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短文两篇·蝉·贝壳》课文原文
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1980年6月23日
贝壳 席慕蓉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迥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的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小居中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3课《短文两篇·蝉·贝壳》同步精品练习
【名师导读】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该怎样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千年之后,我们又会给人们留下些什么?从蝉短暂的鸣叫中,从贝壳美丽的花纹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力量。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度过宝贵的生命,如何让生命绽放璀璨的光彩是值得每一个成长中的人思考的问题。
【积累运用】
(一)课内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收敛( ) 贝壳( ) 零( )落 卑( )微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蝉( )( )敛( )( )恕( )( )微( )( )
禅( )( )剑( )( )怒( )( )徽( )( )
3、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
①收拢,合拢。 ( )
②持续嘈杂,是人厌烦。 ( )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 )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
4、对两篇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蝉》中写到蝉的叫声使人“很烦”“聒聒”,后面又说“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是前后矛盾的。
B.《蝉》这篇短文通过写蝉“17年埋在泥中”与蝉“活一个夏天”的对比,突出了蝉的生命意义。
C.《贝壳》通过写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表现了人们对贝壳的珍视,突出了贝壳精致的特点。
D.《贝壳》一文从贝类死去而贝壳长存得到启示,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5、假如你是那只在地下埋了17年,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记下你的想法和做法。
6、请从课文中选择让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或词语,写下你独特的感悟。
文中的词、句:
你独特的感悟:
(二)中考链接(★★)
7、(中考题)下面句子中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
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8、(中考题)根据提示仿写句子。
合上书页,静静躺在床上,我不禁思绪万千。是啊,人的生命是那样短暂而宝贵,我无法增加它的长度,但我可以努力增长它的宽度。在人生的旅程中,我要做勇敢的攀登者,用脚步丈量每一座山峰;我要做无畏的航行者,用双桨征服每一处险滩;我要做
, 。
9、(中考题)观看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用一个成语或俗语为漫画拟一个能反映作品主题的标题(不超过6字)。
(2)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选自《中国漫画》作者 曹开翔)
【理解感悟】
一、语言品味
品味下面的句子的含义。
10、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1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阅读《蝉》和《贝壳》,回答问题。
(甲)蝉
①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②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③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④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⑤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⑥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⑦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乙)贝壳
①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②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③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 A 、多 B 、多么地 C 啊!
④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⑤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⑥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12、联系上下文,在(乙)文中A、B、C三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A、 B、 C、
13、(甲)文第⑥段加点的字“那”指什么?
14、试从内容和写法方面比较(甲)、(乙)两篇文章的异同。
15、如何看待生老病死,如何对待短暂的生命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请结合个人经历或联系名人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二)课外阅读:(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络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①。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注:①[休止]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16、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17、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
音乐老师听出了贝多芬心里“ ”的音乐。
18、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作用:
19、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 )句赏析:
20、“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效果,音乐中有,文学中也有。下列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不具有这种效果的一项是( )
A. 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完“法兰西万岁”后,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最后一课》
B.着父亲艰难地过铁道时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背影》
C.我向藤野先生告别时,他的脸色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
D.时近初冬,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我靠着火,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21、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 词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60字以内)
三、综合探究:
22、(中考题)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它旨在让搁浅的民族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让我们走近文化遗产,做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1)我国有很多独特的民间传统节日,请你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古代民间传统节日的名称。(任选两题填空)(2分)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 ②
③ ④
(2)为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热情,请你为其中一个传统节日创设一句令人动心的广告语。(限20字以内)
节日名:
广告语: 。
【知识卡片】
(一)字词卡片:
1、字音:收敛 聒聒 贝壳
2、字形:宽恕 收敛 卑微
3、词义:聒聒 卑微 一丝不苟
(二)写作卡片:
1、学习写法:(1)以小见大的写法:从细小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
