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跷跷板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学会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体验物体的轻重,获得对轻重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数量关系推导物体的轻重,体会轻重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轻重的比较。
教学难点:对等量关系的物体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字典、差不多重的梨和苹果、皮球、铅球、天平。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你玩跷跷板时怎样才能让自己跷起来呢?学生根据自己玩跷跷板的经验发表自己的意见,明白轻的一端向上,重的一端向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里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跷跷板)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比较轻重。(1)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关系。星期三到了,公园里可热闹了,几只小动物正在跷跷板上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问题一左图。从图中你能判断出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吗?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狮子轻。看到狮子和老虎玩得这么开心,小豹子也加入了进来,同学们继续看。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问题一右图。在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老虎比豹子重,豹子比老虎轻)(2)比较三个物体间的轻重关系。课件把两幅图放在一起。问:从这两幅图中你能发现谁最重,谁最轻吗?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小老虎和小狮子比是轻的,可和小豹子比又是重的,所以小狮子最重,小老虎第二,小豹子最轻。小结:同一个物体与不同的物体比,有时候是轻的,有时候是重的。2.实践活动。刚刚我们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了小动物们的轻重(板书:看一看),你在和小伙伴一起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时还用到了哪些方法?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掂一掂,称一称。(1)掂一掂。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问题二情境图。像这样把不同物体放在两只手上感知它们的轻重就是掂一掂。请你拿出准备好的字典和数学书掂一掂,再比较它们的轻重。(2)称一称。请拿出从家里带来的苹果和梨,你能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出它们谁轻谁重吗?(学生会出现争论)看不出轻重怎样办?(掂一掂)让学生动手掂一掂,结果发现掂一掂还是无法准确比较,进而引出“用天平称一称”。向学生介绍天平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梨和苹果放进天平的两侧,比较出轻重后让学生描述比较的结果。(3)圈一圈。课件出示皮球和铅球,问:你能看出谁大谁小吗?你能猜出谁轻谁重吗?师:猜得对不对还得请出天平帮忙来验证一下。老师将两个球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侧后,问:有结果了吗?请完成教材第22页问题四中的圈一圈。(4)小练习:在桌上任选三样东西用你喜欢的方法比出谁最重,谁最轻。小结: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如果这两个物体轻重相差很大,可以放到手上直接掂一掂判断哪个轻,哪个重;如果两个物体差别不是很明显,用掂一掂比较不出来,可以借助天平来比较,重的物体那端较低,轻的物体那端较高。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并能说出理由。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用等量代换的方法将1只大鸭换成3只小鸭后再比较。五、拓展提升1.下面三块石头,哪一块放入杯子里,水面会上升得最高?画“√”。2.船舱里分别坐着小牛、小羊和小狗,你知道它们分别坐在哪条船上吗?六、课堂总结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七、作业布置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2、4题。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观察情境图说出信息,提出问题。看图判断。组内讨论。自己发言。动手掂一掂。认识天平。动手圈一圈。即时练习。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回顾课堂。
板书设计
跷跷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轻重的方法,围绕教材将轻重的概念及比较轻重的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对天平的介绍要让学生了解天平是用来称物体有多重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只是代
替了跷跷板的作用。
教学建议:数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体验,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应注重比较的过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