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羞怯(què)
余晖(huī)
咒骂(zhòu)
神彩奕奕(yì)
B.麝香(shè)
敛翅(liǎn)
匍匐(pú
fú)
大相径庭(jìng)
C.温驯(xùn)
小凫(fú)
虐待(nüè)
哺乳动物(pǔ)
D.嗔怪(zhēn)
蹒跚(pán)
模样(mú)
脸色煞白(shà)
2.(2020秋?荷塘区校级月考)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 )
A.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àn
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cuá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shèn)要好得远。
C.我也怅(chàng)然地、愤恨地,在诅(zǔ)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D.(藤萝)紫色的大条幅上,泛(fàng)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ìng)溅的水花。
3.(2019秋?新邵县期末)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语言描写
)
B.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写
)
C.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心理描写
)
D.三妹常常取一条红带,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动作描写
)
4.(2020?黄冈模拟)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母狼立刻蹦了起来,地上陡地飞起一团团白色的狼毛。
②一个寂静的早晨,母狼趴在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扫帚下面。
③它两肋消瘦,奶头却被乳汁胀得鼓鼓的,脊背神经质地抽搐着,使得奶头也不停地颤动。
④突然从灌木丛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
⑤这儿又暖和,又没有风,母狼晒得浑身软绵绵的。
⑥它打着盹儿,不时睁开一只矇眬的睡眼看看。
A.④①③⑤②⑥
B.②⑥③⑤④①
C.②④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③④①
5.(2019秋?单县期末)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B.一狼得骨止
止有剩骨
C.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D.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又数刀毙之
6.(2018?毕节市)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7.(2020春?道外区期末)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将“努力”与“随时”调换位置)
B.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删掉“具体”)
C.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传统。(将“传统”改为“作用”)
D.经过共同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删掉“使”)
8.(2018?无锡)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9.下列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
B.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C.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
D.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
10.下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三妹便怂恿(鼓动别人去做)着她去拿一只来。
B.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远远地看)着了。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弯着身体卧倒)着一只很可怜的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D.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11.下列画线字词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缀行甚远(紧跟)
恐前后受其敌(敌人)
B.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一狼洞其中(打洞)
C.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D.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12.下面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6》中收录的各种怪诞不经的比赛记录令人不可思议。
B.郑州1号线开通首日,东西两边的客流量大相径庭,两边都很热闹。
C.她减了又长回来,改食谱、换新衣,这周神采奕奕,下周又衣着邋遢。
D.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及待地来找我。
13.对《猫》的语言风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明快朴实清新
B.寓理于事感情真挚
C.冷峻思考辛辣批判
D.平淡自然含蓄委婉
14.下列对课文《猫》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B.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C.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微笑着”看,得知小猫死讯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D.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与“我”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中心。