(2)对比的写法:如蝉在泥中埋17年和活一个夏天的对比;如贝类生命的短暂和贝壳存在时间之长的对比。
2、积累素材:
(1)名言警句
A.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列宁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C.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2) 名人故事:巴尔扎克惜时如金
巴尔扎克是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时间是一分一秒也不空过的,一次,巴尔扎克太累了,对一个朋友说:“我睡一会儿,你一小时后叫醒我。”一个小时过去了,朋友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巴尔扎克醒来后,发现超过了一小时,几乎是暴跳如雷的对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叫醒我,耽误了我多少时间啊!”他平时每天写作十六七个小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日三餐由仆人从特定的窗口放进去。1850年,51岁的他自我感觉心脏病要大发作了。他问医生还能活多久,半年,还是六星期?医生都用摇头来回答。巴尔扎克着急的说:“至少6天总可以吧?我还可以写个提纲,还可以把已经出版的50 卷校订一下。”
3、赏析片段:
那不屈的小草哟,在雨后强劲地挺立在石缝中,这点点绿意,竟让我们心生敬意。你问我,是什么样的动力让小草挺立而不动摇 我只给你会心一笑,因为身为父亲的我,不知如何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现在,父亲告诉你,小草记住了自己生长的时候,它在挣扎,在奋斗,终于,挤出绿来。父亲希望小草的精神能给你一丝启迪,那就是用你的精彩,你的活力去涂抹平淡的世界! (2006年福州考生)
参考答案
第3课 短文两篇
1、liǎn ké líng bēi
2、chán蝉鸣chán 禅师 liǎn 收敛 jiàn 刀剑 shù 宽恕 nù 愤怒 wēi 微笑 huī 国徽
3、①收敛 ②聒聒 ③卑微 ④一丝不苟
4、A并不矛盾。5、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围绕生命主题展开即可。 6、略
7、D
8、示例:(我要做)辛勤的耕耘者,用汗水浇灌每一株幼苗。(语意连贯,句式相同即可)
9、(1)不设统一答案。例:望而却(止)步、望而生畏、目瞪口呆、狮子大开口等。(如果不是成语或俗语,只要符合主题,即可。)
(2)答题要点:某些公园景点,任意提高门票价格,仿佛门前的狮子张开血盆大口,使游客望而却步。
10、“烦人的聒聒”是抑,“宽恕”是扬,此句通过作者对待蝉的鸣叫声的态度等转变,表达了对生命价值,对“好好活着”的肯定。
11、这是作者从贝类生命虽脆弱,却留下了精致而坚硬的的贝壳这一小事中得到的生命感悟,启示我们要让自己活得精彩,要为后世留下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
12、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13、不管活多久,都要好好地过活。
14、同:内容上都试图揭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写法上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都有简洁而生动的描写。
异:内容上《蝉》揭示了生命“要好好活着”的主题,强调了生命的价值,而《贝壳》揭示了“要活得精彩,要为后世留下有价值的东西”的主题。写法上,《蝉》主要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并借朋友之口揭示主题;《贝壳》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主题。《蝉》行文写到蝉为止,主题表达比较含蓄;《贝壳》联系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主题表达更为直接。
15、生命短暂,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16、寡言少语,平凡朴实,有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意同即可)
17、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
18、含义: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与幸福感,使平凡的人能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提升。作用:点明题意,揭示主旨。(意同即可)
19、A以“骤然”写动作之快,以“抓握成拳”写力量之大,以“一络白发披到额前”写激动的外表,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或:通过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意同即可)
B句通过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音乐老师沉浸在音乐中的情形,突出了他对学生精神的感染。或:以景写人,以午后的阳光映衬着老人的白发,突出他不同寻常的形象;以“向导”的比喻揭示他对学生的巨大影响。(意同即可)
20、 D
21、能在描述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对音乐的感受即可。
22、(1) ①元宵节 ②重阳节 ③春节 ④中秋节
(四个节日写对任意两个即可)
(2)示例:中秋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句子通顺,紧扣节日特征,立意上能体观传统文化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3.《短文两篇·蝉·贝壳》超超级精品教学课件
详细配套教案
小思 席慕蓉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席慕容 《生命的滋味》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字词准备
收敛(liǎn):收拢,合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蝉
小思
同学们,你们了解蝉吗,知道它的一生吗?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蝉 的 一 生
卵会在树洞里生活十个月之久——幼虫会在六月或七月从树洞里爬出来——从树洞钻出前,若虫马上脱皮而成一龄虫——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而成为二龄若虫。——一年后,若虫身体长大两倍,然后再脱皮称为三龄若虫。——再过一年。若虫又长了两倍,再脱皮成为四龄若虫。——再过两年,又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然后在夏天爬出地面——产卵后的第六年夏天五龄若虫羽化成虫——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来交配,等待死亡——交配后的雌蝉会在树上产卵——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蝉》
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luán),香港作家。196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1965年获罗富国师范学院教育文凭,后任中学教师多年。1973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头衔。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
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炼 ,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 《路上谈》、《日影行》、《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小思致力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曾任「香港文学双年奖」散文组评判、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学艺术顾问等。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3、课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
的感受 这句话又有什么深刻意蕴?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先抑后扬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文眼: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又有什么深刻意蕴?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深刻意蕴: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
《贝壳》
作者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蒙古族女诗人。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她是台湾画家、作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她的作品还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写给幸福》 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她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请问贝壳美在何处?
