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第六高教育集团瑶海校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文化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第六高教育集团瑶海校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文化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8 17:4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合肥六中教育集团瑶海分校
文化素养测评新高三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供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周天子有妻妾大约百人以上……之所有妻妾众多,为的就是保证有子嗣来做继承人,当然妻妾一多,子嗣就可能会多,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就成了最好的继承办法。对上述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的突出特点
B.兄弟中最年长的是嫡长子
C.各封国的诸侯都不是正统
D.西周王室的嫡传者称皇帝
2.《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
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
B.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C.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
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3.宋朝有一条规矩,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另一条规矩是,“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
轻则纪律处分,重则罢官免职。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保证了官场风清气正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4.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西贸易发展,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就
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和丝绸而言,其产地主要为太湖周边的江南地区。因海外市场的刺激而迅速崛起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将商品经济
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形成
B.白银流入促使资本主义产生
C.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瓦解
5.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了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6.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春秋争霸:周天子权威日盛》
D.《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7.孔子强调君子以行为重,“敏于事而慎于言”。二程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致
良知”“知行合一”。上述信息表明儒家: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力行思想
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秩序
D.重视人的价值有利于思想解放
8.如表为不同时期中国以茶叶为武器制裁他人的状况。据此判断:
A.茶叶武器是主要制裁手段
B.清政府固守原有观念
C.清朝政府对英国了解全面
D.中国在外贸中占优势
9.1894年11月29日,美国的《世界报》刊登了来自中国芝景(今烟台一带)的一则报道:“日
本军不分老幼全都枪杀,三天期间,掠夺与屠杀达到了极点。”这一屠杀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0.如图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于1911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国公报》以大
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的文告。有人认为该文告不符合历史真相,此人最有可
能依据的史实是:
A.辛亥革命的时间不是1911年
B.当时“中华民国”这一叫法尚未出现
C.孙中山当时并不是大总统
D.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的威信并不高
1L
“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
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这
一制度”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
12.如图为2018年10月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这座连接三地的超级工程,创新实现了
“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创新:
A.丰富发展了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B.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C.是粤港澳三地法律法规高度趋同的结果
D.充分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空前增强
13.“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
”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
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
主席语录。这表明当时:
A.外交战线仍受错误思想干扰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中美缺乏互信关系持续恶化
D.联合国被西方霸权完全把持
14.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
主义道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
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论断: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很激烈
C.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D.推动了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15.作为当今世界航天大国,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突破了
“六个难关”:即“上天
关”“回收关”
“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
“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下列对中国
突破“六个难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上天关”的突破,指的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一箭多星关”的突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C.突破“地球同步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
D.突破“载人航天关”,是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16.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A.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B.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C.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D.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17.《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的权威来自于法律
B.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18.古代希腊社会常借助参加祭神典礼和观看体育竞赛等共同的社会活动,展开城邦间政治、经济、
文化交流,讨论重要的政治问题,解决彼此间的争议,发布具有重要意义的多边公报等。这:
A.提升民众的集体荣誉感
B.强化希腊世界的凝聚力
C.培养人文精神价值理念
D.促进公平竞争意识形成
19.埃及法老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征服者们,从来没有被仅仅刻画为凡人,但是荷马笔下的希腊人
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的英雄无疑是凡人,只不过是得宠于神。这表明古希腊:
A.受到埃及和两河流域思想影响
B.人神关系蕴含人文精神
C.英雄主义逐渐成社会主流思潮
D.神话体系影响根深蒂固
20.
18世纪末英国社会中有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当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
茶”时(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夫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
糖),他从中能获得四大洲的能量。这一说法反映出: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工人生活条件优越
D.东方文化影响深远
21.
2021年初,拜登当选为美国第46任总统,美国总统产生的方式是:
A.选民直接选举
B.选民间接选举
C.参众两院联合推选
D.议会中占多数的政党领袖担任
22.
1928年1月,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地建立在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个体小农经
济的基础之上,农业局部集体化是完全不够的。据此推知,斯大林:
A.对苏联工业化道路表示了质疑
B.用行政手段解决农村问题
C.强调新经济政策背离了工业化
D.开始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
23.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
济滞涨”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24.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25题25分,27题15分,28题12分,总分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美国关税法》,增加了应纳税目和提高了关税,招来了贸易伙伴的报复,引发了贸易战,使得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雪上加霜,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
二战后,美国力推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构建“自我利益的多边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然而到了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保护主义抬头,其国际贸易政策在此时期充满摇摆性和矛盾性,即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交替运用。
——摘编自郭百红、顾学华《美国国际贸易政策演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二:……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出现了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等题。……40多年来无论是
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改革创造的外部监督都不是真正的外部监督,监督主体一定程度上只是治
理者的化身、不是来自治理体系外部的主体,效率低下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亟待全面深化改
革……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
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
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并谈谈贸易
保护主义的弊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1世纪中国推行“一带一路”的背景和目的。(13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1932年3月,国际联盟派遣由英国人李顿担任团长的调查团来华调查中日冲突。调查团的目的不仅在于调查中日冲突之事实,更在于为解决中日冲突提出建议。中国希望通过调查,认定日本侵略之后,启动《国联盟约》第16条款制裁日本的侵略行径。李顿在工作中秉承了国联的原则,侧重于通过与中日双方关键政治人物的会谈与交流,寻求平息中日冲突、调解争端的途径。调查过程中日本政府态度强硬,在1932年9月日本正式承认了
“伪满洲国”之后,李顿调停中日冲突的设想也彻底落空。1932年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南京和东京同时公布,该报告书承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事实,但仍未将制裁日本作为解决措施写入报告,却将东北地区非军事化与实施“国际共管”作为“九一八事变”的善后方案。
——摘编自李珊《国联调查团来华期间调停中日冲突的尝试及其失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派遣“李顿调查团”来华的背景。(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顿调查团”的调查效果。(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晚清不同阶段的外交情况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晚清中国外交”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5
ABDCD
6-10
CBBCC
11-15AAACC
16-20DDBBA
21-24BDCA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25题25分,27题15分,28题12分,总分52分)
25.(1)原因: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西欧和日本崛起冲击美国霸主地位;中国综合
国力的增强。(6分)
危害:阻碍了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激化国内的社会矛盾;加剧了国际
形势的紧张;阻碍世界贸易的复苏与增长;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6分,答出3点即可)
(2)背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大;产能过剩,经济发展分布不平衡,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6分)
目的:中国欲将自身的产能、资金、经验等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建立更加平等均衡
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缩小全球的贫富差距;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
的人类和谐世界。(7分,言之有理可得分)
26.(15
分)
(1)九一八事变,中日冲突加剧;中国希望通过国际联盟制栽目本的侵略行径;日本正式承
认了
“伪满洲国”,维护其在满洲的特权和利益。(6分)
(2)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真相,承认东北的领土主权属于中国,具
有积极的一面,但未能制止其侵略活动;中国东北由国际共管,实际上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国联缺少强力机制,最终无法执行,报告书成了一纸空文。(9分)
27.(12分)论题:晚清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论证:清朝前期,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观念,对外实施朝贡体制,相关事务归属礼部,并没
有专门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廷拒绝英法代表提出的向皇帝递交国书的要求,
不许外国公使驻京,表明依然拒绝近代外交。此后,欧美列强不断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逐步做出改变,并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901年设立外务部,专门处理与外国的外交事务。晚清外交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
总结:综上所述,晚清外交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在屈辱中不断调整,在中国艰难的近代化中
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