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乡土中国》之“血缘和地缘”,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血缘社会是指用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的,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因而血缘社会就是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父死子继,用身份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①(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②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③)④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两者是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血缘社群构成的家族,当人口繁殖扩大到一个程度,就要向外扩张土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就是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就如同我们的籍贯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但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因为想成为村里人”,第一要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护,不能充分自由卖买。所以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插入这村落社群中,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可是就在这个特性上却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
????????亲密的血缘关系构成的社群的团结性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社会关系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亲属间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这就是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所以商业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起来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选材于《乡土中国十二血缘和地缘》费孝通著有删节)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缘社会是用生育产生的亲子关系来规定人的社会地位,维持秩序稳定。
B.我们的籍贯取决于父亲而不是出生地,体现了地缘对血缘的深刻影响。
C.在血缘社会的村落,得不到土地的边缘人充当了商业活动的媒介。
D.当血缘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无法用人情维持时,产生了商业。
(2)文章中关于①②③④四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空白
B.①空白②?③?④空白
C.①,②?③?④空白
D.①,②?③空白④,
(3)结合语段,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的含义。
(4)中国从人情性的血缘性乡土社会是如何向商业性的地缘性现代社会演变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牛津
????????耿传明
????????①我在牛津的时候有一次受邀参加牛津大学一个很古老、著名的学院莫顿学院的晚餐会,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T·S艾略特就曾在该院任教。这样的晚餐会在牛津大学是一种非常隆重的场合,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穿着专门的长袍出席,受邀的客人也要求穿燕尾服,系领结。到了晚餐会场,师生都依序站立,氛围肃穆,庄重,主持者首先以自古相传的仪轨用拉丁语祷告,行礼,然后入座。菜肴并不丰盛,我记得好像就是土豆、奶酪、鱼排之类,主要在于精神会餐,也就是坐下来之后的老师学生开始边吃边聊,探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探讨、争论直到夜阑才会结束。钱钟书戏言:在牛津需吃够多少顿饭,才能毕业,指的就是这个。我有时会发一痴想,如果我们中国的大学是从周代的“乡校”、汉代的“太学”隋唐的“国子监”一路延续下来的,也许会更有底气和活力,因为根深才能叶茂,至少在校史上和牛津有得一拼吧。
????????②有段时间我租住在一个郊外的小镇Maston,这个小镇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多是一种别墅式的建筑。这些房子虽已有八十多年房龄,但在牛津绝对算不上老建筑,因为在这儿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老建筑亦随处可见。
????????③从这个小镇到我所在的研究所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穿过牛津著名的“大学公园”,直达市内,全程大约有七八里路,基本上是纯任天然,以原生态的森林、小河、沼泽、野生草地为主,小河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队从容不迫、结队游弋的野鸭子。在路边有一块木质的指示牌,背面写了一句非常有趣宣传语:_______________。
????????④出了公园,就到了市内,附近坐落着几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学院,每个学院的一个突出标志便是它的高耸入云的教堂——一种被歌德称为“上帝之树”的古老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沿着学院的外墙走不多远,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路边有一个建于中世纪的大石屋,上面长满了青苔,石头上留存着一种苍黑色的印记,好像是经过漫长岁月濡染过留下的“包浆”。
????????⑤我所在的研究所的老师也来自于专业相关的各个学院,我的导师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曾带我去她们学院参观。她所在的学院建于十七世纪初期,大致与莎士比亚同时期,四百多年校史,在牛津还不算太老的学院。
????????⑥关于这个学院还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四百多年前学校初建时,礼堂用的梁柱等全取材于数百年才能长成的厚重、坚硬、光洁的橡木,非常气派。过了三百多年,这些橡木梁柱已经老朽,需要更换了,但要修旧如旧,到哪里去找这些百年才能成材的橡木?正在校方一筹莫展之际,负责校史档案的职员提供了一个线索:当年的学校捐助者给后人留下一封信,信中提到,捐助者当年在自己的庄园种下了几十棵橡树苗,现在三百年已经过去,正好成材,可满足需要。学校将信将疑,派人到贵族当年的庄园查问,果然发现了已经成材的三百多年的橡树园。