15.下列对《狼》写作特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有叙有议,主题深刻鲜明。
B.描述屠户杀两狼的过程细腻生动,使人如临其境。
C.屠户和狼的形象是通过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刻画的。
D.文章叙事简洁,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6.(2018秋?丹江口市期末)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7.(2020?济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声“喵喵”
黄咏梅
①小黑弟弟目测不到一岁。遇到他的时候,肚皮瘦得像刀片,通体黑毛都遮盖不住一身骨架,如果不是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他看起来有点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在我们单元楼下徘徊,而且不怕人,懂得朝人喵喵,释放出与人社交的信号。
②小黑占据了我们楼下的地盘,朝每个进出的人“喵喵”,以此获得善良的人的喂食。每天吃过晚饭,我用一次性纸碟装上猫粮,下楼如果没看到他,只要稍站片刻,朝着远处喊几声“小黑”,必能看到一条黑影,屁颠颠一路小跑过来,边跑边“喵喵”,发出因为跑动而发颤的欢叫。我不确定他是否知道“小黑”就是他,他应声而来,跑到跟前,先是用脑袋蹭我的腿,接着在地上打滚,朝我亮出他隐秘的肚皮。如果我故意逗他,不把食物放下,他就会双腿直立尽量站得高高的,用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盯着我,萌态可掬,叫人不忍再捉弄他,乖乖将食物送上。放下小黑的食物,我会在小区散步消食,留他独自享受美食,走出好几步远,还能听到他咀嚼时发出嗷嗷的满足的声音,我的心情也随着生起岁月静好的满足。
③如此喂养有一个多月,眼见小黑的肚子慢慢圆润起来。有一天,把食盆放下,照常去散步,不到一百米,想起忘戴耳机,又折返回家。走到楼下,竟然目睹到一场战争。在小黑的食盆边,一只花脸猫,一只大黑猫,距离小黑不到一米的地方,发出此起彼伏的呜呜叫,叫声震天响。三猫对峙,小黑从小小的胸腔发出压抑的鸣叫,只坚持了一会儿,寡不敌众,仓皇逃窜。我赶过去,那两只猫见人即闪。食盆里还没吃到一半,我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在我转身看不见的地方,原来是一次次争食之战。我朝远处喊“小黑”,这次,等得久了一点,那条小黑影还是欢呼着回来了。
④此后,我喂小黑,都站在他身边为他赶走同族的现觊觎,以家长的身份撑腰,直到他咽光最后一口粮。但我万万没想到,这种做法给小黑带来的却是灾难。
⑤我们这个单元楼因为小黑的食盆成了猫族的战场,他们抢地盘,先是低声商量,互不妥协,然后高亢地威胁,继而大打出手。有人投诉我喂流浪猫,弄得猫犬不宁。我自知理亏,于是想了个新办法,将小黑引到远离单元楼的一个河涌边,那里没有住宅区,估计他的同族也不会在那里出没。
⑥没想到在河涌边吃过几次,又被那只每日盯梢的花脸猫跟过来了。她总是站在离我们不到五米远的地方,眼巴巴地看着,尝试亦步亦趋接近,出于一种护亲扶弱的人类本能,我竟然狠心地捍卫着小黑的食盆,从不容许花脸猫挨近半步。直到有一次,花脸猫看着大块朵颐的小黑,竟然朝我发出两声低低的“喵喵”,她叫得很陌生,似乎是在模拟小黑的叫声,眼中闪烁出一种软弱的、服膺的光。我不止一次看到过她朝小黑叫嚣的样子,毛发耸起,目露凶光,眼前的她跟那只母夜叉判若两猫。这叫声使我对她产生了歉疚。人总是容易被那些向自己低头甚至谄媚的姿态俘虏。动物从来没有这个法则,它们按照自己的天性攻击、争夺、死守,直到头破血流也不明白。
⑦那次之后,我打定主意,带上两个食盆,一只给小黑,一只给花脸猫。但是,我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得到实现。我再也没看到过这两只猫。几天之后,我在楼下一块隐秘的石头上,找到了小黑弟弟。他死于一盘掺入了毒药的甜蜜诱惑,死于对人的信任和依赖,而不是同族的威胁。
⑧我自责过很多次,如果不是我为小黑弟弟养成的这种“习”与“惯”,就让他接受自己的宿命,像成千上万的流浪猫一样,觅食、争地盘,苟延残喘两三年,最终死于饥寒交迫,他会不会更快乐?如果是的话,那他朝我毫无保留地打滚、翻肚皮的那些时刻,是不是就不能称之为快乐?对于他来说,我是多么危险的存在。
⑨事实上,现在我走在路上,遇到一只惊慌避闪的流浪猫,我只敢用余光去追随,假如它朝我“喵喵”叫,我就会狠着心转身,逃得比它们还快。我怕自己那些垂手给出的善与爱,施予的不是简单的一饭一水,而是更多的伤害。我暗自发誓,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下辈子当一块石头好了。然而,石头也有可能会遇见猫儿们的一次次弥留之际,那么,如果这真是一种宿命的话,我想,我转世的那块石头,一定会释放出自己最大的热量,温暖地拥抱它们。
(选自《文学报》2019﹣03﹣﹣07,有删改)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每处不超过10字)
小黑的境遇
作者的态度
瘦弱可怜,楼下徘徊
主动将食物送上
①
以家长身份撑腰
争抢地盘,大打出手
②
③
自责,躲避流浪猫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他应声而来,跑到跟前,先是用脑袋蹭我的腿,接着在地上打滚,朝我亮出他隐秘的肚皮。
②花脸猫看着大块朵颐的小黑,竟然朝我发出两声低低的“喵喵”,她叫得很陌生,似乎是在模拟小黑的叫声,眼中闪烁出一种软弱的光。
(3)文章没有交代花脸猫的下场和去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本文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经典题精练之第五单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羞怯(què)
余晖(huī)
咒骂(zhòu)
神彩奕奕(yì)
B.麝香(shè)
敛翅(liǎn)
匍匐(pú
fú)
大相径庭(jìng)
C.温驯(xùn)
小凫(fú)
虐待(nüè)
哺乳动物(pǔ)
D.嗔怪(zhēn)
蹒跚(pán)
模样(mú)
脸色煞白(shà)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多为易读错、多音字、形近字,难度不大。
【解答】A.“羞怯(què)”读作“qiè”;
B.
