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寓言四则 课件(共7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寓言四则 课件(共7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8 21:02: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
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二)作品简介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其中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往往客观叙述一个故事,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动物的习性,把它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儿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三)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雕像(
diāo

爱慕(


庇护(


虚荣(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宙斯之妻,掌管婚姻和家庭。
庇护:袒护,保护。
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四)整体感知
1.赫耳墨斯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尊重的程度,却为什么先问宙斯像、赫拉像的价钱?
明确:宙斯是众神之首,赫拉是宙斯的妻子,是天后。赫耳墨斯先问这两个至高无上天神的雕像的价钱,自有和他们一比高下之意,表现了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妄自尊大。
2.故事中三问三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前两次是铺垫,与第三次的问答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形象跃然纸上,极具讽刺意味。
3.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明确:“这个算添头白送。”赫耳墨斯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这则寓言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4.《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的三次问话有什么不同?
明确:三次问话安排巧妙,同样的问题,虽变化不大,但问法不同,这就避免了语句的重复;同时,问话的次序与内也成功地刻画出了赫耳墨斯自高自大的嘴脸冫赫耳墨斯上来就问宙斯的雕像值多少钱,大有与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
得知宙斯雕像的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笑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一个
“笑”字,传神地刻画出其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
最后的一问,他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结果,雕像者出乎意料的回答,给了这个自高自大的家伙一记响。
(五)本文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六)文本特色
1.形象鲜明
文章语言生动简洁,以叙述为主,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表现了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耐人寻味。
2.讽刺绝妙
赫耳墨斯认为自己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高,不料其雕像却被雕像者当作“添头”白送,这种讽刺可谓绝妙至极。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二)作品简介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其中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往往客观叙述一个故事,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动物的习性,把它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儿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三)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较量(
liànɡ

喇叭(

ba

凯歌(
kǎi

粘住(
zhā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较量:用竞争或者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喇叭: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张开,可以扩大声音。
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消灭: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
(四)整体感知
1.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分析蚊子形象。
明确:(1)“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
(2)“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勇往直前。
(3)“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2.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明确:因为蚊子充分认识到了狮子只能“用爪子抓,牙齿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等短处,善于发挥自己小巧、灵活、会飞等长处,敢于主动进攻,非常自信。
3.战胜狮子的蚊子为什么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明确:蚊子战胜狮子后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认清自己的短处。
4.《蚊子和狮子》中,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轻狂,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蚊子的取胜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五)本文主旨
《蚊子和狮子》通过写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会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六)文本特色
1.运用拟人,生动形象
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特征。如文中将蚊子的叫声说成是“吹起喇叭”“唱着凯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蚊子在战胜狮子之后的得意忘形之态。
2.情节曲折,对比鲜明
这则寓言情节大起大落,由开头的一个极端——一弱小的蚊子敢于挑战强大的狮子并取得了胜利,转向结尾的另一个极端——战胜了强大狮子的蚊子最终却葬身蛛腹。在这大起大落中,两个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深刻的启示。
三、学习《穿井得一人》
(一)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吕不韦(?一前235),战国末期秦相,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由商入政,扶立国君,进入政治高层。吕不韦“招致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家童万人吕不韦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贡献巨大,后被免职,不久便忧惧自杀。
(二)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该书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内容的理论体系,但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也有未能融会贯通之处。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
(三)常考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今义:把衣服等物套在身上)
国之道也
(古义:国都,京城。今义:国家)
2.一词多义
(1)闻
闻之于宋君
动词,这里指“使听到”
求闻之若此
名词,消息
(2)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介词,在
3.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四)整体感知
1.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宋君听到传言,详察事情真相,可见他是一个不轻信人言、做事慎重的人。
2.《穿井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当今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面对着种种信息,真伪难辨,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明确:首先,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他本来的意思是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力,但因为表述不清,造成他人理解的偏差,这是后面以讹传讹的前提。其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在传播中走样,让人误以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再次,“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对于当今生活中充斥着的种种信息,特别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随便传播,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五)本文主旨
《穿井得一人》通过写丁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引发流言,最后流言被破除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轻传,一定要多方查证,弄清真相。
(六)文本特色
1.语言幽默风趣
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广,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2.叙事简练,寓意深刻
本文不足百字,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丁家无井浇田,到挖井得人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叙事简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最后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了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轻信流言。
四、学习《杞人忧天》
(一)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二)作品简介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列子》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列子》把“道”融入故事之中,人乎其内,出乎其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主旨为万物生于无形,变化不居,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
(三)常考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
若屈伸呼吸
(古义:你。今义:如,好像;如果)
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2.一词多义
(1)其
其人曰
代词,那,那个
奈何忧其坏
代词,它
(2)日
日月星宿
名词,太阳
终日在地上行止
名词,一天
3.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舍”通“释”,解除、消除)
(四)整体感知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他情绪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忧”的程度:废寝忘食。
情绪变化:忧虑到舍然、大喜。
情绪的变化与“晓之者”有关。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杞人忧天》中“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明确:就现在的科学水平看,“晓之者”对天地、日、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
(五)本文主旨
《杞人忧天》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以至于寝食难安,以及有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六)文本特色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寥寥数语,就将杞人的庸人自扰和“晓之者”的热心解忧、悉心劝解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
课后作业
本课四则寓言的成功之处在于:叙述故事生动、具体,寓意深刻,能揭示出生活的道理。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赫耳墨斯对宙斯像、赫拉像、自己像的三次问价,辛辣地嘲讽了爱慕虚荣、鄙视他人、自命不凡的人。请你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自编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并揭示一个生活道理。(150字左右)
答案: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开朗了许多。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打开痛苦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0张PPT)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和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
同学们了解哪些寓言故事?
农夫和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蛇,就把它放在怀里。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救了一条可怜的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作者简介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其中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往往客观叙述一个故事,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动物的习性,把它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儿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作品简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文学常识——寓言
雕像(

