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8 09:3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钟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
?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不希望他做我儿子
晚自习刚下课,就有任课老师和同学找我告状,被告都是一个人——马小光。原来,他上课时吃东西,说话,给人起外号,听得我真是窝火。
马小光的家在郊区,母亲早逝,父亲一人把他拉扯大,他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来城里卖菜。放学后,马小光都要赶到菜市场帮父亲,有两次我遇见他在人来人往的市场里大声吆喝着卖菜,脸上沾满晶亮的汗珠。他的父亲看起来很虚弱,脸色苍白,坐在一边安静地过秤,收钱。
可能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极具两面性,有时极叛逆,有时又很懂事。
这样一想,我也就原谅了马小光在班里所犯的错误。
针对许多学生叛逆心强、不服家长管教的状况,一次家长会后,我决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一个亲情心理测验,借此进行教育。首先我在讲台上问:“如果有来生,你还愿意选择他(她)做你的父母(孩子)吗?”我话音刚落,许多家长和学生都笑了,只见他们毫不犹豫地写下答案。但是当我望向坐在前排的马小光父亲时,却见他拿着一支笔在沉思,片刻之后,在纸上写下“不愿意”。
我心里咯噔一下,感到非常意外,同时又替这个父亲伤心。
星期天,我决定对马小光进行家访。
那天阴雨霏霏,整个乡村都掩映在雾蒙蒙的春雨里。马小光没在家,只有他的父亲坐在菜园的小屋里望着门外出神。他穿一件褪色的蓝布衣服,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脸倦容。看见我,他连忙站起来,有些惊慌地问:“老师您来啦,是不是小光又惹祸了?”
我立即打消他的疑虑。坐下来,才闻到屋子里在熬中药,一股浓浓的苦涩的药味四下弥漫。谈到这次家访的原因,我问他:“那天在学校做测验,看见你写着不愿意让马小光做你的儿子,他真的就那么不听话,让你头疼吗?”
他听了,有些无奈地笑,然后长长地叹息一声,摇头否认。
屋子里静静的,只有雨声和中药罐里水开的咕嘟声。
“不是这样,老师。”停了片刻,他向我解释,“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一年到头离不开药,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让他跟着我吃了很多苦。一年四季,放学后他都要跟我去卖菜。夏天晒,冬天冷,手冻得像个红萝卜……那天去开家长会,我看小光的同学们家里条件都比他好,有的家长穿着高级服装,有的还开着小车来……小光他这个没娘的娃真是太苦了……”说到这儿,他一阵呛咳,咳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他接着说:“如果有下辈子,我不希望他做我儿子,跟我遭罪,他应该找个好人家,过富裕的日子。”
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我不知该说什么话来劝慰他,只觉得嗓子像堵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来。
我离开菜园的时候,猛然发现不远处马小光正蹲在菜地的角落里拔草,淅淅沥沥的雨点早已打湿他的头发,他站起来叫一声“老师”,脸上有雨水滑落。
“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啦?下雨天拔什么草!”他的父亲嗔怪。
不知是不是我的家访起到作用,马小光从那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成绩也开始上升。虽然他有时还会顽皮、搞怪,但已懂得守规矩。看他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我暗暗高兴。到初三下学期,他的成绩已进入年级前50名,好多任课老师都感觉不可思议。
几年后,听说马小光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到南方一家外企工作,生活得很不错。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我又想起马小光的父亲,那个病容惨淡、爱子心切的中年人。我想,他现在该会有多欣慰!马小光终于对得起父亲的良苦用心了。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年的春节,马小光来到我所在的城市看望我。现在的他比以前胖了好多,文质彬彬,哪里还有半点顽劣少年的影子?!谈起以往的事情,我向他讲述那段家访往事。以前没有对他讲,是担心当时他的年龄还不足以承载生活的苦涩。
听我讲完,马小光眼中似乎一片迷蒙,他解释说:“老师,这些事情我早知道了,当初我在门外听到了你们的谈话。”
原来他早就知道!我非常惊讶。
(1)本文围绕马小光写了哪几件事?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不知该说什么话来劝慰他,只觉得嗓子像堵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来。
(3)文章结尾说“原来他早就知道”,从前文中找出两句为此作了铺垫的语句。