2、作者对贝壳做了一番描述之后,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3、课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4、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5、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请问贝壳美在何处?请概括并找出作者赞美贝壳的相关语句。
贝壳的美: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赞美语句:
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对贝壳做了一番描述之后,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生发的联想:
作者想到贝壳里那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3、课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这句话是作者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儿,空间要多一点儿,因此这句话是用反问句来表达了自己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的思想感情。
4、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却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表面看带有贬意,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执著而单纯的美的愿望和追求。
5、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文章主旨:
人更应该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更应该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再读课文 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相同之处: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①《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②《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③《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课文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拓展延伸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的宝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课堂作业
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课后作业
1、课外收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名言或事例,抄写在《采蜜集》中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欣赏和品评并摘录一篇抄写在《采蜜集》中做为积累。
愿同学们做生命的强者
放飞——理想
展翅——翱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8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公开课课件
贝壳
贝 壳
席慕蓉
自由朗读
艺术品
宝 贝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贝壳啊,你……,可在我心中你……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席慕蓉(摘自《生命的滋味》)
谢 谢!
席慕容,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她的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广21世纪数痘
27世纪数育
www.
nipic.com/tony
席慕蓉散文
席慕蓉著
匪出饭社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贝壳》公开课教案
课前指导:同学们,很开心能来到我们9班。我是来自昆三中的老师。你们的很多老同学听说老师要来9班上课,纷纷要我带来他们对你们的问候。你们平常朗读有自己喜欢的方式吗?(融洽气氛,缓解紧张)
一、 谈谈自己眼中的贝壳。
师:同学们,你们谁见过贝壳?
生:见过。描述自己所见到的贝壳。
师:大家都讲述了自己眼里的贝壳,在作家席慕容的眼里贝壳又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接走近席慕容,一同欣赏她的《贝壳》。请打开课本第12页。
二、 欣赏作者眼里的贝壳。
师:课前我们谈论了同学各自喜欢的朗读方式,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并思考:在作者的眼里贝壳是什么呢?
(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宝贝啊!)
生:是"艺术品""宝贝"。
师:为什么说贝壳是艺术品,是宝贝呢?
生:因为贝壳很精致,很珍贵。
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语上看出贝壳有"精致"的特点?
生:(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个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
师:是啊,一切美妙的东西都是艺术品。包括贝壳在内。
师:那为什么说它是宝贝呢?
生:(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
师:古时候贝壳用作货币,就是在近代,深海珠贝仍然是欧洲贵族奢侈华丽的标志,在人们眼中是价值的体现。贝壳如同宝贝一样的珍贵。
师:正是贝壳的珍贵、精致,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宝贝啊!"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赞叹、欣赏。
师:这种真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老师也不禁多读了几遍,于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这句话删去一些词也是读得通的。来,咱们也来找找,看看可以删去哪些词?为什么作者不删去呢?
师:"躺着"是拟人手法,在作者眼里贝壳即使没了柔软肉体,贝壳仍然是有生命的,就像艺术品一般,生命得到了永恒。"躺"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贝壳的一种尊重,一种敬畏。一种赞叹,一种欣赏。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你觉得他读得怎样?读这句话时,你觉得哪几个词要读重音,语速、语调、语气要怎样?
师:"实在""艺术品""宝贝"要读重音,读出珍贵的感觉。语速要稍微缓慢些,语调要激昂些,语气要用赞叹、欣赏的语气。你来试试。好,读出味道来了。我们也一起来读。
生:全班齐读。
师:这种赞叹欣赏的情感还体现哪些句子或者是词上或是标点符号上?
生:(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执着)
师:主要是从哪几个词语中读出这种赞叹、欣赏的语气?
生: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
师:这里连用了几个多?