爱慕(

庇护(

虚荣(

读清字音
diāo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宙斯之妻,掌管婚姻和家庭。
庇护:袒护,保护。
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解释词义
1.赫耳墨斯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尊重的程度,却为什么先问宙斯像、赫拉像的价钱?
整体感知
宙斯是众神之首,赫拉是宙斯的妻子,是天后。赫耳墨斯先问这两个至高无上天神的雕像的价钱,自有和他们一比高下之意,表现了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妄自尊大。
2.故事中三问三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整体感知
不能。前两次是铺垫,与第三次的问答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形象跃然纸上,极具讽刺意味。
3.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整体感知
赫耳墨斯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这则寓言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4.《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的三次问话有什么不同?
整体感知
三次问话安排巧妙,同样的问题,虽变化不大,但问法不同,这就避免了语句的重复;同时,问话的次序与内也成功地刻画出了赫耳墨斯自高自大的嘴脸。
赫耳墨斯上来就问宙斯的雕像值多少钱,大有与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
得知宙斯雕像的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笑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一个“笑”字,传神地刻画出其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
最后的一问,他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结果,雕像者出乎意料的回答,给了这个自高自大的家伙一记响。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文章主旨
文章语言生动简洁,以叙述为主,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表现了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耐人寻味。
形象鲜明
文本特色
赫耳墨斯认为自己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高,不料其雕像却被雕像者当作“添头”白送,这种讽刺可谓绝妙至极。
讽刺绝妙
文本特色
《蚊子和狮子》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作者简介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其中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往往客观叙述一个故事,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动物的习性,把它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儿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作品简介
较量(