(4)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说是马小光,有人说是马小光的父亲。你认为是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郭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灌谓宰相白时中曰:“金人倾国远至,其锋不可当。今方平扫精锐以北,万有一不枝梧,何以善吾后,盍留以卫根本。”不从,明日,又命灌行,辞以军不堪战,强之,拜武泰军节度使、河东河北制置副使。未及行而帝内禅,灌领兵入卫。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选自《宋史·何灌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B.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C.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D.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文中何灌是通过武选而被录取,进入仕途。
B.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一个朝代,曾与北宋相对峙,后被由女真族建立的金灭亡。
C.河东,在古代指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这一地区,因在黄河以东,故有此称。
D.靖康,北宋年号之一。年号是汉武帝时首创,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都是一人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灌擅长射箭,大显神威。面对辽兵的侵犯,他凭借精准的箭术震摄敌军;与西夏军队相遇,他能射穿敌人,吓退敌兵。
B.何灌戍守边疆,了解形势。徽宗向他询问西北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画图,借助衣服上的花纹进行讲解,使皇帝明白。
C.何灌把握分寸,礼让使节。在陪同辽使射箭时,他第二次故意没有射中,以显示自己的谦让之意,整理弓箭后才再次射中。
D.何灌建言献策,未被采纳。金人倾国南下,何灌建议应当留下精锐部队来迎敌并守卫国家根本,但白时中并未听从其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②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5)何灌不但军事才能突出,而且善于处理政务。请简要概括文中哪些事情体现了他善于处理政务的能力?
四、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

杜?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本诗写于秋天,身处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首联写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
(2)本诗由眼前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
五、情景默写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身在官场却心系田园,他的《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这种心情。
(2)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3)《赤壁赋》中,苏轼和客饮酒至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快过年了,北方的年节比南方要隆重得多,每一辆大车上都捎带着年货。这中间,最撩人的还是那大红大绿的年画。当然,是杨柳青的年画。
????????其实,和天津的杨柳青一样,苏州的桃花坞,也是年画的产地。
????????桃花坞是苏州的一条街,而杨柳青则是大运河畔的一座小镇。苏州是江南名城,其文化积淀有如一幅色调古朴且花形________的软缎,几乎可以让人陷溺的。桃花坞的年画只是这幅软缎上的一个________。但杨柳青就不同了,一座弹九小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杨柳青从头到脚都是属于年画的,年画既是它的全部行头,又是它的全部生命。这就是说,没有年画,苏州还是苏州,但杨柳青就不是杨柳青了。
????????桃花坞年画那民间情调中便更多地融入了文人画的风格。中国的文人画特别是吴门画派崇尚的是一种笔意娟静的艺术趣味,这种趣味体现在年画中,就像有人说的,桃花坞年画好比江南少女用櫻桃小口品咂的梅子,越品越有味。而杨柳青地当天子脚下,宫廷画风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不能不对民间有所________。宫廷的时尚是艳俗,北方人的口味亦偏好________。于是又有人说:
杨柳青年画是北方炕桌上大红大绿的果脯,越嚼越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复杂?衬托?渗透?淡妆浓抹
B.繁复?点缀?渗透?浓墨重彩
C.复杂?衬托?借鉴?淡妆浓抹
D.繁复?点缀?借鉴?浓墨重彩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杨柳青的主要产业就是年画,年画是它的全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七、语言表达
?
下面是某校一则举办艺术节的通知,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通?

