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
15页例4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体验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
2.在探讨和交流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对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猜测这些数字可以看成多少。
1.育红小学三年级一共有202人,大约(
)人。
2.学校图书馆新进科普读物121本,大约(
)本。
3.一个足球39元,一个篮球62元,两样东西一共大约(
)元。
学生读题、思考,教师指名回答,并说出解答的理由。
师:这种猜测叫数的“估计”。通过数的估计再进行计算,这样的过程叫估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估算。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
15页例4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那大家读懂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了吗?想一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图中的哪些信息呢?(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需要利用的数学信息,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六个年级的总人数:223+234 影院座位数:441个
师:223+234等于多少呢?这个结果比441大,还是比441小呢?我们可以笔算完成。但在笔算前,我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大家想一想,怎么进行这个算式的估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估计和估算方法。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方法一:223>200,234>200,223+234>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方法二:223>220,234>230,223+234>450,这样看来,223+234>441。所以人多座位少,坐不下。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估算前先估计,估计的数值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上面两种估算方法哪种更合理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和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第二种方法更合理。因为估计的数值越接近原数,估算的结果越合理。我们在估算的时候,要多观察和思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师:怎么列式?你会估算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估算)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列式:196+226。
方法:把196看成200,把226看成230,因为196<200,
226<230,
200+230=430,
430<441,所以196+226<441。人少座位多,坐得下。
四、巩固练习
1.估算下面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估算。
231+211
679+102
711-612
506-212
208+109
指名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和结果,全班交流和订正。
2.毛毛的身高是132厘米,爸爸的身高是178厘米。两人大约相差多少厘米?
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并估算。指名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五、拓展提升
妈妈给爸爸买了一件上衣,花了402元;给自己买了一条裙子,花了259元;又给丫丫买了一双鞋子,花了123元。你知道妈妈大约花了多少钱吗?
把402看成400,把259看成260,把123看成120,400+260+120=780(元)
大约花了780元
六、课堂总结
估算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算方法,能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三第5题。
通过第1题和第2题的练习,告诉学生这种猜测就是“估计”。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鼓励学生发现能解决问题的数学信息。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估算
例4
223+234
方法一:223>200,234>200,223+234>400
方法二:
223>220,234>230,223+234>450,
223+234>441,坐不下。
196+226
方法:
196<200,226<230,200+230=430,430<441,所以196+226<441,坐得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认知和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发现有些学生在估算时估计的数太大或太小,造成与实际的偏离太大,而且估计之后再计算时并不简便,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对估算的意义理解不够和对估算的方法的不熟练造成的。
教学建议:在后面的练习中,应该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并且通过具体情境的计算加强学生的估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