喇叭(

凯歌(

粘住(

读清字音
liànɡ
zhān

ba
kǎi
较量:用竞争或者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喇叭: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张开,可以扩大声音。
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消灭: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
解释词义
1.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分析蚊子形象。
整体感知
(1)“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
(2)“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勇往直前。
(3)“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2.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整体感知
因为蚊子充分认识到了狮子只能“用爪子抓,牙齿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等短处,善于发挥自己小巧、灵活、会飞等长处,敢于主动进攻,非常自信。
3.战胜狮子的蚊子为什么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蚊子战胜狮子后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认清自己的短处。
4.《蚊子和狮子》中,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整体感知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轻狂,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蚊子的取胜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蚊子和狮子》通过写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会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文章主旨
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特征。如文中将蚊子的叫声说成是“吹起喇叭”“唱着凯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蚊子在战胜狮子之后的得意忘形之态。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
文本特色
这则寓言情节大起大落,由开头的一个极端——弱小的蚊子敢于挑战强大的狮子并取得了胜利,转向结尾的另一个极端
——战胜了强大狮子的蚊子最终却葬身蛛腹。在这大起大落中,两个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深刻的启示。
情节曲折,对比鲜明
文本特色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一前235),战国末期秦相,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由商入政,扶立国君,进入政治高层。吕不韦“招致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家童万人吕不韦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贡献巨大,后被免职,不久便忧惧自杀。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该书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内容的理论体系,但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也有未能融会贯通之处。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
作品简介
较量:用竞争或者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喇叭: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张开,可以扩大声音。
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消灭: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
解释词义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溉汲:打水浇田
居:住,停留
译文: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常有一人在外面(专做这件事)。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及:待,等到
穿:挖、凿
译文:等到他家挖了水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闻:知道,听说
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
译文: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国都
道:讲述
闻:使听到
译文: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令:派
对:应答,回答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闻:消息
若此:像这样
不若:不如
译文: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
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今义:把衣服等物套在身上)
国之道也
(古义:国都,京城。今义:国家)
古今异义
1.闻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2.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一词多义
动词,这里指“使听到”
名词,消息
介词,向
介词,在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词类活用
1.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整体感知
宋君听到传言,详察事情真相,可见他是一个不轻信人言、做事慎重的人。
2.《穿井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当今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面对着种种信息,真伪难辨,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整体感知
首先,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他本来的意思是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力,但因为表述不清,造成他人理解的偏差,这是后面以讹传讹的前提。其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在传播中走样,让人误以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再次,“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对于当今生活中充斥着的种种信息,特别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随便传播,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穿井得一人》通过写丁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引发流言,最后流言被破除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轻传,一定要多方查证,弄清真相。
文章主旨
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广,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语言幽默风趣
文本特色
本文不足百字,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丁家无井浇田,到挖井得人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叙事简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最后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了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轻信流言。
叙事简练,寓意深刻
文本特色
《杞人忧天》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作者简介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列子》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列子》把“道”融入故事之中,人乎其内,出乎其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主旨为万物生于无形,变化不居,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
作品简介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忧:担心,忧虑
崩:崩塌
坠:陷落
亡:无,没有
寄:寄托,托付
废:停止,中止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便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因:于是,就
晓:告知,开导
积气:聚积的气体
若:你
屈伸:弯曲与伸展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译文:另外又有一个为这个杞国人所担心的(事)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在天中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崩塌坠落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星宿:泛指星辰
耶: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译文:那人说:“天如果真是聚积的气体,日月星辰,不会坠落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有光的东西,即使坠落下来,也不会造成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奈……何:把……怎么样
译文: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积块:聚积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着它,整日都在地上行走,为什么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译文:那人听了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也很高兴。
若屈伸呼吸
(古义:你。今义:如,好像;如果)
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古今异义
1.其
其人曰
奈何忧其坏
2.日
日月星宿
终日在地上行止
一词多义
代词,那,那个
代词,它
名词,太阳
名词,一天
其人舍然大喜
(“舍”通“释”,解除、消除)
通假字
1.杞人“忧”
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他情绪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整体感知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忧”的程度:废寝忘食。
情绪变化:忧虑到舍然、大喜。
情绪的变化与“晓之者”有关。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整体感知
先解释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杞人忧天》中“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整体感知
就现在的科学水平看,“晓之者”对天地、日、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
《杞人忧天》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以至于寝食难安,以及有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寥寥数语,就将杞人的庸人自扰和“晓之者”的热心解忧、悉心劝解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文本特色
本课四则寓言的成功之处在于:叙述故事生动、具体,寓意深刻,能揭示出生活的道理。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赫耳墨斯对宙斯像、赫拉像、自己像的三次问价,辛辣地嘲讽了爱慕虚荣、鄙视他人、自命不凡的人。请你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自编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并揭示一个生活道理。(150字左右)
课后作业
答案示例
答案: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开朗了许多。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打开痛苦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谢谢欣赏