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8 17: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理解它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时空观念)
2.明确改革开放进程,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理解对外开放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
3.通过史料分析,感悟“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内容。
难点:平反冤假错案;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学习过程】
导入
新课讲授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两个凡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材料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准备。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3.内容:
(1)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意义:
(1)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新领导集体。
(二)、拨乱反正与法制建设
时间
成就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平反冤假错案
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
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使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一).实践成就
1.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对内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

设问: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
农业地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生活贫困。
农村体制: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积极性。
◎1978年12月
地点:
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既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又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
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
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它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归农民。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
——摘自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对内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内容: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1992年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材料
:深圳历史上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人次。卷入逃港风潮的人不只是边境居民,涉及广东全境。深圳许多基层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带头偷渡。深圳收容所人满為患,送走一批又來一批。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邓小平
探究
为什么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做经济特区?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④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对外开放的历程
(1)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8年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1985年起,在长三角洲、珠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发区
(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6)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二).理论成果
1982年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年十三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92年十四大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三、”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
材料一
虽然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中国是联合国五常之一,但是,中国却是唯一一个还没有实现国家统一的大国。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统一呢?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8页
依据材料分析我国为何必须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为此寻求的解决之策是什么?
材料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含义:
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实践:
1982年
中英首次谈判
1984年
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
中国政府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
1997年
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
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949年
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敌对状态
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1992年
“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93年
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往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2005年
《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2015年
习马会,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探究
材料
1995年,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美,在康奈尔大学演讲中宣扬“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
2001年,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
2016年,台湾民进党领导人蔡英文上台,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对两岸统一问题有何认识?
认识:两岸关系曲折中有发展;
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流;
国家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追求。
本课小结
1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面对积弱积贫的中国,他们的梦想就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解放。但对于中国这个积弱积贫的国家来讲,每向梦想逼近一步,都要有巨大的付出。终于,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从来没有离梦想如此之近。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们爱的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努力,他们勇敢,他们迫求着复兴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的梦想。
“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习近平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