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9和练习四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信息,能用自己的方法有条理地整理题中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准确地找到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通过例题的延伸,自主探索并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的标准,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分段计费的标准,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上学一般都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车、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
师:同学们应该都有坐出租车的经历吧,有没有人注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解决出租车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出示例9情境图和收费标准。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讨论,说说对这个收费标准的理解。然后汇报。
(1)出租车3km以内(含3km)收费7元。
(2)超过3km的部分每千米1.5元。
(3)不足1km按1km计算。
教师追问:不足1km按1km计算是什么意思?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km的路程,又该按多少千米来付费呢?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不足1km按1km计算,也就是说我们要采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2.明确解题思路,列式解答。
求要付多少钱,是关于费用总和的问题,可以根据已知行驶的里程7km,对照两种收费标准:3km以内7元和超过3km,每千米1.5元,计算出总费用。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
方法一:把7km分成3km以内(含3km)和以外(4km)两部分,分别算出需要的钱数,然后加在一起算出要付多少钱。
7+1.5×(7-3)=13(元)
方法二:可以先按照每千米1.5元算出7km需要的钱数,然后再加上前3km少算的钱数,最后求出要付多少钱。
1.5×7=10.5(元)
前
3
km
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2.5=13(元)
3.回顾反思,明确解题方法。
想一想: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怎样的?
我们刚才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分段计费的特点。
解决方法:(1)分段计算;(2)先假设再调整。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6页表格。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6题。
独立完成,并展示每个解决问题的环节,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五、拓展提升
某停车场的收费标准是:不超过1小时收费3元;超过1小时,超过部分每小时收费2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
(1)李老师的车在停车场共停2小时20分,他离开停车场应付费多少元?
3+(3-1)×2=7(元)
(2)如果李老师离开停车场时付费13元,请问李老师的车在停车场最多停了多少小时?13-3=10(元)
10÷2=5(时) 5+1=6(时)
六、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分段计费”问题蕴含的规律,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分段计算,另一种是先假设再调整。
七、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中的相关题目。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小组讨论,说说这个标准是什么意思。
根据解题思路,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例9
方法一:分段计算
方法二:先假设再调整
7
+1.5×(7-3)=13(元)
1.5×7=10.5(元)
假设
前
3
km
少算:7-1.5×3=2.5(元)
调整
前段
后段
应付:10.5+2.5=13(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整个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分段计费的方式,活动设计有序有效。
不足之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及时明确学习目标,达不到全部参与。
教学建议:在教学时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