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1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1 轴对称再认识(二)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29 11:0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轴对称再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在画图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丰富学生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熟悉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我们上节课学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二)。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
1.画小房子图形的另一半。
师:图中画了什么?完整吗?
生:是小房子的一半。
师: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得对吗?
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淘气画好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淘气画的房子不对。
师:如果要你画,你在另一半里都要画什么?
生:画屋顶、房体、门。
师:怎样画出小房子的另一半?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房子下边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也应该到对称轴有2格;房子的门左边到对称轴有1格,右边到对称轴也应该有1格。
学生在图上画出轴对称小房子的另一半。
2.画出轴对称图形树的另一半。
出示课件,方格纸上画了轴对称图形的一半。
师:图中画了什么?完整吗?借助我们学过的轴对称的知识,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生1:想象左边的图形是沿对称轴对折后的图形,把对折后的图形展开。
生2:先找到每条线段的端点,看每个端点到对称轴是几格,再找到和这些点对称的点,按照左边图形的形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组汇报中,教师边听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如果有说得不到位的地方,提出质疑。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想出的方法画出小树的另一半。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醒学生画图时用直尺。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小结:先画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3.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师:(出示课件)下面第一幅图中左边是什么数字?如果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需要注意看什么?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第一幅图,对称轴左边是数字“2”,最右边距离对称轴1格,找到每条线段的端点,数一数这些端点到对称轴是几格,再找到和这些点对称的点,顺次连接各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师:第二幅图的对称轴在哪儿?图形在对称轴的哪个方向?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独立画出。
4.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相同点:画图方法相同。不同点:第二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部分,对称轴在图形上。第三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对称轴在图形之外。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再全班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一练”第3题。
同桌先互相说说准备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把下面的轴对称图形补充完整。
六、课堂总结
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找到每条线段的端点,再找到和这些点对称的点,把这些对称点按顺序连接起来。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4页“练一练”第2、4题。
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说说淘气画的错在哪里?你是怎么验证的?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再次让学生动手尝试画一画另一半,运用刚才的规律来验证画法,提升认知。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经历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过程。
板书设计
轴对称再认识(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的比较了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和一个完整图形对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的另一个图形。学生通过辨析,明白了这两种题是不一样的,但画法上却有相同之处。
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的错例收集辨析不够,作业中出现一个完整图形相对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另一个图形,部分学生画图时呈现的是平移的图,而不是对称图。
教学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做好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