????????⑦我曾问过导师这个传说的虚实,导师说她是二战后才来到牛津读书的,不知究竟,但是这类事情在牛津、剑桥乃至英国发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现在学院的财产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数百年来校父、校友们捐赠的土地和财产,这些构成了学校存在的坚实的财务基础,没有这个做家底,要把非盈利的大学数百年地延续下去是不太可能的。
????????⑧在英国生活期间,有时会遇到一些麻烦和不便。举个例子,我在牛津每天要走的那条公园小路,有一阵出现了问题。我当初选择在那个小镇租房,就因为有这条穿过公园直达市内的捷径,这样到我的工作地点,步行半个小时即可,沿途绿树黄花、小桥流水,野趣盎然。没想到刚搬过去半个月,牛津下了场大雨,把公园里的那条小土路给淹了。水虽然不深,刚没脚脖,但步行显然是过不去了。而此路不通,就只好绕行公园外的大路,那距离就大大增加了,要一个半小时才能走到研究所。
????????⑨论说在小镇住的人也不少,每天像我这样走这条便捷小路到市内的人少说也有二三十个,这样的问题显然也不是偶尔出现,为何公园当局就不能把小路整修一下,以方便行人呢?这话看似有理,但你要是固执已见就错了,因为你是完全从自己的利益考虑的,而公园当局考虑的则是一旦把小路垫高、水流隔断,小路那边的沼泽就会缺水干涸、路边的芦苇就会枯死、水中的生物小鱼、青蛙等等就会陷入绝境,河里的野鸭子的快乐生活也就走到尽头了……
????????(选自《散文》2020年第1期,有删改,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钱钟书的话,表面上看似在提倡多参加牛津大学这种庄重的晚餐,实则表明对牛津大学开放、个性、自由的学习方式的喜爱与认可。
B.文中插入三百多年橡树园的故事,主要为了表现牛津大学的捐赠者们坚守承诺、注重诚信的品质,证明财力支持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
C.作者提及在牛津看到很多古老的建筑,并强调它们的初建时间或距离当代的时间,使文中看似零散的访学见闻被“历史厚重”这一主线串联。
D.作者常用“我在牛津的时候”“我所在的研究所”等类似的叙述腔调展开话题,使文章呈现出“实录”型散文的特点,体现了“散文即真”的审美理念。
(2)第③段提到“大学公园”路边的指示牌上,有一句有趣的宣传语。结合上下文,拟写宣传语(用中文表达),并说明理由。
(3)本文发表于《散文》杂志,下面为“录用通知书”,请合理揣摩并写出审稿编辑的录用理由,50字左右。
《散文》录用通知书
录用标准(三个关键词)
你的·发现·表达
录用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
????????(乙)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礧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字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游灵岩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巅崖当道者;?限:像门槛一样
B.其高当岩之十九?度:推测
C.僧出器酌以余?饮:喝
D.乃泰安人聂剑光偕余?俾:使派
(2)古文在流传中常常有缺字,后人阅读时需要联系前后文,考虑字词用法去填补。下面三句中均有缺字,选出填入空缺处相对合理的字的一项是
(1)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2)登□周望万山(3)而灵岩有朗公石□。
A.之?则?矣
B.者
?则?焉
C.者?乎?焉
D.乎?者?矣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状如礓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B.其状如礓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C.其状如磁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D.其状如儡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华阳”指华山的南面。
B.“晦”,为农历每月三十,“朔”为农历每月初一,可推“戊申”为除夕日。
C.“行宫”,指京城以外帝王的临时居所。如“佛狸祠”原是北魏太武帝行宫。
D.“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所记登泰山路线不同于古时登山路线。他沿着泰山正南面三谷中的中谷进山,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又沿西面的山谷走,终到山顶。
B.《游灵岩记》第二段有对泰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补充说明的内容,又详述了琨瑞之谷被称为朗公谷的原因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名物的沿革。
C.姚鼐叙写游泰山按明显的时间顺序,日观峰看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时序显示出泰山的非凡气势,写游灵岩则时序不明显。
D.这两篇散文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描写时注重“炼字”,如“明烛天南”的“烛”字、“寒光动寺壁”的“动”字。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7)姚鼐所属桐城派主张散文创作要“义理”(鲜明的思想观点)、“考据”(确凿的事实材料)、“辞章”(精练的文字表达)三者并重,请就其中任意两点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汉末]《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是取首句为诗题;“一剪梅”是词牌名,规定了该词的形式。
B.“荷花”这一意象常象征着美好、爱情和高洁,“芙蓉”“红藕”均指荷花。
C.《涉》诗“浩浩”寓相思无尽,李词两个“自”道出对不解人情外物的怨怼。
D.《涉》诗的“忧伤”一直伴老,李词的“忧伤”无法消除,都极写忧伤之多。
(2)两首诗词抒情方式有什么共同点?试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思念情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求。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个性鲜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从空间上表现羁旅之苦,“________”于时间上体现孤病之感。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感慨生命短暂,并洒酒凭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苏轼《赤壁赋》中借“蛟龙”“妇人”的反应来烘托箫声感染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固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乙】“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丙】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段中的画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一味
B.暗示
C.固然
D.直截了当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处,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
?
