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循环小数练习课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循环小数练习课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8 13:0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时 练习课
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九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所需灵活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在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呢?我们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复习一下。
二、针对练习
1.教师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1)阳阳有50个玻璃弹珠,每12个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才能装下所有的弹珠?
(2)每件儿童衣服要用布1.2m,现有布17.6m,可以做几件这样的衣服?
学生独立审题,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求商的近似值。
师小结: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但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和“进一法”。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要解决的问题:一台喷雾器每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所需条件:3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300棵。
师:要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学生和同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4=75(棵)
100÷4=25(棵)
75÷3=25(棵)
综合算式:300÷3÷4
综合算式:300÷4÷3
师:再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
师: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指名学生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五(1)班的同学准备装饰教室,他们准备了长为5m的红纸和长为8m的黄纸。每0.12m的红纸可以做一朵红花,每0.37m的黄纸可以做一朵黄花。
(1)可以做多少朵红花?
(2)可以做多少朵黄花?
(3)3朵红花和3朵黄花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后独立尝试解答,集体订正。
教师给出规范解答:
(1)5÷0.12=41(朵)……0.08(m)
0.08﹤0.12,不够做1朵。
答:可以做41朵红花。
(2)8÷0.37=21(朵)……0.23(m)
0.23﹤0.37,不够做1朵。
答:可以做21朵黄花。
(3)41÷3=13(束)……2(朵)
21÷3=7(束)
答:一共可以扎成7束花。
师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数。因为黄花只能扎成7束,所以最后确定扎成多少束时,必须以较少的为标准。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
师小结: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3题。
师: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了一位,说明商错了,正确的商就是2.46,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再根据被除数÷商=除数,求出这道题的除数。
四、拓展延伸
1.某蛋糕店巧克力蛋糕0.5千克卖4元,草莓蛋糕1.25千克赠送0.25千克卖10元,哪种口味的蛋糕便宜?
巧克力蛋糕每千克:4÷0.5=8(元)
草莓蛋糕每千克:10÷(1.25+0.25)≈6.7(元)
草莓蛋糕便宜。
2.果果在计算4.32除以一个数时,由于商的小数点向左点错了一位,结果得0.24。这道题的除数是多少?4.32÷2.4=1.8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还有哪些疑问?课后请大家各自搜索一些生活中需要用到“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例子。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九第1、2、4、12题。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表达时要及时补充,使学生在补充过程中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会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练习题由浅入深,分层设计。练习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能深刻地感受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不能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而只关注题目本身的计算。
教学建议:多关注个别的学生,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另外关注算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