正确;
C.“哺乳动物(pǔ)”读作“bǔ”;
D.“嗔怪(zhēn)”读作“chēn”;
故选:B。
【点评】考查的内容多为课文内出现的基础字,着重考查常用的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形声字。贵在平时积累、辨析。
2.(2020秋?荷塘区校级月考)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 )
A.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àn
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cuá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shèn)要好得远。
C.我也怅(chàng)然地、愤恨地,在诅(zǔ)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D.(藤萝)紫色的大条幅上,泛(fàng)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ìng)溅的水花。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泛着”的“泛”应读“fàn”,“迸溅”的“迸”应读“bèng”。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3.(2019秋?新邵县期末)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语言描写
)
B.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外貌描写
)
C.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心理描写
)
D.三妹常常取一条红带,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动作描写
)
【考点】描写方法.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描写的判断,需要明确对人物的正面描写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解答】A.有误,属于心理描写;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例如:她有着乌黑的头发,粉红色的外套称托出她那水灵灵的脸蛋。
2.动作描写(行动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例如:他迈着步子,踏步向前进。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如与别人交谈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例如:他诚恳的说:“对不起,老师,我错了。”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例如:他心想,如果我有了钱,那就可以买车了!
5.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他皱着眉毛,一种厌恶的神情。神态描写也叫表情描写。
4.(2020?黄冈模拟)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母狼立刻蹦了起来,地上陡地飞起一团团白色的狼毛。
②一个寂静的早晨,母狼趴在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扫帚下面。
③它两肋消瘦,奶头却被乳汁胀得鼓鼓的,脊背神经质地抽搐着,使得奶头也不停地颤动。
④突然从灌木丛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
⑤这儿又暖和,又没有风,母狼晒得浑身软绵绵的。
⑥它打着盹儿,不时睁开一只矇眬的睡眼看看。
A.④①③⑤②⑥
B.②⑥③⑤④①
C.②④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③④①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阅读所给六句话,写作对象是“母狼”,确定首句为②,写母狼趴在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扫帚下面。接着⑤句写母狼晒太阳的情景,先是“晒得浑身软绵绵的”,然后“⑥它打着盹儿”,③句整体描述母狼。④句“突然从灌木丛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转折,结果①“母狼立刻蹦了起来”,反应迅速。所以顺序为:②⑤⑥③④①。
故选:D。
【点评】排序题最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者是尾句,确定首句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相关(上下句中出现相同的词语),依据内容再进行排列顺序。排序完成后再仔细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意表达是否正确。
5.(2019秋?单县期末)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B.一狼得骨止
止有剩骨
C.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D.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又数刀毙之
【考点】一词多义.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解答】A.句意为: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敌:攻击。攻击/句意为: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敌:敌人;
B.句意为: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止:停止/句意为:只有剩下的骨头。止,同“只”只有;
C.句意为: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态/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意:打算;
D.句意为: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之:是代词,指狼。/句意为:又几刀砍死了狼。之:是代词,指狼
故选:D。
【点评】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6.(2018?毕节市)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考点】文学常识.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7.(2020春?道外区期末)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将“努力”与“随时”调换位置)
B.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删掉“具体”)
C.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传统。(将“传统”改为“作用”)
D.经过共同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删掉“使”)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解答】A、修改不正确,此句属语序不当,可将“随时发现”与“努力改正”调换位置;
B、修改正确;
C、修改正确;
D、修改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作答,可结全语句的理解辨析。
8.(2018?无锡)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结合病句常见类型及通过读来辨析作答。常见的病句的类型包括: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否定不当、成分赘余等。
【解答】A.搭配不当,“提高”和“范围”不能搭配,可去掉“和范围”;
B.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读经典名著”之后加上“的习惯”;
C.没有语病;
D.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但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而且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学生头脑中必须有常见病句类型的知识储备,并能准确判断出病句,采用排除法,把病句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9.下列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
B.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C.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
D.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
【考点】修辞手法及运用.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
【解答】A.“哭”、“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是拟人;
B.把“打开的线团”比作“纸风筝拖着的尾巴”,是比喻;
C.“唱着”,是拟人;
D.“焦急”、“哭起来”是拟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0.下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三妹便怂恿(鼓动别人去做)着她去拿一只来。
B.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远远地看)着了。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弯着身体卧倒)着一只很可怜的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D.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考点】字词的含义.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积累。解答此题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离开语境可能意思就改变了。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并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11.下列画线字词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缀行甚远(紧跟)
恐前后受其敌(敌人)
B.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一狼洞其中(打洞)
C.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D.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考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判断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A.有误,恐前后受其敌的“敌”应翻译为“攻击”;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2.下面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6》中收录的各种怪诞不经的比赛记录令人不可思议。
B.郑州1号线开通首日,东西两边的客流量大相径庭,两边都很热闹。
C.她减了又长回来,改食谱、换新衣,这周神采奕奕,下周又衣着邋遢。
D.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及待地来找我。
【考点】成语.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解答】A.使用正确,怪诞不经: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
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B.使用有误,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这与后面“两边都很热闹”的语境不符。
C.使用正确,神采奕奕: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D.使用正确,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13.对《猫》的语言风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明快朴实清新
B.寓理于事感情真挚
C.冷峻思考辛辣批判
D.平淡自然含蓄委婉
【考点】内容主旨.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从文中叙述对猫的态度的变化,以及“我”内里的悔意:“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剌我的良心的针!等,可见作品流露的是真情实意。在叙述“养猫”的情感变化时给以启示:对弱者悲惨生活的同情,做事不要先入为主,要客观实际。
故选:B。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14.下列对课文《猫》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B.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C.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微笑着”看,得知小猫死讯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D.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与“我”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中心。
【考点】内容主旨.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判断。
【解答】ACD.正确;
B.本文主要表达作者对自己冤枉猫的行为的反思,认识到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主观臆测,妄下断语。并没有表现“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
故选:B。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15.下列对《狼》写作特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有叙有议,主题深刻鲜明。
B.描述屠户杀两狼的过程细腻生动,使人如临其境。
C.屠户和狼的形象是通过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刻画的。
D.文章叙事简洁,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
【考点】写作手法.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正误的判断。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大意,熟记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这篇文章写屠户与狼有动作与神态描写,并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C。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做题方能得心应手。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6.(2018秋?丹江口市期末)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D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考点】文言实词;课内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版权所有
【分析】参考译文:(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焦急万分)看样子相当仓皇。
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奔跑嚎叫象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死了。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原来;故意让它哀号。故:故意
B句意: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神情相当仓皇。意:神情
C句意:两只狼不敢上前。前:上前;像刚才一样边跑边嗥叫。前:以前
D句意: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去:距离;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去:离开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耳:罢了
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重点词有:绝:断
句意: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A.正确;
B.正确;
C.
