清晰,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排除B项;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宣言相关的史事是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B项正确;1911年5月,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北伐战争是1926-1928年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发动的统一中国的内战,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抗日战争指1931-1945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
根据胡适的言论可知,胡适认为作为中国近代“中国文艺复兴”一部分的五四运动虽然是文化运动,但是明显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即理性思想启蒙受到政治激情的冲击,A正确;题干主旨强调政治因素对于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B;材料主旨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凸显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排除D。故选A。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于法租界巡捕突然搜查会场,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A项正确;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方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政治上、理论上和组织上完备的建成,排除B项;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是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2月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罢工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C项正确;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发生于1922年,AB项排除;省港工人罢工发生于1925年,D项排除。故选C。
6.D
【详解】
根据1956年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书中强调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教科书中强调五四运动是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
这些都反映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主义教育观念受到了高度重视,D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强调中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五四运动的教育意义,而不是科技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历史教育与政治文化变化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
7.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24年国民党增加了工人部、农民部,妇女部,说明国民党一大认识到动员民众的重要意义,故C项正确;两次改组都能体现建立起严密的组织领导机构,不能说明1924年改组的突出特点,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一大时的政治主张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领导工农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的工作重心,排除D项。
8.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在城市发动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但遭到反动势力的镇压。中共认识到中国反动力量异常强大,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所以B正确;虽然史料涉及了工人革命积极性的增长,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C错误;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所以D错误。
9.B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和介绍等信息来看,说明这一时期知识分子被马克思主义所吸引,急于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广泛”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展,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还看不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10.B
【详解】
根据“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可得出五四运动是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方式。根据“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可得出其强调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是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故③④B项正确;①②都与五四运动有关,但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ACD。
11.C
【详解】
根据“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可得出陈独秀主张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对革命的形势认识不清,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C项正确;这种观点不符合国情,排除A;其观点与中共一大并不一致,没有得到认同,排除B;其观点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时期,国民党脱离群众,领导人甚至拒绝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表明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B项正确;国民党在组织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说明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客观发展的要求,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组织条件,C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共产党尚未建立,D项错误。
13.D
【详解】
据材料“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可知,材料强调五四运动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人心,思想和干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了奠基作用,D正确;材料未涉及五四运动的性质,而是强调其对中国革命所起到的促进作用,A错误;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B错误;五四运动中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C错误。
14.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四大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工农联盟,这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在革命中的作用,排除AB;中共四大提出工农联盟的思想,并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走上了工农联盟的革命道路,排除D。
1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召开前,上海、北京等地先后建立了早期党组织,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备了组织基础,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济基础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不是各地党组织的成立,D项错误。
16.B
【详解】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期间,天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工人罢工运动”和“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牵延不决,演成事实,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可知,材料反映了天津工人罢工运动的重大影响,说明工人阶级斗争的效果显著,所以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人阶级有了革命政党领导”,而且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天津商人要求武力镇压工人”,所以C错误;五四运动是青年学生发动的,所以D错误。
17.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宣传新思想的报刊种类明显增加,说明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故B正确;材料仅给出了新文化报刊的变化,没有涉及其他思想,不能判断宣传新文化已成为当时社会主要潮流,故A错误;材料给出的信息是报刊数量的变化,C项理解片面,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故D错误。
18.C
【详解】
五卅惨案后全国人民和国民政府都力主修改不平等条约,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利益,是国家主权意识觉醒的表现,故选C;“成为共识”、“趋于一致”的说法都过于绝对,题意主旨无法体现,排除AB;1925年北伐战争还没有开始,排除D。
19.C
【详解】
由材料“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等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的运用,故选C项;知识界包括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等社会阶层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是不相同的,故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共的工作重心是在城市,故排除B项;民众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地主、官僚、军阀等“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关注”表述太绝对,故排除D项。
