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
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
4.并结合史料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5.认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学习过程】
导入
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1949——1956年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7——1966年探索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1976年文革时期
1976——1978年徘徊时期
1978——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
1949年9月21-30日
地点
北平
参会者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内容
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二)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内容
1、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3、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4、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三)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
下午三点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人民政权面临的任务
1、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4、面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二)措施——土地改革
时间
1950年夏——1953年春
地点
新解放区
约占总数2/3的农民
内容
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
意义
1、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解放。
2、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3、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4、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注意:建国后的土地改革的实质: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个体小农土地私有制
(三)措施——稳定物价
背景
1、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2、国家财政困难;
3、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手段
1、“银元之战”——行政手段。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斗争。
2、“米棉之战”——行政和经济手段。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
意义
1、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暴涨。
2、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信任。
发展
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四)措施
——
抗美援朝
1.概况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
1953年,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1、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启示: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较强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一)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大方针:1.“另起炉灶”2.“一边倒”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二)日内瓦会议(1954年)
背景
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目的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意义
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方草案》
2.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四)万隆会议(1955年)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还应该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周恩来在补充发言中讲了这样的话?这次会议后对我国的外交发展有什么影响?
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地点
印度尼西亚万隆
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提出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成果
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探究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求同:共同的反对殖民主义、谋求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的愿望。
异: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建设道路。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
产品名称
单????位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下降
是美国的百分比
是苏联的百分比
工业生产
50%
农业生产
25%
粮??食
1.?1亿吨
27%
棉??花
44.?4万吨
49%
钢产量
15.?8万吨
83%
0.?2%
0.?7%
原煤产量
0.?32亿吨
48%
7.?3%
13.?6%
原油产量
12万吨
62.?5%
0.?05%
0.?36%
发电量
42.?66亿度
28.?3%
1.?25%
5.?5%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食
1.?639亿吨
49%
9.?3%
棉??花
130.?4万吨
193%
53%
钢产量
135万吨
754%
46.?2%
原煤产量
6649万吨
105%
7.?4%
原油产量
44万吨
272%
发电量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农业方面,土改后我国农业还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率低,在生产、销售、分工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在手工业方面,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使它存在剥削工人剩余劳动,唯利是图,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相左,抑制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负面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师教学用书》
1953年,国内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临着哪些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变化: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新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解决办法: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一化三改”
1.内容
(1)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内容:对农业——建立农业合作社。(个体小农土地私有制——农村集体公有制)
对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走公私合营道路。(和平赎买政策)
(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4)结果: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整理
根据表格,你认为以上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其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5)意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三大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间
1954年9月
内容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原则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结果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性质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拓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
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三)、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
1.地位: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2.精髓: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