)
A.【甲】
B.【乙】
C.【丙】
七、语言表达
?
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完成题目。
????????《温州日报》温州12月7日讯?昨日阳光明媚,天气回暖,市区瓯江畔更是一片火热场景。上午8点,2020温州马拉松(简称“2020温马”)鸣枪开跑,4998名跑者从国际会展中心出发,奔往东瓯大桥,上演了一场激情四射的路跑盛宴。本届“2020温马”延续了“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因疫情影响,今年仅设置半程赛事,全长约21公里,选手限定为浙江省内。5000人的参赛规模虽比往届缩减不少,但仍是今年温州体育赛事中规模最大的,热度和精彩一点不输往届比赛,跑道内外,满是风景,温润之州风采尽显。
(1)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5个字)
(2)有人认为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还举办这样的活动不可取,你认为呢?请阐述理由,态度明确,有理有据,50个字左右。
八、材料作文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雪山中学是一所乡下普通中学,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高一语文组的老师们发现教学时间很是紧迫。他们认为教材中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属于社会实践类教学内容,同学们生于斯长于斯,其教学意义不大,于是,他们就选择了不安排此单元的教学。
请你以雪山中学高一学生的身份,写一封给雪山中学高一语文组负责人贾老师的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所思所想。
要求:①注意表达情境,符合书信要求;②态度明确,理性表达;③不能在文中泄露考生真实姓名、学校等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答案】
B
C
形象的写出了血缘对地缘的重大影响;写出了稳定的社会中血缘和地缘的不可分离关系;地域上的靠近实际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血缘性交易以人情来维持,相互馈赠,权利和义务要平衡,时间拉得很长。当人与人关系繁重无法维持权利和平衡时,产生了当场清算“钱上往来”的商业。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商业以权利和义务以货币清算为媒介,强调理性,注重契约。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参考其他标点,来考虑选用什么标点。注意整个段落的整体性。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作答时要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及句中的关键词语。
(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概括。
【解答】
B.“体现了地缘对血缘的深刻影响”错,原文有“就如同我们的籍贯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可见应当是体现了“血缘对地缘的影响”。
C.①“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与④“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在语意上是相连的,因此①处话未说完,应填“,”;②“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和
③“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是两个连续的问句,不是选择问,因此都应当用“?”;④因为前面有句内括号,此处不需要标点,应当是空白。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与“血缘”之间的紧密关系;“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形象的写出了血缘对地缘的重大影响;再结合后文“两者是不分离的”“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可知,这句话意思是,地域上的靠近实际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根据原文倒数第三段“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社会关系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亲属间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这就是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所以商业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起来的”可以梳理出中国是如何从人情性的血缘性乡土社会向商业性的地缘性现代社会演变的。血缘性交易以人情来维持有其弊端,比如权利义务平衡时间长等,不再适应繁复的社会关系时,“当场清算”“钱上往来”的商业就粉墨登场了,可见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以权利和义务以货币清算为媒介,强调理性,注重契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B
(2)参考示例1:它们才是此地真正的主人。
参考示例2:这些朋友的家,神圣不可侵犯!