各班团支部:
①为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彰显我校学子的精神风貌,②校团委将于2020年6月1日至6月3日启动本校第五届艺术节。
③此次活动围绕“激扬青春,点亮梦想”为主题,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④同学们准备的节目,可以是相声、小品等,也可以是书法表演、绘画表演、诗文诵读等。⑤节目初选时间为5月20日,请每班准备一个节目参加初选。⑥凡被选定的节目将直接参加艺术节表演。⑦希望同学们精心准备,积极登台表演,一展才艺,⑧同时也希望全体师生对本次艺术节活动提出美芹之献。
校团委
2020年5月1日
?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相反,或相关。请结合示例,写出下列人名的字,并说明名与字的意义关联。
????????示例:韩愈,字退之。说明:“愈”为前进,“退”即后退,名与字意义相反,进退适度,含中庸之意。
(1)曹操,字(??)。说明:________。(不超过35字)
(2)白居易,字(??)。说明:________。(不超过45字)
八、材料作文
?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答案】
A
C
A
(4)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
②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方面,赏析《荷塘月色》。
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
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方面,赏析《荷塘月色》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5)①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
②体现了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
③体现了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
④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奥秘。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分析手法
筛选并整合信息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古代诗家运用“通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2)A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
B项,运用了比喻;
C项,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的观点;
D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故选C。
(3)A项,“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因为地域差别等,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
(4)①根据“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等信息可知材料二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
②根据“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等信息可知材料二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方面,赏析《荷塘月色》。
③根据“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可知材料二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
④根据“《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可知材料二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方面,赏析《荷塘月色》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5)①材料三中的“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为了论证文章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中引用的朱自清的这些观点或说法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具有文化色彩。
②根据“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等内容可知,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体现了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
③根据“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等内容可知,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体现了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
④根据“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可知,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能够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奥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1)①马小光上课不守纪律,老师和同学找“我”告状;②马小光在菜市场帮父亲卖菜;③家访后,马小光发生巨变,学习成绩越来越好;④几年后,马小光上完大学,参加工作,春节来看望“我”。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听到马小光父亲的心声后内心的震荡与感动。
(3)①我离开菜园的时候,猛然发现不远处马小光正蹲在菜地的角落里拔草,淅淅沥沥的雨点早已打湿他的头发,他站起来叫一声“老师”,脸上有雨水滑落。“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啦?下雨天拔什么草!”他的父亲嗔怪。
②不知是不是我的家访起到作用,马小光从那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成绩也开始上升。
(4)示例一:本文的主人公是马小光。文章先写马小光的叛逆,再写对马小光进行家访时,马小光听到父亲的话,懂得了父爱,发生转变最终成才。文章表现了马小光的成长历程。
示例二:本文的主人公是马小光的父亲。文章的题目是“不希望他做我儿子”,父亲在家长会上写下“不愿意”,“我”家访时听到父亲的心声,父爱的力量使马小光发生转变,最终成功。
【考点】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小说阅读
赏析文章语言
