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圆
第1课时
圆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深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它与学过的图形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因为圆和其他图形相比较有其独特的特点,所以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观察思考。
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三幅图,思考:哪一种方案更公平,为什么?(因为只有站成一个圆的形状,每人到目标的距离才是一样的)
2.画圆。
(1)组织学生借助身边的工具动手画圆。
学生展示并交流画圆的方法:可以用硬币、瓶盖、带圆孔的三角板、圆规画圆。
(2)思考:用硬币、瓶盖和三角板上的圆孔画圆有什么局限?
用这些工具只能画出一个圆,大小不能改变;画出的圆不太标准……
(3)组织学生用圆规画圆。
认识圆规后组织学生交流如何用圆规画圆并尝试在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尝试画圆后小组内交流得出画圆的方法,然后动手再画一个圆。师生讨论总结出画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出示没有画成功的圆,分析原因。
针尖要固定住,两脚之间的距离不随意改变。
3.认识圆。
(1)出示学生画的圆,讨论:圆规为什么能画圆,有什么特别之处?
圆规的两只脚可以随意叉开,把一只脚固定,另一只脚旋转就能画出圆。只要改变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能改变画出的圆大小。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圆的各部分名称介绍一下(针尖所在的点就是圆心、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的长度,并给出直径的定义,圆心、半径和直径分别用字母O、r和d表示)。
(3)在操场上画圆。
师:如果体育教师为了上体育课,想在学校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能帮教师想个办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方法。
教师演示,学生感受。
4.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1)组织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半径是2
cm的圆,并剪下来,用字母标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2)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
(3)汇报反馈。
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中心点为圆心;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适当提醒: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
5.探索圆的大小、位置。
(1)同桌两人合作,要求:①在一张纸上,每人画一个圆,并想办法使两人所画圆的大小相同。②在一张纸上,每人画一个圆,并想办法使两人所画的圆在同一个位置上,但大小不相同。
(2)想一想,在画的过程中,你只要把什么固定,圆的位置就固定了?只要把什么相等,画出圆的大小就相同了?
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6.探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形车轮、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的滚动。
观察得出:滚动时,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的中心到地面的距离在变化,这样轮子就会颠簸,但圆形车轮的圆心到地面的距离(即半径)是相等的,所以运动时不会颠簸。
(2)根据课件中圆形和正方形、三角形的比较,让学生想一想:圆和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而其他图形都是线段连接成的等。(只要学生说的正确就给予肯定)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6题。
五、拓展提升
1.判断。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200条直径。(×)
(2)圆的半径都相等。(×)
(3)圆中最长的线段是直径。(√)
2.在边长是2
cm的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
六、课堂总结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圆形,我们要学着去发现,去观察。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5、7题。
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圆,并试试说一说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点。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观察思考后试着回答,初步感知圆中的半径。
集体交流汇报。
量一量,把发现和小组同学说说。
学生动手操作。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先思考,再同桌交流后完成。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一)
半径:r无数条
直径:d无数条
d=2r
r=d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立足从知识与生活两个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探索。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以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想象验证等活动,引领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
不足之处:太注重学生的感官接受,对于基本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掌握,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半径、直径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数学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要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