参考示例3:感谢上帝,让这些天使降临此处。
理由:
①这个公园的特点是纯任天然,以原生态为主,呈现了自然事物的自由生长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与尊重。
②公园当局不会因为考虑人类的利益,而选择牺牲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对自己作为主体之外的他者保持一种谦让态度。
(3)①作者以“我”的视角展开访学记录,使文章带有鲜明的个人体验色彩;以学者视角,迅速关联中西方文化,使文章具
有了浓厚的人文气息。②作者带领读者对自然与人文进行探寻、审视与观照,引发读者在学习方式创新、大学历史传承、人与自
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以“所发现”引导读者“发现”,给读者精神受到启迪。③作者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式,将牛津访学
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体现出对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的积极展示与表达。
【考点】
体会语句含意(小说)
鉴赏表达技巧(文学类)
散文
【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主要为了表现牛津大学的捐赠者们坚守承诺、注重诚信的品质,证明财力支持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错误,这个故事,是为
了说明办一所大学不但需要恒产,更需要有恒心,需要一种超出一时—地,乃至超出自己这一代人需要的长远眼光。办大学实
质上也就是在传承、守护文明。
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生动的能力。
结合上文“小河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队从容不迫、结队游弋的野鸭子。在路边有一块木质的指示牌,背面写了一句非常有趣宣传
语”,推断第③段提到“大学公园”路边的指示牌上所写内容为“这些朋友的家,神圣不可侵犯!”“感谢上帝,让这些天使降临此处
“之类的内容;考生可以根据原文“牛津著名的‘大学公园’,直达市内,全程大约有七八里路,基本上是纯任天然,以原生态的森
林、小河、沼泽、野生草地为主,小河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队从容不迫、结队游弋的野鸭子”“公园当局考虑的则是一旦把小路垫
高、水流隔断,小路那边的沼泽就会缺水干涸、路边的芦苇就会枯死、水中的生物小鱼、青蛙等等就会陷入绝境,河里的野鸭
子的快乐生活也就走到尽头了……”阐释理由,即这个公园“纯任天然”,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与尊重;公园当局不会选择栖
牲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来满足人类的利益。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考生可以根据题干要求的提示——录用标准(三个关键词)“你的·发现·表达”,展开阐释,录用理由。例如,从“我在牛津的时候
有一次受邀参加牛津大学……”我记得好像就是……”可知,作者以“我”的视角展开访学记录,带有鲜明的个人体验色彩;从“我有
时会发一痴想,如果我们中国的大学是从周代的‘乡校、汉代的‘太学‘隋唐的‘国子监’一路延续下来的,也许会更有底气和活力
.…”可知,作者以学者视角关联中西方文化,使文章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作者带领读者对自然与人文进行探寻、审视与观照
,以自己的“发现“引导读者“发现”,给读者精神受到启迪;作者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式,将牛津访学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记录下来,体现出对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的积极展示与表达等。考生要抓住关键内容加以阐释,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B
D
B
A
(6)(1)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掷具(骰子)的东西,是山峰。或: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
样的立着的东西,是山峰。
(2)回头看日观峰西面的山峰,有的能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7)考据:①《登泰山记》中主要涉及历史地理知识,如泰山南、北两侧分别有汶、济二水,山东有古长城,泰山向南的
几大山谷,中谷是郦道元所谓环水,游山砌磴约七千有余,古时登山道路,山上地貌、植被、文物古迹等。②《游灵岩记》对灵
岩周边的地理环境的和泰山之间关系的描写,朗公谷的由来。以及对再游灵岩的路线进行了设计。
辞章:①运用比喻、比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还通过色彩对比映衬、渲染烘托的方式写出泰山之景,语言简
练而泰山之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②运用夸张、比拟、动静结合等手法表现灵岩的奇崛。
义理:①面对泰山的崇高,面对世俗的艰难,姚鼐表现出鲜明的淡定、自足——这种波澜不惊、光风霁月的洒脱、疏朗,正是理
学所追求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即从雄伟泰山中参悟自足感,从超越现实困难中获得淡定感乃至自得其乐感。
【考点】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断句
散文阅读
【解析】
(1)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回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洁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颖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
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郡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
,越过中岭,又沿若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若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
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
路上大雾弥漫、冰冻瘤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磊盖若白雪,(三)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
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祖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
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
,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若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
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空腰曲苷鞠躬致数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
,还有些隆元君祠;皇帝的行言在些隆元君祠的东面。
这一天,(还)观吞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郡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
若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