正确;
D.有误,乙文没有比喻修辞;
故选:D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B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D
(4)答案示例: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点评】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文章;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7.(2020?济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声“喵喵”
黄咏梅
①小黑弟弟目测不到一岁。遇到他的时候,肚皮瘦得像刀片,通体黑毛都遮盖不住一身骨架,如果不是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他看起来有点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在我们单元楼下徘徊,而且不怕人,懂得朝人喵喵,释放出与人社交的信号。
②小黑占据了我们楼下的地盘,朝每个进出的人“喵喵”,以此获得善良的人的喂食。每天吃过晚饭,我用一次性纸碟装上猫粮,下楼如果没看到他,只要稍站片刻,朝着远处喊几声“小黑”,必能看到一条黑影,屁颠颠一路小跑过来,边跑边“喵喵”,发出因为跑动而发颤的欢叫。我不确定他是否知道“小黑”就是他,他应声而来,跑到跟前,先是用脑袋蹭我的腿,接着在地上打滚,朝我亮出他隐秘的肚皮。如果我故意逗他,不把食物放下,他就会双腿直立尽量站得高高的,用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盯着我,萌态可掬,叫人不忍再捉弄他,乖乖将食物送上。放下小黑的食物,我会在小区散步消食,留他独自享受美食,走出好几步远,还能听到他咀嚼时发出嗷嗷的满足的声音,我的心情也随着生起岁月静好的满足。
③如此喂养有一个多月,眼见小黑的肚子慢慢圆润起来。有一天,把食盆放下,照常去散步,不到一百米,想起忘戴耳机,又折返回家。走到楼下,竟然目睹到一场战争。在小黑的食盆边,一只花脸猫,一只大黑猫,距离小黑不到一米的地方,发出此起彼伏的呜呜叫,叫声震天响。三猫对峙,小黑从小小的胸腔发出压抑的鸣叫,只坚持了一会儿,寡不敌众,仓皇逃窜。我赶过去,那两只猫见人即闪。食盆里还没吃到一半,我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在我转身看不见的地方,原来是一次次争食之战。我朝远处喊“小黑”,这次,等得久了一点,那条小黑影还是欢呼着回来了。
④此后,我喂小黑,都站在他身边为他赶走同族的现觊觎,以家长的身份撑腰,直到他咽光最后一口粮。但我万万没想到,这种做法给小黑带来的却是灾难。
⑤我们这个单元楼因为小黑的食盆成了猫族的战场,他们抢地盘,先是低声商量,互不妥协,然后高亢地威胁,继而大打出手。有人投诉我喂流浪猫,弄得猫犬不宁。我自知理亏,于是想了个新办法,将小黑引到远离单元楼的一个河涌边,那里没有住宅区,估计他的同族也不会在那里出没。
⑥没想到在河涌边吃过几次,又被那只每日盯梢的花脸猫跟过来了。她总是站在离我们不到五米远的地方,眼巴巴地看着,尝试亦步亦趋接近,出于一种护亲扶弱的人类本能,我竟然狠心地捍卫着小黑的食盆,从不容许花脸猫挨近半步。直到有一次,花脸猫看着大块朵颐的小黑,竟然朝我发出两声低低的“喵喵”,她叫得很陌生,似乎是在模拟小黑的叫声,眼中闪烁出一种软弱的、服膺的光。我不止一次看到过她朝小黑叫嚣的样子,毛发耸起,目露凶光,眼前的她跟那只母夜叉判若两猫。这叫声使我对她产生了歉疚。人总是容易被那些向自己低头甚至谄媚的姿态俘虏。动物从来没有这个法则,它们按照自己的天性攻击、争夺、死守,直到头破血流也不明白。
⑦那次之后,我打定主意,带上两个食盆,一只给小黑,一只给花脸猫。但是,我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得到实现。我再也没看到过这两只猫。几天之后,我在楼下一块隐秘的石头上,找到了小黑弟弟。他死于一盘掺入了毒药的甜蜜诱惑,死于对人的信任和依赖,而不是同族的威胁。
⑧我自责过很多次,如果不是我为小黑弟弟养成的这种“习”与“惯”,就让他接受自己的宿命,像成千上万的流浪猫一样,觅食、争地盘,苟延残喘两三年,最终死于饥寒交迫,他会不会更快乐?如果是的话,那他朝我毫无保留地打滚、翻肚皮的那些时刻,是不是就不能称之为快乐?对于他来说,我是多么危险的存在。
⑨事实上,现在我走在路上,遇到一只惊慌避闪的流浪猫,我只敢用余光去追随,假如它朝我“喵喵”叫,我就会狠着心转身,逃得比它们还快。我怕自己那些垂手给出的善与爱,施予的不是简单的一饭一水,而是更多的伤害。我暗自发誓,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下辈子当一块石头好了。然而,石头也有可能会遇见猫儿们的一次次弥留之际,那么,如果这真是一种宿命的话,我想,我转世的那块石头,一定会释放出自己最大的热量,温暖地拥抱它们。
(选自《文学报》2019﹣03﹣﹣07,有删改)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每处不超过10字)
小黑的境遇
作者的态度
瘦弱可怜,楼下徘徊
主动将食物送上
① 三猫对峙,寡不敌众
以家长身份撑腰
争抢地盘,大打出手
② 捍卫小黑的食盆
③ 楼下石上,死于投毒
自责,躲避流浪猫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他应声而来,跑到跟前,先是用脑袋蹭我的腿,接着在地上打滚,朝我亮出他隐秘的肚皮。
②花脸猫看着大块朵颐的小黑,竟然朝我发出两声低低的“喵喵”,她叫得很陌生,似乎是在模拟小黑的叫声,眼中闪烁出一种软弱的光。
(3)文章没有交代花脸猫的下场和去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本文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版权所有