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来概括。注意组织语言时,要以“马小光”为陈述的主体。根据“晚自习刚下课,就有任课老师和同学找我告状,被告都是一个人——马小光”“放学后,马小光都要赶到菜市场帮父亲,有两次我遇见他在人来人往的市场里大声吆喝着卖菜”“不知是不是我的家访起到作用,马小光从那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成绩也开始上升”“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年的春节,马小光来到我所在的城市看望我”等句概括作答即可。
(2)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然后结合语境作具体分析。画线句中,将“我”
当时的感受比作“堵着一团棉花”,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听到马小光父亲来生不想让马小光再做自己的孩子的理由后,内心的震荡和感动。
(3)铺垫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或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文章结尾“原来他早就知道”指的是马小光早就听到了“我”与他父亲的对话,由此定位至文章写“我”家访的段落,从中找出作铺垫的语句即可。如“我离开菜园的时候,猛然发现不远处马小光正蹲在菜地的角落里拔草,淅淅沥沥的雨点早已打湿他的头发,他站起来叫一声‘老师’,脸上有雨水滑落”“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啦?下雨天拔什么草!”“不知是不是我的家访起到作用,马小光从那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成绩也开始上升”等句均暗示了“原来他早就知道”。
(4)一般来说,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人公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者的创作意图。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如果说本文的主人公是马小光,可从文章表现了马小光的成长历程的角度作答。如果说本文的主人公是马小光的父亲,可从题目、父爱的力量使马小光发生变化的角度作答。有其他分析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D
D
(4)①河水太浅载不动船,如果从陆路运粮应当用八千辆车,沿途的麦子正是成熟的时候,希望用运输的费用加价立即收购麦子。
②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来水,使田地不因旱灾而受损,那么百姓就会乐于响应招募,而且弓箭手的名额就能招够了。
(5)①为完成运粮任务,何灌提出陆路运粮的建议,得到朝廷许可。②知岷州时,何灌凿渠引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③何灌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的策略,使当地百姓乐于应募,一举两得。
【考点】
文言断句
课外文言文阅读
科举教育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地理
姓名称谓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内容理解
【解析】
【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地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地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射穿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而出,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
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载不动船,如果从陆路运粮就当用八千辆车,沿途的麦子正是成熟的时候,希望用运输的费用加价立即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来水,使田地不因旱灾而受损,那么百姓就会乐于响应招募,而且弓箭手的名额就能招够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名青壮弓箭手,他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灌谓宰相白时中曰:“金人倾国远至,其锋不可当。今方平扫精锐以北,万有一不枝梧,何以善吾后,盍留以卫根本。”不从,明日,又命灌行,辞以军不堪战,强之,拜武泰军节度使、河东河北制置副使。未及行而帝内禅,灌领兵入卫。
没找到翻译。
【解答】
(1)本句译为:何灌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射穿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而出,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为河东将”,主语省略,“为”作谓语,“河东将”官职名称,作“为”的宾语,“河东将”后面应断开,排除C、D两项;“灌射皆彻甲”,“灌射”作主语,“彻”作谓语,“甲”作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项。故选B。
(2)D项,“皇帝都是一人一个年号”错。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
(3)D项,“留下精锐部队来迎敌”错,从原文“盍留以卫根本”可知,何灌建议留下精锐军队来守卫根基。
(4)①胜:禁受,承受。登:谷物成熟。籴:买进(粮食)。
②葺:修葺,修缮。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乐于。额:名额。
(5)根据“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可知,为完成运粮任务,何灌提出陆路运粮的建议,得到朝廷许可。根据“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可知,知岷州时,何灌凿渠引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根据“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可知,何灌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的策略,使当地百姓乐于应募,一举两得。这些事情体现了何灌善于处理政务的能力。
四、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B
(2)①被迫寄情山水的无奈。首联与颔联看似诗人悠闲自在,实则是诗人不被重用后的无奈之举。
②追慕前贤、事不遂心的苦闷。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自己不减匡衡敢于上疏直言却因此被贬,故只能违背心志退而讲经。
