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8 08:3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孟子的名言名句?
比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句子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看看在这篇文章里,孟子又是如何宣扬自己的思想的。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体悟孟子主张及现实意义。
2.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
3.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你了解孟子吗?
孟子,名
,字
。曾受业于
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
、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
”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
”。
明确:
孟子,名

,字
子舆
。曾受业于
孔子
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
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

”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
亚圣
”。
继续了解孟子:
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阅读课文
读准字音
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王(

胡龁(

便嬖(

觳(

觫(

褊(

恶(

挟(

度(

莅(

惛(

盍(

畜(

赡(

豚(

彘(

庠(
)序
颁(

wànɡ

pián



biǎn

xié
duó

hūn


shàn
tún
zhì
xiánɡ
bān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无以,则王乎
②为长者折枝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④盖亦反其本矣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⑥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⑧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以”通“已”,止)
(“枝”通“肢”,肢体)
(“刑”通“型”,作榜样)
(“盖”通“盍”,何不)
(“罔”通“网”)
(“已”通“矣”,确定语气)
(“涂”通“途”)
(“愬”通“诉”)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吾何爱一牛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至于兄弟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6、然后从而刑之
吝啬
用来推及到
推广到
妻子和儿女
指中原一带
接着就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用这样的作为,来求取那所想要的东西,好像是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啊。
译: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小孩。
译:使百姓生活安定来实行王道,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
课文探究
本文是以什么方式来展现孟子的政治主张的?
明确: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
孟子是如何做到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的?
本文的主要行文线索是什么呢?
明确:
发端——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对答——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追问——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对答——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追问——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对答——曰:“可。”
霸道——王道
本文在论述上有哪些特征呢?
明确:因势利导,措辞委婉,层层递进,论点明确。
“以羊易牛”事例——肯定齐宣王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条件(事例)
“百姓皆以王为爱”——为齐宣王辩解,进入谈话情境。
“牛羊何择焉”——为百姓辩解
取譬设喻——不能与不为(比喻)
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大欲的危害(反面)
“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具体措施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明确: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孟子提出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呢?
明确: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结果: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体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1.列举多种例证:事例、设例、语例。
2.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3.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
4.因势利导,措辞委婉。层层递进,论点明确。
5.类比推理。
6.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
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喻意是:保民是轻而易举,力所能及的事。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③“天下可运于掌”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成语积累:
1、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2、不见舆薪: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3、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4、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
5、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恶衣帛食肉:穿着精美的丝绸服装,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
6、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
【讨论】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明确: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总结

孟子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主张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的意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