【分析】本文写流浪猫小黑楼下徘徊,“我”主动将食物送上;三猫对峙,小黑寡不敌众时,“我”以家长身份撑腰;众猫争抢地盘,大打出手时,“我”捍卫小黑的食盆;最后小黑死于投毒,“我”深感自责,思考人类的呵护对流浪动物而言是福是祸,并从此躲避流浪猫。
【解答】(1)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此题可根据提示确定相关段落,再提取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概括时要仿照已有的句子形式。第①题可根据第③段“三猫对峙,小黑从小小的胸腔发出压抑的鸣叫,只坚持了一会儿,寡不敌众,仓皇逃窜”概括为:三猫对峙,寡不敌众。第②题可根据第⑥段“出于一种护亲扶弱的人类本能,我竟然狠心地捍卫着小黑的食盆,从不容许花脸猫挨近半步”概括为:捍卫小黑的食盆。第③题可根据“几天之后,我在楼下一块隐秘的石头上,找到了小黑弟弟。他死于一盘掺入了毒药的甜蜜诱惑”概括为:楼下石上,死于投毒。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此题要求从描写角度入手。第①题,“应声而来,跑到跟前”“蹭我的腿”“在地上打滚”是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小黑与“我”亲昵的动作,表现了小黑对“我”的信任和依赖,情节发展上为下文“我”以家长身份为他撑腰、捍卫食盆等情节作铺垫。第②题,“看着大快朵颐的小黑”“发出两声低低的‘喵喵’”是动作描写,“眼中闪烁出一种软弱的光”是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花脸猫模仿小黑的叫声,想得到“我”怜爱的样子,情节发展上为下文“我”计划带两个食盆的想法作铺垫。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要从文章留白的角度考虑,写作中的留白,能给读者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里不交代花脸猫的下场和去向,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而思考人类的呵护行为到底给流浪猫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同时,不交代其下场和去向,也可能是作者此后再没有遇到花脸猫,并且花脸猫的去向与表达文章主旨关系不大。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主旨、作为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以猫的叫声作为标题,具体、生动、形象,能吸引阅读兴趣,巧妙地交代了文章叙写的对象是猫。“喵喵”贯穿全文,如“朝每个进出的人‘喵喵’”“边跑边‘喵喵’”“竟然朝我发出两声低低的‘喵喵’”“假如它朝我‘喵喵’叫”等语句,可见,标题是行文线索。
答案:
(1)①三猫对峙,寡不敌众
②捍卫小黑的食盆
③楼下石上,死于投毒
(2)①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小黑与“我”亲昵的动作,表现了小黑对“我”的信任和依赖,情节发展上为下文“我”以家长身份为他撑腰、捍卫食盆等情节作铺垫。
②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花脸猫模仿小黑的叫声,想得到“我”怜爱的样子,引出下文“我”计划带两个食盆的想法。
(3)①运用留白手法,给读者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对人类的呵护对流浪动物而言到底是福是祸引发思考;②可能此后再没有遇到花脸猫,因而没有交代其下场;③花脸猫的下场和去向与表达文章主旨关系不大。
(4)“喵喵”是拟声词,以猫的叫声作为标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巧妙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标题是行文线索。
【点评】在记叙文中标题有如下作用:
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作为文章的线索。
考点卡片
1.易误读常见字
【考点讲解】
易误读的常见字主要包括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平时学习时要注意读准字音,了解字义,并做到准确书写。
【方法技巧】
1、多音字﹣﹣根据字意定音
详见考点“多音字”考点卡片
2、形近字﹣﹣仔细辨认字形
形近字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但含义不同的字。误读形近字,大多是因为没有看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如:“亨”与“享”、“概”与“慨”、“刺”与“剌”等。
3、形声字﹣﹣谨防声旁误导
形声字由声旁与形旁两部分组成,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字音的差异,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形声字都不能按声旁来确定读音了。如:“忏”读chàn,不能按照其声旁“千”读qiān。
2.字词的含义
【考点讲解】
一、知识点讲解
品析字词的含义有两种情况,一是单独字词的意思,一是句子中某个字词的含义。
【规律总结】
