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程标准: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学习目标:
了解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日本侵略行径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暴行;掌握中国各阶层抗日救亡的努力以及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理解民族危亡的危机中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的影响。
通过历史文献、图片、影像、历史遗迹等史料,认识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及其殖民统治的举措,体会中国军民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斗争精神与民族品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正确解读战争爆发的主客观原因;
(2)梳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初步形成向最终建立的过程。
难点: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
导入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习近平
日本侵华
背景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以武力征服“满蒙”的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日本企图实现“大陆政策”最终目标的中心环节。
——于春梅《“九一八”事变与“大陆政策”》
(1)根本原因: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材料二:日本觊觎中国东北已久,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发日本各种矛盾,政府把对外扩张作为解决国内问题之道。
——史桂芳《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思历史》
(2)直接原因:经济危机激化日本国内矛盾
材料三:日本从东北获取了大量利润,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民族主义……日本深感其在满洲(东北)利益受到威胁,阻碍了其“大陆政策”的实施,于是叫嚣“满蒙危机”,在日本国内疯狂地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张万杰《从民族主义的视角看九一八事变的起因》
(3)思想原因:日本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军国主义)
材料四: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
(4)国际原因:英美等国推行纵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
材料五: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5)、可乘之机:中国内战,蒋介石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过程
①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标志着中国14年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占据整个东北。九一八事变标志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②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③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④“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事件,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主要矛盾
侵华罪行
(1)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扶植傀儡政权。 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
(3)经济上:“以战养战”,“粮食统制”。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4)军事上:“三光”政策,1941-1942年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5)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
(6)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轰炸。
(7)日军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8)推行“慰安妇”制度。
二、局部抗战
(一)、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中国共产党
(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9﹡19”宣言,局部抗战开始。
(只有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政府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府。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9﹡19”宣言)
(2)中共领导组织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3)1935年8月,“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毛泽东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测率》,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日本侵华开始后,中共始终坚决抗战,有利于发动群众积极抗日,也体现了中共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2、国民党爱国军队
(1)一二八抗战:一二八事变中,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
(2)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3、爱国民众:
(1)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
(2)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二)、日军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1、爱国学生:
1935年12月,北平学生掀起了“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
意义:
①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③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2、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张学良:“当是时也,共产党之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高唱入云,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动摇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深入少壮者之心。”
——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
(1)发生原因:
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社会矛盾
②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③张、杨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摘自《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1936.12.19
结合教材135页,思考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以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张学良、杨虎城二人与蒋介石的相互妥协,又有中国共产党的居间调停,既有国民党主和派的多方斡旋,又有国际、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等。
②民心所向,历史大势。(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合作抗日既是人民的心愿,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原因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原因:
①日本侵略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国共双方的政策调整与相互妥协
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④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
⑤中共的不断努力
2.历程
时间
事件
认识
1935年12月
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不断全面实践全民族抗战路线的丰硕成果。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
15日
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
1937年8月
14日
国民党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政府正式抗战
1937年8月下旬
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1937年9月
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23日,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意义
杨兴江在《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认为,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民族大团结。第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意义:促进了民族团结,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抗战。
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产生重大影响。
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