,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蛙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
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地姚鼎记述,
(选自《借抱轩诗文生·登泰山记》)
(乙)
号)。
我最初和朱子颖约好一起来灵岩(谢玩),恰好子颖句公事,于是他叫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若灵岩山的北谷说
,回溯着向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就可到琨瑞山。灵岩山淫谷的水向西流,汇生江中的水,流入济水,琨瑞山的水向西北方向
也流入济水,都是泰山的北谷的淫流。世上传说:“名僧佛图澄的徒弟叫竺借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给人讲说他的佛
法,所以现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且灵着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在前奏苻坚的时代,竺借朗在现瑞山大建殿图楼房,十分壮
观,后来全都倒塌废弃了。但是灵岩寺从宋代以来,道观佛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洁县的东面七十里处,西边靠近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然而到琨瑞山,它的岩谷幽深偏远,才更加奇
特呀,我来不及前往,写信告诉朱子颖。(如果)子颍以后来游,顺着专山的西坡,观尝灵岩,再向北到历城,然后逆向沿着
朗公谷向东南走,到达东边的长城岭下,再沿着奏山的东坡返回奏安,那么山的四面都可游遍。夜晚住在长洁县的张峡,姚鼐
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游灵岩记》)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C
(2)①均有直接抒情。《涉》诗“忧伤以终老”,李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直接抒发相思之情。
②均借景抒情。《涉》诗借芙蓉、兰泽等意象抒情,李词借红藕玉罩等抒情。
③均借想象(虚写)抒情。《涉》诗着笔于想象的游子;李词“雁字回时”拟想雁归情景。
④借对写抒情。《涉》诗一二联写女子的相思,三四联写男子的相思,同心离居,对写彼此的相思;李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
设想,也是对写双方的相思。
⑤均借设问方式,自问自答抒发情感。
【考点】
意象意境
把握主旨情感
炼字(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古诗词)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C.“道出对不解人情外物的怨怼”错误,“花自飘零水自流”是说“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它既是写景,又兼比兴
。“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
自流”,正是表达她和丈夫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从《涉江采芙善》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和《一剪梅》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知,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抒
情方式;从《涉江采芙蓉》的“涉江采芙善,兰泽多芳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和《一剪梅》的“红藕香残玉覃秋”“雁字回时
,月满西”“花自飘零水自流”可知,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从《涉江采芙善》的“所思在远道”和《一剪梅》的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知,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想象抒情。《涉》诗着笔于想象的游子,李词“雁字回时”想象了雁归时的情景
;《涉江采芙善》一二联写女子的相思,三四联写男子的相思,同心离居,对写彼此的相思。而《一剪梅》的“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的设想,也是对写双方的相思。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借对写抒情;从《涉江采芙善》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和《一
剪梅》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知,这两首诗词都采用了借设问方式,自问自答来抒发情感。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情景默写
【答案】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字:“衿”“事”“酹”“壑”“嫠”。
六、选择题组
【答案】
C
B
【考点】
词语辨析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一味”,药方上每一种药为一味。这里指一种颜色,符合语境。
B项,“暗示”,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符合语境。
C项,“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物,也不否认乙事物。与题意不符。应用“自然”,表示“理所当然”。
D项,“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圈子。符合语境。
故选C。
(2)B项,【乙】句引用成分不独立,下引号前的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七、语言表达
【答案】
(1)“2020温马”12月6日举行,受疫情影响,今年赛事有改变,但精彩依旧。
(2)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可以举办。今年仅设置半
程赛事,选手限定为浙江省内,是根据疫情做了相关调整的。做好防疫工作,举办这样的活动有益于市民身心健康。
【考点】
标题拟写
其他(压缩语段)
提取关键词或主要信息
语境填句
一句话概括内容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压缩新闻文字要注意保留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陈述对象)和事件。阅读语段,根据一二句能压缩出时间—
2020年12月6日,事件——“2020温马”举行。第三句是无关信息,由于字数限制,省略。根据第四句话能提炼出的信息——受
疫情影响,今年的赛事有所改变。根据第五句话能提炼出的信息——热度和精彩一点不输往届比赛。由此可以按照要求概况新
闻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态度要明确,观点要清晰。考生可以表示赞成也可以表示反对;理由要充分,有针对
性阐述,表达要顺畅。例如,表示赞成可以结合本次活动根据疫情所做的调整——“今年仅设置半程赛事”“选手限定为浙江省内
”,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八、材料作文
【答案】
范文示例:
了解家乡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尊敬的贾老师:
您好!我是高一的学生。我听说老师们打算不安排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教学了,我对此感觉非常遗憾。虽说教学时间
很紧迫,但我和很多同学都认为这单元非常重要,恳请老师们恢复这一单元的教学。相信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能更加深
入地了解家乡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很多同学虽然身在故乡,故乡看似那么近,可实际上却感觉她离我们那么远,因为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这个