理解单独字词的意思时,可借助工具书作答,也可根据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探究整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中某个字词的含义时,可借助句子的语境具体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成语
【知识点讲解】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规律总结】
中考中对成语的考查一般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多为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判断指定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作答时,需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即可。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为色彩不当,二为语义不当。
4.修辞手法及运用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二、考试题型
中考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即:选择题、判断题;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出现。即:鉴赏评价式、仿写式、公益广告式。
三、知识点讲解: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命题方向】
1、能准确指出句子的修辞手法。
2、辨析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方法。能断定对句子中对修辞方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3、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中考的发展趋势所在。
5.排列句子顺序
【考点讲解】
1、排序题要求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句子排序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
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2、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
①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
②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
③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等。
④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⑤逻辑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
先要准确的把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顺序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解题步骤】
1、把握基本内容,明确中心。首先应该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抓住语言标志。理清思路,快速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一类是关联词语,表明句子间的关系;一类是有先后之分的词语,如“首先”“其次”,“换句话说”“与此同时”“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等。
5、反复试读,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6.病句辨析与修改
【考点讲解】
病句辨析与修改是借助基本的语法知识,辨析、修改常见病句(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否定词使用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结构混乱等)。中考关于病句的题型可以分为2大类:(1)病句辨析类;(2)病句修改类。而病句修改类又可划分为语句修改类和语段内病句修改类。
一、选择辨析类
该题型可分为“选出有语病的一项”和“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两种情况。解答此类题,明确病因是关键。常见病句的类型:
(一)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一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
解析:句中主语“眼睛”与谓语“集中”搭配不当。“眼睛”不能“集中”,应改为“目光”。
2.动宾搭配不当
例:英雄们把红旗和胜利插上了敌人的阵地。
解析:句中动宾搭配不当,“红旗”可以插,“胜利”怎么插?应改为“英雄们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敌人的阵地”。
3.主宾搭配不当
例:冬天的上海是美丽的季节。
解析:本句提取主干为“上海是季节”,“冬天”是“季节”,“上海”不是“季节”,应改为“上海的冬天是美丽的季节”。
4.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造不出来?