③功业无成的愤懑和颓伤。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手法,借“同学少年”的衣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④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错误,应该是诗人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首联的意思是: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2)诗歌前四句的意思是: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前四句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自己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江中的渔船,燕子上下翻飞。“泛泛”“飞飞”连用表示动作重复;“还”“故”流露出诗人烦扰不安的心情,借此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的意思是: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颈联中连用典故,诗人自比匡衡、刘向,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意在说明古人尚且如此,自己的命运更是不必说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此处“五陵”代指长安,“轻衣肥马”代指权贵,尾联感怀身世,悲愤沉郁,如诉如泣。诗人用同学多不贱反衬自己的穷困潦倒与不得志,使用反衬与对比手法,凸现出自己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之情,流露出自己无限的哀愁。同时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与鄙视之情,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情景默写
【答案】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羁、渊、旦暮、鹃、棹、兮、溯
六、选择+简答
【答案】
B
(2)①句中把杨柳青年画比作大红大绿的果脯,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年画的色彩以红绿为主,非常艳丽,和果脯的颜
色相似。③年画具有民间情调,很受百姓欢迎,和果脯常出现在北方炕桌上,越嚼越甜有相似性。
(3)(1)原文“从头到脚”一词突出了年画对于杨柳青的重要意义。(2)原文中“行头”“生命”两个词带有拟人色彩,语言生
动形象。(3)原文句式整齐,富有韵味。
【考点】
见解阐述
修辞手法的辨析
表达准确
【解析】
(1)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
“繁复”指繁多、复杂。“复杂”指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文中用以形容软缎的花形多,故应该用“繁复”。
“点缀”指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衬托”指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文中
说“桃花坞的年画”是印在“软缎”上的,可以想见这样会使软缎更漂亮,故应该用“点缀”。
“渗透”指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借鉴”指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文中说“宫廷
画风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对民间有所影响,故应该用“渗透”。
“浓墨重彩”意思是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色彩浓重,可形容着力描写。“淡妆浓抹”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打扮。根
据前文语境“宫廷的时尚是艳俗,北方人的口味亦偏好”可知,应该用“浓墨重彩”。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的相似性。由文中句子“杨柳青年画是北方炕桌上大红大绿的果脯,越嚼越甜“把”杨柳
青年画“比喻成“北方炕桌上大红大绿的果脯”,将本体和喻体进行对比,它们在颜色上具有相似性,都是大红大绿的;它们在性
质上也有相似性,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底蕴和果脯的嚼劲和越嚼越甜的特点,都耐人咀嚼品味。作者正是抓住了本体和喻体的相
似性进行比喻的。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题干中说将原文中的句子“杨柳青从头到脚都是属于年画的,年画既是它的全部行头,又是它的全部生命”改写成“杨柳青的主要
产业就是年画,年画是它的全部”,问为什么原文效果好。
从两个句子来看,哪个使用了表现手法,哪个就会更鲜明、生动。原句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杨柳青”这个生产年画的地
方作为人来写,将年画比作“杨柳青”的“行头”“生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柳青”“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经济特点,点明了年画
就是“杨柳青”的经济命脉及精神信仰,世世代代只做年画,并且技艺精湛。拟人的使用让句子读起来亲切,有感染力。另外句式
上也比较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而改后的句子,没有使用什么手法,内容上仅是交待一种事实,语言平谈无奇,缺乏吸引力。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七、语言表达
【答案】
①句,“提高”改为“促进”;
②句,“启动”改为“举办”;
③句,“围绕”改为“以”(或者“为”改为“的”);
⑧句,“美芹之献”改为“宝贵/合理意见”。
【考点】
表达得体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句,“提高”与“发展”搭配不当,可将“提高”改为“促进”。
②句,启动:(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此处形容“艺术节活动”,可将“启动”改为“举办”。
③句,“围绕……为主题”句式杂糅,可将“围绕”改为“以”,或者将“为”改为“的”。
⑧句,美芹之献: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此处谦敬辞使用不当,可将“美芹之献”改为“宝贵/合理意见”。
【答案】
(1)①曹操,字孟德,说明:“操”即操行,“德”为品德,名与字同义,含德行高洁之意。
(2)②白居易,字乐天,说明:“居易”即处于平易无险之境,“乐天”即乐观面对困境,名与字相关,含乐天故能居易之意。
【考点】
选用和变换句式
句式仿写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文化识记及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解答】
(1)姓和字有区别,字是男子二十而冠,是人的别名。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重。曹操字“孟德”,白居易字“乐天
