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2《登高》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2《登高》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8 07:2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杜甫
登高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是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平
经历: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诚信铸就品质
创新引领未来




杜诗内容: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胡应麟认为《登高》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荆湘的流离漂泊中度过的,中间由于蜀中长官严武的接济,在成都草堂过了几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于次年到达夔州瞿塘峡。杜甫一家在夔州滞留两年,作这首诗时已是第二个年(767)头了。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高声调,悲愤、沉重、缓慢
感受:
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
诵读诗歌,理清结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甫
登高见闻,重在写景
触景伤怀,重在抒情




这首诗主要抒写杜甫面对肃杀的秋景而引发的悲秋情绪,故诗眼是





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探究情感
首联:
意象及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情感: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颔联:




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探究情感
意象及特点:落木,落叶飘零,生命短暂
长江,一泻千里,时间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感: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融,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颈联尾联:
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悲”,仔细体味。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独登台,孑jié然“孤”独;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八重愁苦:
身逢战乱、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国家多难。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他既忧国,忧民,又忧己。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既。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首联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颈联
尾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情感蕴藏
首联
颔联
颈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无奈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恢弘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本诗作于秋天,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紧,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让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感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恨,身世的感伤,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杜甫的《登高》)。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
律诗:平仄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工作计划汇报模板-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