解析:本句属于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聪明”不能修饰“手”,应把“聪明”改为“灵巧”。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摄影作品拍得好坏,诗歌写得有味无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艺术修养决定的。
解析:句中“思想、艺术修养”的含义是确定的,意思是“有思想、艺术修养”,只能与前面的“拍得好”、“写得有味”意思搭配。这个句子要做到前后搭配,需要在“思想、艺术修养”后加“高低”一词。
(二)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次序不当
例: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们发挥着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解析:“无穷的”应紧靠“力量”。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2.动词修饰语次序不当。
例: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
“陆续”应移到“有”的前面。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解析:“他”应移到“如果”后面。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少主语
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析:“通过”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后一分句由“使”领起,造成该句缺少主语,“通过”或“使”保留一个即可。
2.缺少宾语中心语
例:经过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美国得出无须依靠大型军事基地也可以打赢一场战争。
解析:此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得出”与“打赢一场战争”不能搭配,应在“战争”后面加上“的结论”。
3.主语赘余
例: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生命。
解析:句首有主语“我们的革命先辈”,中间又出现“这些革命战士”,造成主语赘余,应删去“这些革命战士”。
4.谓语赘余
例:这部小说曾在《扬子晚报》上连载发表。
解析:“连载”是“连续刊载”的意思,与“发表”重复,应删去“发表”。
5.宾语赘余
例:她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和心里话。
解析:宾语“心事”和“心里话”重复,应改为“她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6.修饰语赘余
例:这种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
解析:“非常”修饰“奇缺”,“奇缺”就是“非常缺少”的意思,前面再用“非常”修饰就多余了,应删去“非常”。
(四)结构混乱
1.一个句子套用了两种结构。
例: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解析:“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保留一个即可。
2.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指本来是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却被杂糅成一个单句。
例: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
解析:“小张……兼任报幕”和“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兼任”一词一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
3.藕断丝连。指一句话结构已完整,却把它的最后部分用作另一部分的开头。
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民间力量”在前部分作宾语,整个句子已经完整,但加上“在舆论……的作用”部分,又使它作了后部分的主语,整个句子的结构乱了。为突出“民间力量”,可从它后面断开,再在“在舆论……的作用”前加“民间力量”,使整个句子变成两句话。
4.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解析:“观摩……庭审”的主语无疑是“我们”(省略了),但接下来的“对我们……的主语”显然不是“我们”,中途更换主语造成了结构混乱,删去“对”。
(五)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解析: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遇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并列不当。
例:他们一面拼命地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解析:“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地向上爬,但是最终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解析: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4.主客体颠倒。
例:他从小在这长大,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他太熟悉了。
解析:“山山水水”是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客体,“他”是“熟悉”的主体。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从小在这长大,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他太熟悉了”。
(六)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两个学校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解析:是“两个学校”还是“两个学生”,表意不明。
【规律总结】
一、辨析病句的方法
辨析病句是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二、修改病句的原则
1.不要改变句子的原意。
2.修改后不能再出现新的语病。
3.要保持句子的简洁。
4.要根据实际表达需要修改,不能为了改病句而改病句,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
三、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加法,成分残缺要增加。
2.删除法,成分多余要删除。
3.替换法,用词不当要替换。
4.移动法,语序不当要移动。
7.写作手法
【考点讲解】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记叙文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叙议结合、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正面侧面描写、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借物抒情等。它是针对全篇或全段内容而言的。
(1)以小见大: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2)对比: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象征:又叫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使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更具有辛辣性与幽默感。
(7)悬念: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置疑问,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的目的。
(8)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表现文章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9)卒章显志: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然后又转入深深地思考之中。
(10)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句子(或段)与前文或后文相互联系,为下文某些情节作铺垫,使全文情节完整,结构更严谨,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方法技巧】
分析写作手法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的分析其作用。
(2)文章写了XX,又写了XX,为什么?
(3)本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请从情节、选材、语言描写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简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2.答题方法
(1)理解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通读全文,从前后文内容的关联中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3)理解文章主旨及作者写作意图判断作者委婉表达主张的方法。
(4)关注作品选材、组材的特点与方法,看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有新意;材料与中心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主次详略是否得当等。
(5)注意文章的写作结构,看开头、结尾段是否有特色,全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是否有前后照应、烘托铺垫,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
3.答题公式
明确写作手法+表述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8.描写方法
【考点讲解】
(一)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①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的人物的性格。
(3)细节描写,是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声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有时需要结合人物所在的大背景。
9.内容主旨
【考点讲解】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的人与事,有了一定的体验,便逐渐的形成对生活的独特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的中心。
归纳记叙文中心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2)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来连接;
(3)通过分析结构来归纳文章的中心,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串连起来,用简洁的语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4)从时代背景的分析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方法技巧】
一、内容理解与概括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情节),填写表格。
(3)根据示例,概括或补充故事情节。
(4)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2.答题方法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
(2)摘录文章中的语句,如文章的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等,据此概括主要内容。
(3)运用标题进行适当的扩展。标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对照六要素对其进行补充增添,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对段落大意进行合并。对于复杂的记叙文,可以合理分段,将各段的段意合并同类项,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答题公式
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用主人公;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
10.记叙文阅读综合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考查形式
中考多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兼有填空题与选择题。
三、知识点讲解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2.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的过程,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3.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类型。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给人的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前文的情节起到补充作用,丰富人物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作者的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一般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以“你”的形式出现,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像与读者面对面的交谈,更有利于抒情。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5.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格的整体。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线索常有以下七种形式:
(1)以时间为线索。如《邓稼先》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用邓稼先的经历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