20.D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由资产阶级变为无产阶级,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且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中国革命的群众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B、C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21.(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中国共产党诞生。
【详解】
(1)事件:根据材料“这一天,是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与劳动界的五月一日,有同一意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由青年学生为先锋队的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所以材料一中的“这一天”指的是五四运动。
导火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学生们群情激愤,由此爆发五四运动。因此,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根据材料“各种宣传社会主义的新刊物和各种由青年人组成的社团纷纷涌现”、“从1919年到1922年先后有30多种马列经典著作译成中文”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据材料“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可知,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故五四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诞生。
22.表现: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的热情。
认识: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详解】
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信息“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可得出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根据材料“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可得出传播中心活跃;根据材料“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可得出舆论界的热情。
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信息“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可得出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根据材料信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
试卷第1页,总3页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
开辟革命新道路
1.朱德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
A.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
B.反映了党领导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
C.促成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A.实现了国家关税自主
B.积极抵制日本侵略战争
C.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
D.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3.一个名词总是对应一个时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红军”一词对应的时代是
A.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B.全民族团结抗战时期
C.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井冈山的斗争》
D.《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5.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性质是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私人资本主义
D.国家资本主义
6.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
A.从重工业方面开始的
B.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C.从商业方面开始的
D.从农业方面开始的
7.1927年9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在土地革命时期坚持武装斗争
B.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
C.贯彻落实“八七”会议的精神
D.认识到了加强军队建设的重要性
8.1928年到1931年,为应对巨额的军费开支,国民政府发行了大量的债券。公债由政府控制的银行以面额的5到7折销售,而还本付息则是按原价计算,于是很多人利用关系从银行低价购买债券,等政府高价偿还。据此可知,国民政府发行的债券客观上
A.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有力地抵制了西方经济入侵
D.加速了民国官僚资本崛起
9.1927年8月,湖南省委决定把湖南秋收起义区域划分为湘中、湘南、湘西和西南四个区。这个计划遭到毛泽东等的坚决反对。湖南省委最终决定“放弃其他几个中心”,只举行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四围各县的暴动”。这说明当时
A.毛泽东对秋收起义有正确的认识
B.湖南省委“左"倾思潮强烈
C.秋收起义使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
D.共产党革命领导经验的不足
10.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在中央苏区深人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制定《中央巡视条例》,颁布党历史上第一部审计条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广泛吸收工农群众组建突击队、轻骑队等,检查各机关工作情况和干部作风,并在《红色中华》等开辟专栏,对腐败行为和不良风气进行揭露和批判,深得民心。这充分说明中央苏区
A.土地革命进展迅速
B.政权建设重视民意
C.统一战线巩固扩大
D.反腐倡廉成效显著
11.《中华苏维埃选举细则》规定:乡苏维埃代表,工人每13人选代表1人,其他居民则为每50人选代表1人。全国苏维埃代表,城市居民每1500人选代表1人,农村居民每6000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主要为了
A.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体现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D.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12.1927年8月,中共中央制定了湘鄂赣等省农民秋收暴动的计划,其设想是通过暴动,夺取县城、省城,推翻当地反动政府,建立工农德谟克拉西专政的革命政权。由此推知,当时
A.中国共产党已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中共中央秋收暴动的计划带有冒进色彩
C.中国共产党开始明确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农民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
13.1937年,据国民政府实业部的工厂登记,当时全国符合工厂法的规定标准,即拥有动力或工人30人以上的厂矿,共有3935家,其中分布于长江下游苏、浙、沪三省市的,就有2336家,占总数的56%。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B.战争导致北方经济萧条
C.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D.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14.1928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收到毛泽东5月2日信后复函:“你们的任务就是在湘赣或赣粤边界以你们的军事实力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造成割据的局面向四周发展而推进湘鄂赣粤四省暴动局面的发展。”该复函表明了
A.中共党内思想达到空前团结与统一
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基本确立
C.中共中央对湘赣边界割据的肯定和期望
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成为党内共识
15.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土地革命成效显著
B.政府严控粮食价格
C.大量红军参与生产
D.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16.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规定:“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被没收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这项措施
A.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B.可能导致“左”的错误结果
C.有利于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D.激发解放区农民的生产热情
17.1931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决议:“中国为逐渐实行总理实业计划,于在国际平等互惠,不损害中国主权、行政权之条件下,得充分利用外国之资本技术,以发展国内天然之富源,发展国民经济,增进国际福利。”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意图
A.收回国家主权以发展经济
B.扶植国内的民族资本企业
C.实现民国初期的经济计划
D.寻求国际合作实现工业化
18.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可见外国侵略者
A.倒逼中国民族工业要自主创新
B.无意向中国输出资本
C.力图阳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企图控制中国重工业
19.1934年7-12月,中国白银外流,净输出额2.31亿元以上,走私出口的白银还没有算在内。为此,国民政府
A.实施“币制改革”
B.扩大财政赤字
C.奉行“通货膨胀”政策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0.1930年,皖西根据地的党员和团员开办了农民学校和识字班,讲授《农民识字课本》,宣传土地革命;1931年,鄂豫皖特区总工会也要求各级工会采取可行的办法开展学习,“使每一个会员都是共产主义的运动者”。这些举措
A.提高了党团成员的文化水平
B.提高了工农群众的革命意识
C.强化了基层工会的组织功能
D.壮大了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
21.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燎至全国。正是这段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党培育和形成了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芒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二十四字,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材料二?
