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行进间运球是篮球运动中一项基本技术,经过之前对篮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简单运球的初步体验,但对于触球部位和球的落点掌握的不是很到位,故本节课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明确触球部位和球的落点,从而进一步提高控球能力,在篮球游戏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反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结拼搏精神,为以后高年级篮球技术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
本课以复习原地运球开始,让学生总结巩固原地运球技术,随后安排由简到难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逐步体会和总结行进间运球手触球部位和球的落点,明确区分与原地运球技术动作的不同。对于学生习惯低头运球的问题,课中使用了自制的卡通牌,让学生在运球的时候抬头看牌,从而做到运球时眼看前方。为了解决学生行进间运球“运不走”的现象,设置了交换运球的游戏,游戏由简到难,游戏人数由少到多,并在游戏中设疑,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思考,总结经验。最后安排了运球接力的小游戏,发展了学生的奔跑能力。本课采用由浅入深,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教学,提高了学生控球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篮球的学习兴趣。
三、本课关注点:
行进间运球时手触球部位和球的落点是本课的重点,运球时身体行进速度与运球动作相协调是运球技术的关键点,通过交换运球游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为接下来的篮球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设计表
教
材
1篮球:行进间运球
2游戏:运球接力
执教者:
重点:运球部位和球的落点
学生:40人
难点:身体移动与运球相协调
教学
目标
1.学生能正确分清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触球部位以及球的落点的区别。
2.通过运球游戏让学生更加明确行进间运球部位和球的落点,同时提高控球能力。
3.培养学生自信、敢于表现自我及与同伴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
师
活
动
时
间
学
生
活
动
练习
次数
开始
部分
课堂常规
1、教师提前到场,准备好场地。
2、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
3、安排见习生。
1’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汇报人数。
2.学生认真听讲,明确上课要求。
队形:四列横队
准
备
部
分
1.慢跑
2.热身操
(球操)
教师带领学生一路纵队绕篮球场慢跑热身。
音乐伴奏下,教师示范球操。
2’
3’
学生跟随教师沿篮球场地慢跑,活动身心的同时认识篮球场地。
2.音乐伴奏下,跟随老师模仿球操,充分活动各关节。
4×8拍
基
本
部
分
1.复习原地运球
2.人动球不动
3.球动人不动
4.人球一起动
1.请学生示范原地运球,
回忆动作要领。随后集体原地运球10次。
2.教师讲解练习方法,邀请同学一起示范,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3.教师讲解练习方法,设置疑问:将球运给同伴,手要触球的什么部位?
4.教师讲解练习方法,邀请学生合作示范,设置疑问:行进间运球时,球落在地上的什么位置?
3’
4’
4’
4’
1.学生积极展示,评价总结原地运球动作要领。认真练习,体验动作。
2.学生四列横队,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示范。前后两人一组,原地运球5次后将球放下,与同伴交换位置后拿球运球5次。
3.学生左右两人一组,原地运球5次后将球拍给同伴,同伴接球后继续运球,注意从右侧换球。练习后积极回答问题,再次体验运球。
4.学生认真听讲,观察示范。前后两人一组,原地运球5次后,运球与同伴互换位置,继续原地运球5次后换位。练习时思考老师的问题,总结回答。
2
2
2
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
师
活
动
时
间
学
生
活
动
练习
次数
基
本
部
分
5.四人交换运球
6.看图运球
7.
运球接力
5.教师点评学生练习,组织学生四人交换运球,哨音控制学生换球节奏,巡回指导。
6.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出示卡通牌,组织学生游戏。
7.教师讲解游戏方法,组织学生游戏,提示学生遵守游戏规则。
5’
5’
5’
5.学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原地运球5次后逆时针换位,换位后原地运球5次继续运球换位,回到自己位置即可。
6.学生前后四人位一组,集体原地运球,根据老师出示的卡通牌,对应的学生沿同伴右侧行进间运球一圈,其他人继续原地运球。
7.学生四人一组,听哨音起跑线后抱球跑至绳圈处将球放下,跑回与同伴击掌接力。随后第一人跑至绳圈处抱两球跑回交给第二人,第二人跑至绳圈处放下,随后与第三名同伴击掌接力,依次完成。
2
1
4
2
结
束
部
分
放松
与
小结
一、放松;
二、总结讲评本课学习情况。
三、师生再见。
四、收还器材。
2’
2’
一、进行放松活动。
二、总结和评价。
三、精神饱满。
四、摆放整齐。
4×8
实施
情况
记载
班级
1
2
3
4
预计
负荷
密度50~60%
130±5次/分钟
日期
场
地
器
材
篮球41个、卡通图片4张、跳绳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