生:三个。
师:一连三个"多"字强烈地表达出作者的一种赞叹。谁来读一读。
师:还体现在哪里?
生:(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
师:特别是哪个词?"怪不得"是一种感叹!男生一起来读这一句。
生:读。
师:还体现在什么标点符号上?
生:!
师:作者用"!"直接表达出对贝壳的赞叹、欣赏。一起来读1-3段,有感叹号的句子。
生读。
师小结:贝壳虽小,但在作者眼里却是那样的精致,仔细、一丝不苟来塑造着执着而美丽的形象。
三、 领悟作者心中的贝壳。
师:有人说席慕容的作品"是人生的一种思考,是自我的一种释放"。她的作品语言平淡隽永,往往把深邃的人生哲理蕴含在简单的事物中,耐人寻味。
请大家默读课文4-6自然段。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呢?
生:默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静静默读的场面令人感动,很多同学一边读一边画,这就是勾画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推广。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师:在这里,作者由小小贝壳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师:那么,你认为怎样做才是"更精致"?
生:完美、漂亮。
师:"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师:作者从小小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用心营造自己精美的居所,而联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儿,空间要多一点儿,所以要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努力营造好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
好,请我们女生来朗读一次。
师:这段应该怎样读?
生:要慢些,要读出一种思索的味道。
师:还要注意什么?
生:停顿。
师:第一问和第二问之间要停顿的稍长些,这里表面上是对读者的提问,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叩问,所以音调要轻,语速要慢,要读出一种思衬得感觉。一齐来读。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生: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师:"固执"原本指人做事怎样?这里的"固执"指什么意思?
师:"固执"指的是做事执着,简单则是指做事的想法。
师:作者有什么想法?
生: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师:作者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里的"也许"是什么意思?能去掉这个词吗?
明确:"也许"是不很肯定,表明作者并不是强求每个人都能对他留下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只希望有人观看就行,看来要求很低。
师:作者希望人们只是观看她留下的痕迹吗?
生:不是的,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师:作者想要人们怎样?一旦有人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那么,他也就读懂了谁?读懂了?
生:能读懂她的心。
师:看来作者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的崇拜和赞美,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着的爱美的灵魂。有人能读她那固执而又简单的心,作者的想法是多么地单纯。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就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师: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也曾拥有这样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
生:学生列举。
师: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父亲临终时嘱咐司马迁要完成他未完成的史书。为了实现这个单纯的愿望,司马迁就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即使因李陵事件牵连,啷当入狱,身受极刑,他仍然不放弃,几十年如一日,最终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著作《史记》。
古今中外这样的名家不胜枚举。这些人早已死去,但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思想即使是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是那样的耀眼,那样的光彩夺目,不禁令人珍惜、令人惊叹。
一齐朗读6两段。
生:读。
四、 抒写心中的贝壳。
师:作者写贝壳其实就是为了表现他对人生的思考。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像那颗小小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着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那么,你们也能否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该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呢?请把你的感受抒写出来。
贝壳啊,你。。。。。。,可在我心中你。。。。。。
五、好诗不厌百回读,好文章同样如此。《贝壳》这篇文章短小而又精炼,就像一枚精致的贝壳,今人回味,值得把玩。让我们再次走进席慕容,透过文字,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吧。齐读课文。
六、小结。
正如席慕容所说的"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只要我们有一颗简单执着的心,仔细、一丝不苟去做,相信有一天命运终究会回馈我们那精致美丽的礼物------贝壳。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1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3. 短文两篇《蝉》·《贝壳》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席慕容 《生命的滋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收敛(liǎn):收拢,合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 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
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同学们,你们了解蝉吗,知道它的一生吗?
蝉 的 一 生
卵会在树洞
里生活十
个月之久
幼虫会在六月
或七月从树洞
里爬出来
从树洞钻出前,若虫
马上脱皮而成一龄虫
两个月后,若
虫第二次脱皮而
成为二龄若虫。
一年后,若虫身体长
大两倍,然后再脱皮
称为三龄若虫。
再过一年。若虫
又长了两倍,再脱
皮成为四龄若虫。
再过两年,又长大两倍,
脱皮成为五龄若虫,
然后在夏天爬出地面
产卵后的第
六年夏天五龄
若虫羽化成虫
成虫大约只有
两个星期的生命
羽化后五、六天雄
蝉以歌声引诱雌蝉
来交配,等待死亡
交配后
的雌蝉
会在树
上产卵
小思,原名卢玮銮(luán),香港作家。196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1965年获罗富国师范学院教育文凭,后任中学教师多年。1973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头衔。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 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炼 ,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 《路上谈》、《日影行》、《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小思致力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曾任「香港文学双年奖」散文组评判、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学艺术顾问等 。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
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3、课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
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
的感受 这句话又有什么深刻意蕴?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抑:
扬:
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文眼: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又有什么深刻意蕴?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深刻意蕴: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
了好感甚至敬意。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蒙古族女诗人。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她是台湾画家、作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她的作品还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写给幸福》 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她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请问
贝壳美在何处?