毛泽东的《长征》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举例说明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是如何体现的。
(2)根据材料二.诗中的“远征”指的是什么?导致这次“远征”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长征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蒋介石凭借武力建立起南京国民政府,为表明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变革的决心和意志,他标榜继承三民主义,执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并颁布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和法规,在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然而事与愿违。表面看来是由于地方势力千方百计进行阻挠破坏而失败,究其根源还在于国民党自身的阶级属性,其难以代表人民的利益和中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变革的方向。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改革要解决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战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官员贪污造成的财政恶化问题。这种争夺地主利益的土地改革必然引起地主势力的强力阻挠。与此同时,国民党长期以来的军事失利、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等因素也使全国上下对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和政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产生质疑,不信任感持续攀升,对政府的离心力也不断增强。威信的缺失使地方军民包括国民政府地方组织机构,无视中央政令,不断抵制和破坏土地改革。
——摘编自周创奇《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改革失败原因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土地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改革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可知反映的是1928年井冈山会师推动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根据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A项正确;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是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而党开始领导土地改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国共十年对峙局面基本结束,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排除C项;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1930年和1933年,国民政府两次提高进口关税税率,而且提高的幅度还有所增加,这是当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正在进行,目的是发展农工商业,而不是改变财政困难,所以这一举措是可以保护民族工业发展的,D项正确,排除C项;1927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关税自主,排除A项;1931年日本开始侵华后,国民政府并没有积极抵抗日本侵略,排除B项。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因此A项正确,BCD项项分别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革命军,人民解放军,故排除。故选A。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创作于1930年1月,该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B项正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为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排除A项;《井冈山的斗争》是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关于湘赣边界红色割据区域斗争情况的报告,排除C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于1936年12月在陕北的红军大学所作的演讲,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性质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中官僚资本是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
因此B项正确,ACD项排除。故选B。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因此B项正确,ACD项排除。故选B。
7.D
【详解】
根据“三湾改编”“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可得出,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认识到党对军队领导及军队建设的重要性,要建设一支党领导下的军队,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军队的建设,而不是坚持土地革命,排除A项;材料与纠正右倾无关,且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军队建设,而不是八七会议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
8.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28年到1931年,很多人利用关系,从政府控制的银行低价购买债以获得暴利。结合所学可知,这部分人很大可能是国民政府的官僚,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聚敛财富,这一现象加速了民国官僚资本的崛起,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发行国债的情况,与“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有力地抵制了西方经济入侵”,排除C项。
9.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湖南省委最终决定“放弃其他几个中心”,只举行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四围各县的暴动”,体现了秋起起义的思路仍然是进攻大城市,尚未认清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这说明共产党当时对于如何进行革命仍处于摸索阶段,共产党革命领导经验的不足,故D项正确;毛泽东没有反对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的决定,不能说明“毛泽东对秋收起义有正确的认识”,排除A项;湖南省委的决定是由于缺乏革命经验所导致的,并非一意孤行的“左”倾冒险激进思想所导致的,排除B项;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革命中心才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C项。
10.B
【详解】
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央苏区在政权建设方面十分重视民意,发展干群关系,巩固政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革命的开展速度,排除A;材料强调的并不是统一战线,排除C;材料主旨不是反腐倡廉,排除D。
11.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工人和农民、城市和农村选举代表比例,工人占有优势,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所以A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而材料所体现的时间为国共对峙时期,B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所以B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目的,所以C错误;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D项与材料无关,所以D错误。
