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8 09:4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情境导入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学习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文本解读
文学常识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国家一级作家。
作品: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等。短篇小说《预约死亡》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背景链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身体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敞,可人们是不是也该想到“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宽,也需要达标呢?正如书中所说,“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广袤(

积攒(

宽宥(

游弋(

困厄(

惊骇(

濡养(

麾下(

坍塌(

矗立(

mào
zǎn
yòu

è
hài

huī
tān
chù
基础知识
自惭形秽:
间不容发:         
金戈铁马:
形销骨立:
鸠占鹊巢:
李代桃僵:
相得益彰:
                             
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金属制的戈,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
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比喻强占别人的居所。
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初步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本文主要写了哪几部分?试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8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9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的小屋。
第二层(第10~14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着我们的事业
的小屋。
第三层(第15~1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
小屋。
第三部分(第19、20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精读析文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概括第19、20自然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4.阅读第1~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
“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2)本部分哪几句话表明由人需要物质空间自然转换到人需要精神空间?
由“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两句话自然转换显得不露痕迹。
阅读第7~9自然段
,思考:
“无师自通”“净手焚香”的含义是什么?
“无师自通”这里指自然发生。“净手焚香”,这里指去除尘埃,营造净化的仁爱心境。
阅读第10~1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人生工作“七万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大多数人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大多数人的反应“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这是因为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⑵为什么说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主要靠自我寻找,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⑶为什么“你很难预知”将来什么时候“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
很难预知,是因为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
阅读第15~18自然段,回答问题。
⑴文中第17自然段说“我们认识的人”具体指哪些?
“我们认识的人”指他人思想、最新信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别的手指圈画过的、世界万物。
⑵文中第17自然段表达对人对己迥然不同的态度的语句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表达对人对己迥然不同的态度的语句是“我们把自己的头脑……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作用: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深刻的印象,刻骨铭心的震撼。
阅读第19、20自然段,回答问题。
⑴文中“我们……但我们……”这一组排比句指出了什么?
指出我们建筑美观结实的“精神小屋”需要的条件分别是:健康、庄严、努力、真诚。
⑵当我们完成了自己精神小屋的建造后,应当再如何?
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结构梳理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盛着爱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独特安稳
拓展出文
如果你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说出你的想法吧!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拓展美读: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