”。之后按照题例进行仿写,注意前一个是对名的解释,后一个是对字的解释,再考虑关联,表明意蕴。
八、材料作文
【答案】
例文:
无惧学海风浪,磨就人生辉煌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位学子满头大汗,左手执墨水瓶,右手执笔,面对滚烫沸水全神贯注地在煮课本和作业本。画面的下
方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煎和熬都是变美味的办法。漫画告诉我们:正是有了读书的煎和熬,人生才变得有滋有味。
经历煎熬,炼就华章。
回望历史,伯灵膑而为《兵法》;乐天厄而作《琵琶》;苏轼被贬黄州,乃赋《赤壁》;蒲松龄屡次落第,厥有《聊斋异
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逆袭夺冠。雷海为的获奖感言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
尽狂沙始到金。”13年来刻苦读诗背诗,能够在13年后站在央视的舞台上,来参与这场诗词的盛宴,是他人生中最美的经历。诚
然,学习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但即便如此也要迎难而上,勇于超越,让平凡人生在煎和熬中炼就华章。
经历煎熬,玉汝于成。
君不见范仲淹贫而好学,一年四季以稀米为食,寒冬腊月以单衣履体。数年寒窗生涯后,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
济天下的抱负,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磨就了彪炳史册的功业,而且在文学上也将自己磨成了北宋一颗璀璨的明珠;君不见“脑
瘫诗人”余秀华因出生时缺氧而造成脑瘫,行动不便,口齿不清,却依然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将自己疼痛、残缺的内在身体煎熬
转化为创作的心灵之源,用最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终赢得第七届湖北文学奖的荣耀。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他们夙
兴夜寐,不畏艰险,让锦绣青春在煎和熬中绽放光彩。
杨绛先生曾寄语中国青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并以香料磨得更细
,才能看得更浓烈为例,点明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作为焚膏继晷、争分夺秒的高中学子,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未来竟
争之大挑战,我们更需要不畏艰险、奋勇拼搏的思想意识和不断奋斗、砥砺前行的行为姿态,于磨难中成长,于磨难中前行
,始终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生涯虽历经煎熬,但没有一次煎熬能够打垮我们,反而会增强我们室不畏
惧、迎难而上的斗志。冀吾辈无惧学海风浪,磨就人生辉煌。
【考点】
其他(图表文转换)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道作文题仿照2019年全国卷Ⅲ的作文题形式命制,是一道漫画作文题。漫画作文要求考生能够仔细观察读懂漫画,准确解读
漫画内容,结合漫画中的说明性文字,正确理解漫画寓意。画面文字”煎和熬都是变美味的办法”传达了漫画的寓意,也是本次写
作的关键方向。考生只要紧扣“煎”和“熬”两个字,写出自己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即可。
【审题】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是一幅漫画:一位学子满头大汗,左手执墨水瓶,右手执笔,面对滚烫沸水全神贯注地在煮课本和作业本
。漫画的下方是一句说明性的文字“煎和熬都是变美味的办法”,这句话是漫画的寓意所在,“煎和熬”比喻漫长学习生活的考验和
磨砺,考生在作文时不能偏离漫画内容和寓意另起炉灶,否则会偏离情境限制。
考生要“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进行写作,漫画人物的身份是学生,切合考生的身份,“煎和熬”的内容是课本和作业本,暗示考生
要针对自己当下学习生活的艰苦状况,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本题中明确传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引导考生正确面对读书生活中的磨难与挫折,作文内容应积极向上,不可流露人生苦
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立意】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生活中的“煎熬”是一笔人生财富。
B.青春因煎熬而有味。
4.不历“煎熬”,怎见生命之精彩。
5.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素材】1.成功的秘诀有很多,有人依靠过人的天赋,有人依靠家里的背景有人则依靠机遇,但很少有人凭借着耐心“熬”过来。就好像他
一夜之间,凭借一本小说《明朝那些事》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他就是石悦。成名之前,石悦的成绩都很一般
,在老师学生甚至父母的心里都认定石悦将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与众不同的是,他只对历史感兴趣。当别人的孩子都在玩变形
金刚时,一本《上下五千年》就是他的童年,当别人在大学里忙着谈恋爱、玩网络游戏时,他却每天在图书馆与历史资料打交
道,大学毕业后考取公务员,他不像其他人,一张报纸,一杯茶,慢慢地消磨时间,而是躲进史书里和历史人物交友为伴。因
此,大家都认为石悦,这个人很孤僻。一下班后,他依旧沉浸在历史文化中,偶尔提笔记录一些重要的有趣历史事件,可谓“梅
花香自苦寒来”,终成功创作了一本出版商争相与他签订合同的《明朝那些事》。
2.弱的香浓怡人是经过长时间的煮熬,才使其拥有如此芬芳;千年之木是经历了风雨的煎熬,才遗留千古;真金是承受了上千万
的温度的冶炼,才如此坚硬……那我们的人生正如此,是需要反复的煎熬,才会有生活的浓意。
粥不香浓,木不久存,金不坚硬,是因为在它们所经历的过程中,它们经历的还不够,或是使其受的煎熬时间、程度还不足
。那若是我们在朝梦想奔跑的路程中,我们会不会太过于心急,而使原本可获得的成功离我们远去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有
句俗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正是向我们阐释了,在获得成功之前,千万不要因心急而提前退出“熬”的过程,而去另辟歪
路,这样适得其反的。
B.万通董事长冯伦说:“伟大都是熬出来的。为什么用熬?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别人理解安慰,但
你没有普通人用对抗消极指责来发泄情绪,但你必须看到爱和光,在任何事情上学会转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个肩膀在脆弱的
时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依靠的肩膀”。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