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很好地了解自己家乡文化生活的良好契机。
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家
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我相信,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
,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可以增进对这些人物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组织去参观“李大钊纪念馆”,了解伟大的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为祖
国不断进取、抗争的精神。
我们可以去参观“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了解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我们身边的土地上犯下的累累罪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
背叛”,我们要牢记历史,时刻谨记落后就要挨打,不断奋发向上,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我们还可以去参观县“三枝花纪念馆”,了解冀东三枝花——乐亭大鼓、皮影和评剧,提高同学们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增
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自豪感,可以更好的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观众群的培养,为家乡留下一段段美好记忆。
我们可以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
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最后,我再次恳请老师们同意我们的请求,恢复开展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教学活动。谢谢老师的理解。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某某
2020年10月22日
【考点】
材料作文
小说阅读
话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本次作文要求考生“以雪山中学高一学生的身份,写一封给雪山中学高一语文组负责人贾老师的信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时可以涉及文化责任担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精神家园、文化认同等。态度要明确,理由要
充分,还要符合书信格式。考生要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家乡文化生活”,理解“家乡文化生活”的内涵以及其对于我们的生活、事
业等的作用进行立意作文。家乡文化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
、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可见,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
生活的重要依托。具体写作时,应结合对“家乡文化生活”的具体理解谈对其的继承和引弘扬,避免长篇的叙述和空泛的议论。考生
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恢复这一单元的教学,也可以建议老师把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作为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在假期中完成,学生
返校后大家一起交流、感知。
【立意】1.文化责任担当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B.守护精神家园
4.了解家乡文化生活,增进家乡文化认同
【素材】1.家乡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
动因。家乡文化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
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可见,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2.“冀东三支花”是河北省唐山地区三种主要的文艺形式,即评剧,皮影,乐亭大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
响。评剧,全国第二大剧种,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
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
、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
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初创
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
腔音乐的综合艺术。乐亭大鼓,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
江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
,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B.李大钊纪念馆,主要参观景区有: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列展览、李大钊廉洁风范展览、李大钊纪念碑林等。馆内收藏众多名人书
画和李大钊留存的文物资料。李大钊纪念馆2005年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
一;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李大钊生平业绩陈列展览分三
个展厅,以详实的资料配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和多种艺术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现李大钊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丰
功伟绩。
4.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是经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批准,省、市、县共同投资兴建的。潘家戴庄惨案发生于
1942年12月5日。12月4日,驻防今滦县张各庄的日军骑兵队,得知我第一区队在程庄一带活动的消息,立即纠集张各庄、司各
庄据点日伪军连夜奔袭。12月5日,以驻张各庄日本骑兵队长铃木信为首的日伪军250余人,按日军第27师团、第27步兵团少将
铃木启久命令所属第一联队骑兵队“彻底肃正该村庄”(铃木启久《我在冀东任职期间的军事行动》),对潘家戴庄的百姓实施报
复行动。一天功夫,屠杀无辜群众1280人,烧毁房屋千余间,财物被抢劫一空。杀人现场惨不忍睹,30名婴儿被摔死在碌碡上
,60名孕妇惨遭杀戮,27户被杀绝,31户只剩孤儿寡母。日伪军采取了枪挑、棒打、活埋等极其残暴的手段,制造了抗日战争
时期冀东地区最大的“千人坑”大惨案。195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公开审判铃木启久等
8名日本战犯,惨案幸存者代表周树恩应邀出庭作证。纪念碑北面,有一座高5米、宽4米的纪念屏,屏芯镶嵌的黑色大理石上刻
有“血海深仇,永世不忘”的铭文。在黑色大理石的墙面上,分姓氏、性别、年龄刻写着1280名遇难村民的姓名。既真实地再现
了历史,又表示了对遇难者的悼念。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