(2)以事件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一文是以母亲对“我”的各种关心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3)以某一有意义的物体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4)以某一人物为线索。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是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如《竹影》一文,以丰子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如《故乡》一文,以地点的变换,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7)以人物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台阶》一文,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6.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是指记叙文在材料安排、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记叙文的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其结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的先后安排结构;(2)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3)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4)按照事件之间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另外,记叙文的过渡段大多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7.记叙文的中心(主旨)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的人与事,有了一定的体验,便逐渐的形成对生活的独特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的中心。
归纳记叙文中心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2)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来连接;
(3)通过分析结构来归纳文章的中心,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串连起来,用简洁的语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4)从时代背景的分析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8.记叙文常用表达方式及作用
(1)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作用:交代了什么。(插叙就是补充说明了什么。)
(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细致的描写与刻画。它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从另一个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作用:对相关事物作必要的说明,便于理解。
9.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的人物的性格。
(3)细节描写,是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4)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有时需要结合人物所在的大背景。
10.记叙文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达更生动。
(3)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鲜明,便于抒发情感。
(4)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加深读者的印象。
(5)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间的差异,以显示事物的特点。
(6)对偶: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具有韵律感。
(7)反问和设问: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思考。
(8)反复:强调、加深读者的印象。
(9)引用: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0)反语:起到强烈的讽刺作用。
11.记叙文常用表现(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记叙文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叙议结合、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正面侧面描写、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借物抒情等。它是针对全篇或全段内容而言的。
(1)以小见大: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2)对比: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象征:又叫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使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更具有辛辣性与幽默感。
(7)悬念: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置疑问,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的目的。
(8)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表现文章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9)卒章显志: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然后又转入深深地思考之中。
(10)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句子(或段)与前文或后文相互联系,为下文某些情节作铺垫,使全文情节完整,结构更严谨,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答题总结】
一、内容理解与概括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内容主旨
二、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作者在文中写某段内容,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2)概括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方法
(1)根据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时候,可以借助主旨的理解来分析。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确定作者的情感态度
记叙文文首或文尾的抒情、议论句,或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表明或暗示文章的主旨,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3)依据词句色彩,品味作者的情感态度
词句的色彩主要指文中词语的感彩,它们往往也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在依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的时候,要注意关注文中一系列同一色彩的词语。
(4)根据人物、景物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作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中,往往渗透着自己的情感,可以根据这些描写来达到“观其形,知其情”的目的。
3.答题公式
具体内容+所表达的情感。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人物分析
四、赏析句子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句段分析
五、理解句子(词语)含义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句段分析
六、理解句段作用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句段分析
七、分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文章题目
八、记叙线索与顺序判定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本文“××”(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3)本文(某段)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2.答题方法
(1)记叙线索的判定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判定:
①从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入手。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以人物为线索,要找准中心人物;写事为主的文章,往往以人、事、情感的发展变化等为线索;抒情类的文章则大多以情感为线索;游记类文章多以时间或地点为线索,要关注时间或方位词。
②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很多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写作线索。
③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文章中的某个事物会从头至尾反复的出现,它们往往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句。
(2)记叙顺序的判定
①根据文中标志性词语判断。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一些具有标志性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就可以判断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
②根据文章首段的内容判断。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在开篇的段落中往往会有所暗示,对于倒叙性的文章尤为适用。
③根据文中部分段落内容来判断。以插叙的方式来记述事件的文章,都是在行文中插入一段内容进行补充作用,这样的段落与前文内容在时间上无法衔接,大多独立成段。
九、分析写作手法的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写作手法
十、拓展探究题的解答方法
请看考点卡片:阅读开放性问题。
11.一词多义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
1.什么是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
故:
①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②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③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所以(故余虽愚)
2.常见题型
①在实词的考查中综合考查,如:解释句中的加点字。
②单独命题考查某个词的多种意义辨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找出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个;找出四个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
③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
【方法技巧】
1.课文迁移法
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例如:“临富贵而失其本心”,这样的类似短语在《鱼我所欲也》中就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由此句可明确出“失其本心”是指“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原句中,再联系上下文就容易正确翻译了。
2.语法分析法
有些多义词较难区分,可以对实词所在句子作语法成分分析,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一词,从语法判断,第一个充当主语,解释为边远的地方,第二个充当谓语,解释为目光短浅。
3.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中“戴”字对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挂在腰间。
4.字型推断法
实词考查中,有一些冷字确实少见,考生有时无法作答。其实,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占80%
以上,而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依据。如“皆已惮籍矣”中的“惮”字,左边的竖心旁表意,跟心里、心情有关,再结合成语“肆无忌惮”,可推断出“害怕、恐惧”之意。
附: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
1.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3.备:
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5.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
7.薄:
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8.策:
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9.长:
cháng
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zhǎng
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
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12.文言实词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
1.文言实词:
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2.文言实词特点: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几个主要特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
3.常见题型
①单独命题考查实词的含义,如: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题型出现频率极高),找出加点字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
②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设置重点、常用的实词作为得分点。
【方法技巧】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1.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2.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3.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13.文言虚词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
1.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
主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
2.初中语文常用必考文言虚词用法
(1)之
①代词,可指代人、物、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代人,指齐军,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代狼,相当于“它”)
②动词,“去”“往”“到”。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助词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