12.B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1927年8月中共中央制定了湘鄂赣等省农民秋收暴动的计划,其设想是走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而事实上证明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相反带有“左倾”冒进的色彩,后来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B正确,A排除;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已经表明中国共产党明确武装斗争的重要性,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注意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但是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依然是无产阶级,D排除。故选B。
13.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主要的厂矿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这说明工业发展不平衡,A正确;1937年以前的战争主要在南方,排除B;经济格局依然是南重北轻,东重西轻,格局未发生变化,排除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14.C
【详解】
材料中中共中央指示毛泽东今后的基本任务是,发动湘赣或赣粤边界工农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扩大割据局面,这表现出中共中央对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割据斗争的肯定和期望,故选C;1945年,中共七大上,中共党内思想达到空前团结与统一,故排除A;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故排除B;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理论,故排除D。
15.A
【详解】
根据材料“1930年”“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和所学知识可知,红军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对于增加粮食产量及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A正确;材料与政府控制粮食价格无关,B排除;C不属于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政策性因素,排除;当时仍然是传统耕作方式,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6.C
【详解】
根据材料“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被没收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赢得了民心,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在抗战期间,也有利于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所以C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所以A错误;该措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B项说法错误,所以B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此时还未到解放战争时期,因此“激发解放区农民的生产热情”说法不准确,所以D错误。
17.D
【详解】
材料“得充分利用外国之资本技术,以发展国内天然之富源,发展国民经济,增进国际福利”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希望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引进外资和技术来开发国内资源,推动国家的工业化,D正确;材料与收回国家主权无关,A排除;材料与扶植国内民族资本企业无关,B排除;该措施并非是计划经济,C排除。故选D。
18.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害怕机器进口使中国国力强大,这不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故企图阻扰,所以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体现“倒逼中国民族工业要自主创”,所以A不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主要表现为资本输出,所以B不符合题意;企图控制中国重工业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所以D不符合题意。
19.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1934年7-12月,中国白银外流,净输出额2.31亿元以上,走私出口的白银还没有算在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所以A符合题意;“扩大财政赤字”非国民政府采取的政策,所以B不符合题意;奉行“通货膨胀”政策不是国民政府采取的政策,所以C不符合题意;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不是国民政府采取的政策,所以D不符合题意。
20.B
【详解】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注重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而在讲授的内容选择上,侧重党的主张,这有助于提高工农群众的革命意识,B正确;皖西根据地针对的是农民而非党团成员,排除A;C与皖西根据地的对象不符,排除C;国民革命在1927年就结束了,排除D。
21.
(1)“坚定信念”: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人井冈山,继续革命,对革命充满自信。“敢闯新路”:抛弃城市中心论,开创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革命道路。“依靠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2)长征。“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挑战生命极限的大无畏精神;求实创新的精神。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坚定信念”是指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人井冈山,继续革命,对革命充满自信。“敢闯新路”抛弃抛弃城市中心论,开创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依靠群众”则是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2)根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并结合所学可知是长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次远征的最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根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征精神是指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挑战生命极限的大无畏精神和求实创新的精神。
22.(1)目的:标榜继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增加收人,缓解政府财政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2)原因:地主阶级的强力阻挠;南京国民政府权威流失,政令在地方难以畅通;本质上是由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属性决定。
【详解】
(1)目的:根据材料“为表明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变革的决心和意志,他标榜继承三民主义”得出标榜继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改革要解决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战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官员贪污造成的财政恶化问题”得出增加收人,缓解政府财政危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2)原因:根据材料“这种争夺地主利益的土地改革必然引起地主势力的强力阻挠”得出地主阶级的强力阻挠;根据材料“威信的缺失使地方军民包括国民政府地方组织机构,无视中央政令,不断抵制和破坏土地改革”得出南京国民政府权威流失,政令在地方难以畅通;根据材料“究其根源还在于国民党自身的阶级属性,其难以代表人民的利益和中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变革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本质上是由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属性决定。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