2、作者对贝壳做了一番描述之后,然后生发了哪些联
想
3、课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
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句
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4、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
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
处的“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5、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请问贝壳美在何处?请概括并找出作者赞美贝壳的相关语句。
贝壳的美: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赞美语句:
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2、作者对贝壳做了一番描述之后,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生发的联想:
作者想到贝壳里那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3、课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这句话是作者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儿,空间要多一点儿,因此这句话是用反问句来表达了自己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4、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却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表面看带有贬意,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执著而单纯的美的愿望和追求。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5、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文章主旨:
人更应该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更应该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①《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②《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③《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的宝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课堂作业: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 要固执地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1、课外收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名言或事例,抄写在《采蜜集》中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欣赏和品评并摘录一篇抄写在《采蜜集》中做为积累。
愿同学们做生命的强者
放飞
理想
展翅
翱翔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蝉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问题研究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贝壳
一、整体把握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二、问题研究
1.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练习说明
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现的主题。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二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意蕴。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2.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本题旨在通过对语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二、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四、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步骤
1.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 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 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简单介绍两位作者。让学生默读两篇课文。
2.朗读。
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出学习重点。
4.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5.推荐席慕蓉或小思的另外几篇诗文,留给学生课外阅读欣赏。
有关资料
一、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摘自《承教小记》,华汉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增订第廿二版。文字略有改动)
二、试谈小思——以《承教小记》为主(黄继持)
读小思的文章令人气静神凝。这里故意不用“气定神闲”的“闲”字,怕引起类似“闲散”“闲逸”的联想。小思的小品与晚明的小品,两者用心是颇为不同的。她笔名的“思”字下得恰当。几乎每一篇文章,包括貌若闲逸的写景之什,都具思理,有时还严肃得几近凝重。不过,那思理是从生活实感领悟出来,又归结到真性常情的,所以能清人神志而悦人心。小思笔名,据说原来想用“夏飔”。炎夏清风,豁人心神,正堪喻其文品。至于“飔”字另一义训为“疾风”,则踔厉风发,豪放飙举者,显然不是小思给人的印象。应该是,风华内敛,潜气内转,修养有素而见诸文。她不逞才情而走上艺术之路。
在小思,大抵可以说,艺术不能离开性情与思想安然流露的韵致。性情与思想,修养工夫主要不在“文中”,正如陆放翁所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但性情与思想,是否能够转化为艺术,恐怕也要下一定“文中”的工夫。不过,当“文外”“诗外”者化入艺术之中,则原来的性情与思想也就成为艺术的有机成素。谈说起来,便不仅仅是揄扬作者人品道德或思想境界,而是谈“艺”所不可或缺的一环了。
论小思的散文,或说其文词清醇雅正,针线绵密,剪裁有度;或说其淡素自然,却观之不厌;或说其情理交融,而精莹明澈;或甚且稍涉夸饰套用东坡居士评陶靖节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都大体上能够指出其文风貌。然而徒论风貌,毕竟不能尽作者“文心”之全。作品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作者的性情学问思想,两者关系,大抵是“不即不离,不一不二”的吧:既不可直接等同,也不可绝缘孤立。这本是文艺通则,但读小思这样的散文作家,更加不可忽略。“文心”之全,便应统摄“文外”“文中”。虽则评文规矩,只能就文论文;文中有人,可观文知人;却不能倒转过来,作出据人评文,以人代文的事体。我们寻绎小思之“思”,也只应在文中寻绎,并不是把她的思想“还原“,便算品评了她的文章。不过对于探求她的“文心”,大概还会有点帮助。
(节选自《承教小记》,华汉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增订第廿二版)
三、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五、欣赏探究: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总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讨论,教师鼓励性引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